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晶
(唐山抗震紀念館,河北 唐山 063000)
唐山抗震紀念館始建于1986 年,原名為唐山地震資料陳列館,1996 年紀念唐山抗震20 周年之際,市委、市政府組織對其進行了改擴建,同時更名為“唐山抗震紀念館”。后又經2006 年、2016 年、2018 年三次大規模的調展,目前,主展覽名為《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民》,展陳面積2700 平方米,分為上下兩層,由序及五個部分組成,展示了唐山城市發展史、舉世罕見的強烈地震、唐山人民同地震災害斗爭的頑強精神,新唐山風姿以及未來唐山的宏偉前景,以激勵全市人民弘揚抗震精神,為實現更快更好發展,構建和諧唐山而努力奮斗!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時42分,唐山發生舉世罕見的強烈地震。震級7.8級,震源深度11 公里,震中烈度11 度,頃刻之間,唐山人民百余年間辛勤建設起來的城市變成一片廢墟。大地震共造成242419 人死亡(含京津地區),164581 人重傷,7218 戶家庭全家震亡。直接經濟損失達54 億元。地震的有感范圍達14 個省、市、自治區217 萬平方公里,北京、天津亦受到烈度6-9 度的影響。地震發生后,唐山人民從廢墟中站起來,在黨中央、國務院和河北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依靠解放軍和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援,展開了一場氣壯山河的抗震救災斗爭。
為了地震科學的發展、為悼念去世的親人、為了教育后世子孫。1986年7 月28 日,唐山地震陳列館建成開放。唐山地震陳列館是我國第一個收藏陳列地震資料、實物,宣傳普及地震科學知識、防震救災知識,進行地震科學研究的地震專業陳列館。館內陳列以大量的圖表、數字介紹了唐山地震的基本情況;以非常珍貴的震時照片介紹了地震所造成的破壞情況。這些珍貴的照片,把那場史無前例的抗震救災斗爭,活生生地展現在觀眾面前,使觀眾在參觀后對唐山地震有了全面了解,并且從中受到教育。1995 年,唐山抗震紀念館被河北省委、省政府、唐山市委、市政府確定為現代題材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6 年9 月被國家教委、民政部、文化部、共青團中央、國家文物局、解放軍總政治部等六部委聯合命名為“全國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1 年6 月又被中宣部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同時抗震紀念館還是全國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國家三A 級景區、首批全省國防教育基地。抗震紀念館肩負著傳承弘揚唐山優秀人文歷史積淀,推廣普及防震減災知識,宣傳展示唐山科學發展成就的光榮職責。
開館至今,唐山抗震紀念館共接待了國內外各階層人士千萬人次,年接待觀眾20 余萬人。接待黨和國家領導人80 余位。接待聯合國減災十年委員會秘書長、歐盟副主席、美國代達拉皮茲市、瑞典馬爾默市、英國林肯市、日本酒田市等友好城市代表團等世界五大洲近百個國家的外賓數萬人次。
唐山抗震紀念館建館35年來,以實事求是、尊重歷史、相信科學為原則,充分挖掘歷史資料,一方面豐富和充實抗震救災、防震減災的展出內容;另一方面則以突出重點、體現特點、展現亮點為原則,充分展示震后英雄的唐山人民弘揚抗震精神,建設繁榮美好新唐山所取得的輝煌成就。35 多年來,展覽的資料、圖片緊跟時代步伐,集知識性、觀賞性和與時俱進性于一體,使獨具唐山特色的地震文化資源得以體系完整的展覽在世人面前。
我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在漫長的歲月中,中華民族創造并留下了豐富多彩的珍貴文物。文物博物館事業,事關文化傳承、歷史延續,事關社會發展、文明進步,事關民族團結、祖國統一,事關國家安全、國家形象。發展文博事業,始終是全社會的共同義務。
新形勢下的文博事業發展,要本著三個“有利于”的原則,即有利于傳統文明、地域文明的傳承,有利于城市形象、城市品位的提升,有利于百姓的文化享受、社區居民的民生需求。
