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晴
(云南省曲靖市文化館,云南 曲靖 655000)
現代旅游行業迅猛發展離不開各種旅游資源的有效支持,而在當前的旅游發展大環境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和發揚是現代旅行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有效結合能夠使當地的旅游行業得到新的發展機遇,也能夠帶動當地經濟,但結合目前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行業融合的現狀可以了解到在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融合的過程中存在很多阻礙。比如同質化現象嚴重,缺乏文化內涵等現象都會降低對游客的吸引力,因此為了有效地改善這種現狀,本文將針對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行業的發展形勢提出合理的改善措施,以供相關人員借鑒。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指出,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是中華兒女共同擁有的精神家園。在歷史的長河中,中華民族能夠繁衍生息的重要原因是由于中華民族具有代代傳承的精神需求、精神品質,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更深層次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具有獨特的精神特征,而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中華民族的發展起到了較強的促進意義。因此,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是對中華優秀歷史的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連接各個民族之間的精神紐帶,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為中華兒女提供了持續的認同感,也對民族團結民族復興起到了較強的促進意義。比如在中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中,很多地區都有不同的端午節風俗,有的地區會在兒童的手上系上五彩繩、佩戴香囊,有的地區會舉辦龍舟比賽,吃粽子等,這些行為都是為了紀念屈原或伍子胥這樣的歷史人物。通過這種方法不僅使中華的優秀傳統文化得到傳承和發揚,也增強了中華人民的內心認同感。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制定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總結和沉淀,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正是根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觀而形成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充分地體現了各族人民的精神理念和道德規范,是歷史沉淀的精華,是提升國家綜合能力的軟實力,也是我們在歷史的長河中世界文化中站定腳跟的基礎,因此加強對非物質文化的傳承和保護能夠保持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秀氣節,促進中國傳統文化的長遠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揚能夠更好地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昌盛,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做出貢獻,促進我國戰略目標的實現。
習近平總書記曾提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哲理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觀念等都可以成為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途徑,能夠為治理國家、治理政治提供有益的啟示,而非物質文化遺產包含了多種門類,涵蓋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通過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生活有效融合能夠發揮出以文化人、服務社會的重要目的。通過加強傳統技藝與現代科技的有效融合,不僅能夠促進鄉村社會的穩定發展,也能夠使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好地帶動社會經濟的蓬勃發展。通過對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推廣和發揚,能夠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生活需求,促進社會的長治久安。
為了更好地帶動當地經濟,可將我國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事業有效結合,但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漫長歷史中的積淀,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融入到人們的生活當中,各種類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與旅游行業結合的過程中都存在很多差異,而結合目前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融合發展道路過程中的眾多案例,可以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融合的項目分為五大類,以下是針對這五種旅游提出的具體應用方案。
節事旅游又稱為事件型旅游,是指通過借助一些節日盛世的方式,舉辦慶祝活動,吸引游客的一種旅游形式,這種旅游形式的展現途徑主要包括傳統節事和現代節事兩種,而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來說大多以傳統節事為主。目前我國關于傳統結識的民俗有很多種,各個地區的傳統節日、民族節日、祭奠儀式、廟會、燈會等民俗活動有197 種。而各個省、市、縣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關于民族類項目的數量更為龐大,中華民族傳統的節日在大江南北都有著各種各樣的形式,而且內容極為豐富,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動會使旅游者感到耳目一新而又喜聞樂見。因此在進行此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廣的過程中,可以為當地人民吸引更多的游客,通過對民俗活動進行有效的推廣和支持,幫助當地的人民獲取更高的旅游資源,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目前絕大多數的民俗活動都是民間盛行的,通過開展群眾性的文化活動不僅增強了旅游人員的參與范圍,也能夠使全民共襄盛舉,通過有效的推廣這些活動不僅能夠使當地的傳統文化得以傳承,保留了推廣傳統文化的初衷,也能夠借助這種形式凸顯當地的地方特色,形成周期性的旅游熱點,營造當地人員的認同感,使當地人員與外來者共同參與到節日文化當中,促進傳統文化的傳遞和發揚。
