木永春
(麗江市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站,云南 麗江 674100)
截至2020年底,麗江市農業機械總動力達80.52萬kW。拖拉機擁有量11 475臺,其中大中型拖拉機4 624臺,小型拖拉機6 851臺;大中型拖拉機配套農具2 614部,小型拖拉機配套農具7 225部;耕整機26 829臺套;水稻插秧機104臺;稻麥聯合收割機465臺,自動脫粒機17 150臺,玉米收獲機3臺,馬鈴薯收獲機273臺;谷物烘干機449臺,果蔬烘干機3 856臺。
2020年機耕、機播、機收作業面積分別為5.34萬hm2、0.52萬hm2、2.12萬hm2,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45.8%,比2019年44.65%的水平提高了1.15個百分點。
近年來,隨著購機補貼政策的深入實施,惠農政策的有力推動,市、縣農業部門培育和發展了一批農機合作組織。2020年底,全市擁有農機合作社27個;農機戶51 009戶,其中農機化作業服務專業戶645個、鄉村農機從業人員44 967人。
從各縣區對農業機械的需求來看,麗江市的農業機械不但裝備總量不足,裝備結構也不合理。在機械動力結構上,用于機耕作業和農產品初加工的機械較多,用于機播、機收、農產品精加工及農、林、牧、漁業的機械較少。在農機結構方面,動力設備水平稍高,作業機械配套水平低;小型農機具多,大中型農機具少。
2020年末,全國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超過了71%,云南省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了50.02%,而麗江市耕種收綜合機械水平只達到了45.8%,遠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位居云南省第14位。麗江市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中,機耕水平為92.7%、機播水平為4%、機收水平為25%。機播和機收環節成為該市農機化發展的短板。
麗江市的農機服務組織總量少、規模小、服務能力弱。2020年年末全市僅擁有27個農機作業服務組織,其中擁有農機原值50萬元(含50萬元)以上的農機專業合作社只有6家。農機合作社農機裝備水平低,服務程度低。
由于投入資金不足,限制了農民對高性能農機的使用。特別是主要農作物的播種機械和收獲機械,由于投入成本高、資金回收緩慢,對于低收入的農民來說,經濟承受能力有限,很難加大對新機具的投入使用,雖然國家的補貼力度不斷加大,但是補貼資金比例小,市補貼資金的短缺,制約了農民對農機的購買熱情,從而影響了農機化水平的提高。
由于農村土地包產到戶后,小田塊多,土地不規整,使農業機械化作業受到局限,再加上麗江市以山區半山區為主,地形地貌復雜,以坡地、山地為主,連片土地少,土地相對分散。大部分土地基礎設施條件差,田間溝渠和機耕道建設滯后,大中型農業機械難以下地,田塊之間農業機械轉移困難,安全隱患多,阻礙了農業機械的使用。
農機推廣是農機化事業的“排頭兵”。在現代化大農業建設中,有許多農機技術是靠農機推廣才能實現的,例如:土壤的深耕深松、農作物的秸稈還田、化肥的深施、設施農業、節水灌溉等,如果單單依靠傳統農業的耕種方法無法達到效果,而且還會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和時間[1]。作為丘陵山區的農機推廣人員,新形勢下如何做好農機推廣工作,助推麗江市農業機械化發展,提出以下方法。
由于麗江市各縣(區)農業生產情況不同,在農機新技術、新機具的推廣過程中,要根據本地農業生產情況先試驗、示范然后再進行推廣的原則,避免出現推廣失誤和盲目性。同時要結合各縣(區)特色農業產業的發展,引進、試驗、示范適合本地的新技術、新機具,并加以推廣。在示范推廣主要糧食作物機械化技術的基礎上,逐步拓寬農機推廣的領域。在畜牧、漁業、設施農業、農產品加工等領域進行優勢特色農產品生產機械化技術示范推廣,并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機結合起來,使農業機械能真正在農業生產中發揮作用,在鄉村振興中發揮作用。
要從麗江市農機化發展中薄弱環節入手,示范推廣適合本地實際的農業機械。麗江市的農機化水平較低,農機應用薄弱環節也比較多,特別是機播和機收水平較低,要針對薄弱環節搞好機具選型、試驗、示范,并加以推廣。
要加強與科研單位、農機生產企業、農機服務組織和新型農業經營服務組織(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種植大戶、養殖大戶)的溝通與合作,克服項目經費、工作經費不足的實際問題,不斷探索新時期農機推廣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徑,更好地開展好新時期的農機推廣工作。
隨著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逐步轉變,單一的農機作業無法滿足現代農業生產的要求,農業生產中產量要求、種植農藝要求對農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保證農作物高質高產,更好地滿足農業對農機的新要求,推進農機農藝融合,實現良種、良法、良機的有機結合,才能使農作物高質高產這一生產目標得到實現。在“三農”工作中,農機部門和種植業部門應加強溝通合作,結合土壤、品種、種植習慣等因素,總結適合當地的主要糧食作物生產機械化技術路線,重點抓好機播、中耕管理、機收等環節的技術培訓和服務指導。通過召開各種形式的推廣會、現場會、培訓會,進行演示和示范,推廣主要糧食作物生產機械化新技術、新機具。因此,推進農機農藝融合是當前農機推廣工作者和農藝人員必須解決的一大課題,也是一項重大工程。只有把農機農藝充分融合起來,才能把機械化技術轉變成為現代農業的“有力武器”。
農機技術人員要加強新技術、新理論的學習。一方面,要加強政策和法律法規的學習,掌握國家和省、市關于農機化發展的政策、規定,掌握農機化的法律法規,為開展農機推廣工作把握好方向。另一方面,加強對農機技術業務知識的學習,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積累農機推廣經驗和做法。只有這樣,才能提高自身業務素質和能力,更好地開展農機推廣工作[2]。
結合特色產業的發展,依托各類特色產業項目區建設,加強示范基地、示范區建設,打造示范樣板,吸引農民照著學、跟著做,使農機新機具、新技術廣泛應用于農業生產。
(1)政策的宣傳。要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印發宣傳材料和培訓等多種形式宣傳黨和國家的惠農政策,特別是國家購機補貼政策的宣傳,提高工作的透明度,使農民群眾真正感受到國家惠農政策的好處、實處。
(2)先進、適用新機具的宣傳。先進、適用的新機具只有應用到農業生產當中去,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農民對先進、適用的新機具了解很少,即使有了一定的了解,要應用到農業生產當中,往往還要有一個逐漸認識的過程,這就要求農機推廣人員要深入基層,加大對先進、適用新機具的宣傳力度,利用科技下鄉活動、農機示范現場會和培訓會等形式,大力宣傳、演示新機具,使農民對新機具逐漸了解和認識,進而應用于農業生產。
(3)農機推廣工作的宣傳。要利用廣播、電視、報社等新聞媒體加強農機推廣工作的宣傳,向農民宣傳農機化工作的特點、亮點、熱點,展示農機化工作的新成就、新典型、新經驗,讓農民群眾對農機推廣工作有一個良好的認知,關注農機化在農業生產中重要性,關注農機化發展,繼而得到政府和社會各界的認可和支持。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