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冉 王奕凱 吉健超 葛天瑞
(大連東軟信息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3)
農民工,泛指保留農村戶籍外出務工的勞動者,截至2017 年末,全國農民工總量28652 萬人,比上年增長1.7%。其中,外出農民工17185 萬人,增長1.5%;本地農民工11467 萬人,增長2.0%。近些年來,農民工作為一個極為龐大的群體出現在了公眾視野中,這與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日益增長的生活水平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城市勞動力稀缺,大批農民選擇進城務工,便帶來了諸多問題:留守兒童,孤寡老人,農村本地勞動力嚴重缺失或分配不均,農田長期無人耕種從而導致農地變荒地,這些現象的背后,反映出農村地區脫貧攻堅的重要性,鄉村如何留住勞動力,讓他們建設村莊,留在村莊。本文認為鄉村振興,既要有綠水青山,也要有具有“愚公移山”精神的人服務農村,建設農村。
鄉村人口的外流,就當今城市和農村的現狀來說,我們可從這兩個角度進行思考。為什么本地勞動力會離開農村轉向城市?首先因其本地基礎設施落后,物質的供給跟不上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A設施的不完善,經濟發展緩慢,居民收入就無法提高,此時農村居民為了提高家庭收入,保證物質需求,便會流入更高一級的地區,尋找高收入的機會。而因此孤寡老人和留守兒童的問題便被衍生出來,這可能導致養老問題和留守兒童受教育情況的惡化,使農村發展陷入惡性循環。再來就是城市發展對周邊輻射增強,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其城市對鄉村勞動力的吸引力增強,在城市發展的各個產業都有需求增大的表現,重點表現在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城市的發展,帶來的是城市對商品和服務的需求也急劇增長,城市日益旺盛的需求對勞動力的吸納,也是農村勞動力外流的原因。
該種社會現象的改善,我們還有很漫長的路要走。如何保證農村和城市的勞動力數量結構達到平衡:改善人口老齡化,積極建設鄉村基礎設施,生態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脫貧攻堅,這些是毋庸置疑的完美方略,也是國家邁入現代化的一場持久戰。
云南省會澤縣在2021 年初春對農民工節后返崗就業,將其作為了最大的民生工程,其中有一方面便是積極引導農村勞動力在家門口培訓就地就業。這是對農村剩余勞動力再分配的深刻體現。
“十四五”時期,在全球大背景下,全球各地失業率急劇上升,美國為首的貿易保護主義抬頭,致使我國的對外貿易格局和產品供應鏈發生了巨大的轉變,而穩就業,保持經濟平穩運行刻不容緩,被擺在了國家宏觀調控的首位。對于農村勞動力的就業,需要把控其結構與風險。國外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民粹主義致使外企工廠對勞動力的需求急劇減少,勞動力相對成本發生變化,農村勞動力的就業,迎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
就目前來說,本文認為,基于鄉村人口外流的現象,將農村剩余勞動力再分配,是解決該問題的一個不錯選擇,為此本文提出解決人口外流一些實質性建議:
1.加強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再教育,樹立其職業觀,開展職業技術培訓,強化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職業技能,職業素質的提升與職業觀的轉變和升華,樹立服務于農村的意識。農村經濟的發展,需要從其產業結構的調整入手,本文認為農村經濟可以將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相結合,首先第一產業的農、林、漁、牧與第二產業的農副產品等工業生產線相結合,第三產業以鄉村文化為主題的旅游業為主,提升其服務質量,并融入到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中。而為了保證其產業互相結合,共同發展每一種產業,都需要人才和勞動力去運營實施,所以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再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需充分體現精準扶貧的思想,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2.加強對當地留村人才的補貼力度,這是鄉村吸納人才的重要手段。當地人才是開展農村剩余勞動力再教育的先鋒,也是有利的技術支持與管理保障。同時政府還可以實施多樣化的扶持政策,例如技術支持,稅務支持,更有利于農村居民的社會保障制度等。
3.對農村剩余勞動力進行再分配,可以通過建立有效平臺開展村民互助,勞動力集體外包?!笆奈濉睍r期共享經濟高速發展,慢就業、短工化、高流動性,農村剩余勞動力靈活就業需成為新興就業形態,平臺可以與互聯網+相結合,通過線上線下為一體,有效運用時空限制:勞動力空閑時間,勞動力所在地區,將農村剩余勞動力進行科學且有效的再分配。其平臺運營內容可以分為幾個模塊,在村勞動力培訓,村民互助,集體短工外包,而運營模式可以以公益模式為主,平臺資金可以通過公益性質的長期贊助與捐款實現。平臺對勞動力的再分配需與農村的產業鏈緊密結合,從而帶來農村產業的進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產業的發展帶動基礎設施和經濟的發展,當地的發展可以留住甚至吸納人才和勞動力。
綜上所述,本文認為面對農村勞動力在當今時代的新情況,這既是新的挑戰,更是新的機遇,通過鄉村產業結構的升級,鄉村勞動力的再教育,再分配,是防止農村人口外流的一劑良方。
鄉村建設的可持續發展,需要我們腳踏實地的走好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