景區作為旅游生態系統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直接影響到了旅游項目吸引力。對于觀光型的旅游項目來說,其開展的目的是為了幫助旅游者更好的感受自然景觀,感受當地的民俗人情,通過以旅游景區為核心而開展的旅游活動,不僅能夠使旅游者了解當地獨特的資源,也能給消費者帶來不一樣的消費體驗。通過將當地資源與消費體驗有效結合,能夠增強景區的吸引程度,增強游客重復旅游的概率。不僅如此,近年來,旅游消費習慣的改變使得眾多的旅游者更加注重旅途中的體驗,因此,對于景觀中的服務品質和瀏覽內容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將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到旅游的主干線當中,不僅能夠增強旅游者的直觀感受,提升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游客之間的互動樂趣,也能夠增強旅游者的文化體驗,拓寬旅游者的知識范圍。通過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到旅游景區當中,能夠有效地提升景區內的人文資源和無形服務之間的銜接,使游客的觀光旅行轉換為多元化的休閑體驗。以福建省龍巖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土樓為例。當地政府將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到土樓當中,通過開展不同主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體驗場所,使游客更好地了解了當地的特色感受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通過將靜態的觀光景點與動態的體驗活動有效結合,使人與自然進行更好的銜接,也提升了整體的旅游路線,滿足了消費者的感官體驗,增強了讀者的深層次需求。同時,也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者提供了更大的平臺,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者能夠通過這種形式增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知,拓寬經濟利益的渠道,緩解生活的壓力。
隨著社會的發展,很多傳統聚落也被保留了下來,通過將傳統的聚落與人為建造的聚落有效結合,不僅能夠直觀地展示具有本土化特色的人居建筑景觀,也能使前來旅游的觀光者感受到當地的人文特色,使游客完全沉浸在當地的文化場景當中。目前很多地區也開展了這種形式的旅游活動。比如浙江舟山的東沙鎮、貴州凱里的麻糖塞等地區都屬于這種類型,通過在原有的古村鎮的基礎上建立符合當地特色的景區,幫助游客置身其中,感受當地的風土人情也對當地的傳統文化有所了解。通過巧妙地利用旅游人士維護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從而促進當地特色文化的流傳。使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靈動起來,承載活態文化的生命力。
為了有效地帶動各地的經濟,很多場所都在建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題展示場館,通過尋找當地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和門類,以此為主題開展的旅游活動能夠使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針對性地展示,使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得到有效的聚集,目前此類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模式有兩種,第一是以產業開發項目的形式開展的旅游活動,這種事以經營為目的,不僅帶動了當地的經濟,也促進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第二是社會公益項目的形式,通過借助社會化的運營手段開展文化傳播,提供公共服務職能,以此來帶動當地的經濟效益。經典案例有江西景德鎮的古窯民俗博覽區,湖南長沙的雨花非遺傳承所。這些非遺項目和場所通過采取有效的手段轉化為旅游產業文化產業的宣傳形式,能夠使更多的人以此為基礎建立工作室、傳習所,吸引更多的人參與其中。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增強了外來學者對該項遺產的研究。
為了使更多的游客感受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很多地區會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方向建立專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主題旅游路線。通過結合旅客的興趣和項目所處的地理位置開展針對性的旅游方案,增強旅游觀光組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體驗。很多地區為了滿足旅游者的需求會將眾多的旅游服務項目融入其中,通過將民俗戶、農家樂、鄉村民宿、度假村等形式融入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主題路線旅游方案當中,使更多的游客感受到當地人文風貌,體驗傳統飲食制作,掌握傳統的手工藝制品,通過提供一系列的本土特色服務類產品,使旅游者有更新奇的旅游感受,促進地方文化的養成和多元文化之間的交流。
結合上述分析,通過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項目有效結合不僅能夠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有效的傳承和發揚,也能夠使更多的人了解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通過采取多種形式的融合方案,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留原有的地方特色,通過保障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持有者、受益人的切身利益,從而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揚得到有效的開展,通過將其與旅游有效結合,從而為游客提供更加優質的旅游體驗,推動當地的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