很多城市都不止一處博物館,但博物館之間的資源分配并不均衡。即便是收藏極為豐富的中國國家博物館、上海博物館等著名博物館,其藏品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有轉變觀念,更新理念,努力發揮“博”和“物”兩個特色優勢,利用國有、民間和社會的資源,在形態上、資源上整合、集成,找準切入點,實現聯動互惠,才能促進博物館社會宣傳和教育的新發展,固守并拓展博物館的社會地位。
藏品資源是博物館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本,而每一個博物館的藏品都有一定的局限性,無法完全滿足舉辦各類展覽的需要。博物館做展覽,相當程度上就是優化整合各種資源,如何在資源局限或不足的情形下,利用好現有資源,就需要我們積極地去發現、去發掘、去整合。為此,我們應把單一的資源整合起來,把孤立的匯聚起來,把長期閑置的激活起來,集中優勢力量,盡可能達到各種資源利用的最大化,讓他們走進展廳,面向大眾、面向社會,帶來了展覽量的擴容、質的深化,從而更好地宣傳展示,服務社會。
為了讓所有人銘記唐山的歷史,抗震紀念館的工作人員不辭辛苦、費盡周折,多方探尋那些地震親歷者、抗震救援人員和參與新聞報道人員,從他們手中收集到了許多彌足珍貴的歷史資料照片。2006 年,唐山抗震30 周年之際,紀念館專門請來了駐京各大新聞媒體中曾參與唐山大地震報道的老記者,參加過抗震救災的隨軍記者等30 多人齊聚唐山,共話唐山的今與昔。60 多歲的官天一,曾是新華社高級攝影記者。1976 年7 月28 日下午4 點,他便趕到了唐山,用鏡頭記錄下了一個又一個歷史瞬間。在隨后的幾年,他又多次來到唐山,拍攝了許多恢復建設的照片。如今,展館展出的唐山發電廠恢復發電等照片都是遴選于官天一送給紀念館的20張照片之中。多年來,通過一次次真心邀約、一回回真誠拜訪,抗震紀念館收集到珍貴的歷史照片近千張。2009 年,抗震紀念館把這些具有視覺沖擊力的照片輯印成冊——《1976唐山大地震》用真實的歷史鏡頭,淋漓盡致地詮釋了鳳凰城的浴火重生。
說到這些照片,許多人的名字都不能忘記。常青,原唐山市展覽館攝影干事,40 多年來,他一直沒有放下手中的相機。抗震紀念館內展覽的圖片中,開灤煤礦青年礦工王樹斌在醫院廢墟中生存了八天八夜,最終被解放軍戰士扒出來時,輕聲呼喊:毛主席萬歲、解放軍萬歲的照片;廢墟上一個破碎的電子鐘卻恰好停在了凌晨3 時42 分的照片,這些經典瞬間都出自年逾古稀的常青老人之手。
注重文物資源保護,確立在保護過程中地域特色、時間延續、使用性質和反映一定社會生活的整體要求;確立“文物保護,規劃先行”的管理理念,把行政保護與規劃保護有機地結合起來。
要加強行政保護的力度,制定適合本地實際的文化遺產保護的經濟政策。要從文物保護中挖掘和傳承地域文明,創造地域文化品牌。要在保護中以專業化的《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作為我們保護項目決策的重要依據,強化保護中程序的規范和專家評估的作用。
文博事業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深入開發和廣泛利用文物信息資源,全面提升文物保護、搶救、利用和管理工作水平。博物館宣傳工作的開展水平是影響博物館文化傳播職能發揮的重要因素,在新時期,網絡的應用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潮流趨勢,博物館的宣傳工作也應該與時俱進,充分利用網絡所帶來的便利條件,通過網絡平臺擴大宣傳的范圍,提升宣傳的效率,并增強宣傳的實效性,以此來達到擴大博物館社會影響力,吸引更多公眾走入博物館,使博物館社會價值得到更好的發揮,也為博物館自身的發展創造有利的條件。
提高認識是文博信息化建設的關鍵。必須在思想上提高認識,切實轉變觀念,真正理解文博行業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意義。要盡快建立并完善文博信息化政策法規和標準規范體系,加緊制定文博信息化建設整體規劃、重點工程規劃及文化遺產地區域性專項規劃,重視信息資源的建設,建立健全信息化建設管理體制,提高科學決策水平,實現以規劃為指導、有法可依、有標準可循、有序建設、規范管理。
