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靜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豐富和提高。文化館,作為開展群眾文化事業機構,最基本的職責是在文化館人才隊伍建設中,切實提高文化館工作人員素質、開展專業文化活動以提升工作專業水平。人才隊伍建設對于群眾文化繁榮與發展,具有積極促進作用。
本溪市現有市級文化館1個,縣區文化館6個。共有文化人才86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65人,占76%;管理人員28人,占33%。具體調研數據如下:
1.本溪市各級文化館人才隊伍基本情況。全市文化館在職人數89人,其中市文化館30人,縣區59人。全市文化館管理人員28人,其中市文化館13人、縣區文化館15人;專業技術人員65人,其中市文化館27人(含10人兼管理)、縣區38人;在職稱人數方面,全市高級職稱5人、副高級職稱3人、中級職稱29人、初級職稱28人;在人員學歷方面,全市文化館研究生1人,本科48人,大中專32人;在人員年齡方面,20—30歲7人。30—40歲 33人,40—50歲26人,50歲及以上24人。
2.本溪市各級文化館業務人員專業結構。全市文化館共有專業技術人員65人,其中音樂15人、美術11人、舞蹈9人、書法4人、群文理論3人、非遺4人、文學創作4人、戲曲曲藝3人、攝影1人、其他11人。
1.專業技術人員總數不足。本溪市文化館專業技術人員27人,加上兩縣四區文化館專業技術人員共計65人,其人才總數遠遠不足?!笆濉币詠砣珖罕娢幕聵I發展情況分析的數據:每個群眾藝術館有從業人員29.7人,每個文化館有從業人員13.9人,我市的文化館從業人員與全國平均水平還有一定的距離。
2.文化人才隊伍構成不合理。一是學歷層次偏低。市群眾藝術館研究生僅1人,本科人數占全館人數的63%,而縣區本科學歷人員屈指可數。二是專業技術人員分布不均衡。就專業配備而言,藝術類人才相對較多,文學理論類人才嚴重不足。三是人才隊伍知識結構不合理?!八鶎W非所用、所用非所長”的現象在基層文化館中普遍存在。
3.職稱結構不合理。本溪市群眾藝術館有5個正高級,全市文化館僅3個副高,中級職稱所占比例也不高。部分縣區文化館管理人員比例高,由于人員少,管理人員往往需要承擔專業技術人員的工作,身兼多職,從而一定程度上制約文化人才發展。
1.創新管理機制,推進人才隊伍可持續化發展。一是科學設置各級文化館編制名額,確保人才隊伍的規?;ㄔO。各級政府應該在充分考慮該地區人口總數、經濟發展、藝術門類需求等因素上科學、合理制定文化館的編制總人數。二是完善選人用人制度。要樹立以能力、業績為主要參考指標的人才觀念,實施“逢進必考”的選人制度,堅持按崗選人,做到人崗相稱。三是創新管理機制。要根據實際情況建立一套適合文化行業業務人員的評價和激勵制度,調動積極性、主動性。同時要尊重人的尊嚴與價值,不僅要求尊重員工的人格尊嚴、勞動成果和價值,還需要為員工創造良好的人際關系、工作環境,公平、公正的制度和待遇。
2.積極引進人才,構建結構合理化人才隊伍。在引進人才方面各級文化館要充分考慮人才隊伍的年齡結構和知識結構。從目前高校招生規模、文化館今后長遠發展等綜合因素考慮,文化館業務人員的知識結構上應該以本科學歷以上為主,多引進高學歷、復合型人才,同時要根據本地區和本單位實際招收各類文化人才,實現各類文化人才全覆蓋,使專業人員“發揮所長、學以致用”。
3.優化職稱結構,完善文化人才隊伍激勵政策。職稱評比既是對業務人員業務水平的認可,也是對其業績的肯定,更是調動其工作積極性和挖掘其潛力的一種有效方式。職稱結構的合理設置,可以形成人才隊伍的梯隊式建設,對文化館的可持續發展將發揮極其有益的作用。此外,對有突出貢獻的文化人才實行獎勵,對拔尖人才予以優厚待遇,探索建立以知識產權、無形資產、技術要素等參與分配和獎勵的新路子。
4.加大培訓力度,建設服務高效新型人才隊伍。完善文化人才隊伍建設的投入機制,設立文化人才培養專項資金,完善在職文化人才隊伍的繼續教育制度。根據各級文化館業務開展的實際,其業務人員的繼續教育應該包括學歷上的繼續深造、專業上的繼續培訓、業務上的實踐鍛煉。業務人員的培養方式,既可以采取鼓勵其利用業余時間通過自學的方式加強理論學習,也可通過外出參觀考察、觀摩培訓、采風調研等方式促進其業務知識的學習和技能方面的交流,培養復合型、研究型的專業技術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