信息資源是文博信息化建設的核心。我國的文博信息資源開發利用還很滯后,信息服務水平低下。文物調查和數據庫管理系統建設是一項摸清文物家底、夯實工作基礎、強化信息資源建設的重要工作,文博單位要結合文物調查項目的推進,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條件,加強信息資源的采集、加工和整合等基礎工作,重視信息,知識產權的保護,維護信息安全,面向文物的保護、利用和管理需要,提供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文博信息資源服務。
需求主導是文博信息化建設的正確方向。文博事業信息化的關鍵在于應用,應用的關鍵在于需求。博物館利用網絡平臺加強宣傳工作的策略,借助熱門通訊軟件建立“群”平臺QQ、微信已經成為當前人們使用的熱門通訊軟件,其不僅能夠在電腦上進行應用,同時還能夠通過手機、平板電腦等便攜通訊設備進行使用,有著十分廣泛的受眾群體,尤其是在當代年輕人中,幾乎是生活所必需的元素。基于此,博物館可以借助這些熱門通訊軟件建立起相應的QQ 群、微信群等“群”平臺,并可開設微信公眾號,通過“群”平臺與廣大的社會公眾進行近距離的互動,公眾可以在平臺中就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進行提問與咨詢,博物館則應安排專門的人員進行平臺的管理與問題的解答,并可通過平臺向公眾發放網絡調查問卷,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公眾對于博物館工作的期望與需求,從而提高博物館宣傳與活動組織的針對性,對于公眾廣泛期望的展覽活動,可在完善規劃后通過平臺向公眾進行宣傳與通知,更加精準的滿足公眾的需要,吸引公眾走進博物館。還可以利用微信平臺的二維碼掃描功能利用網絡進行語音講解。
人是博物館中最重要也是最活躍的因素,辦好一個博物館要靠兩支隊伍,一支是專業技術人員隊伍,另一支就是管理干部隊伍。博物館的干部職工都是經過專業培訓的人才,時代在進步,對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斷地提高,博物館的事業要求永遠走在時代前面,必須加強文博事業人才隊伍的建設,這是一個艱巨的任務和使命。
樹立事業發展、人才為本的觀念,營造良好的育人和用人環境。文博事業的發展,關鍵在于人才隊伍的建設,人才隊伍的素質和業務、管理水平制約著辦館(所)的層次、水平的提高和事業發展的速度。因此,要充分認識人才隊伍建設的重要性,確立“人才興館”、“人才興所”的思想,同時必須把品德、知識、能力和業績作為衡量人才的主要標準。要在輿論上形成一種尊重人才、愛護人才,以有人才為榮的導向,營造一個有利于各類人才成長和發揮作用的良好環境。
唐山抗震紀念館經常組織工作人員參觀學習,開拓講視野,強化工作人員的知識儲備,提高業務能力,也讓我們發現在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在社會教育工作上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值得挖掘。為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向,不斷提升講解員隊伍的綜合素質和業務能力,將學到的先進經驗和創新理念真正運用到實際工作之中。
我國文博事業的總體水平仍與我們這樣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歷史的東方大國的地位不相適應,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適應,與新世紀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項事業的發展不相適應。中國文博事業要獲得新的繁榮和發展,必須進行體制、機制的改革與創新。回顧過去,業績輝煌;展望未來,前程似錦。唐山抗震紀念館以整潔優美的內外環境、生動詳實的展覽內容、熱情專業的講解服務,充分發揮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作用,為地震科學和防震減災知識的普及工作做出更大的貢獻。為實現更好更快發展和構建文明和諧唐山抗震紀念館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