衷淑萍 鄒春英
(江西農業工程職業學院,江西 樟樹 331200)
跑步作為傳統的健身項目,由于其便捷性、有益身心、釋放壓力等優點,受到人們的廣泛歡迎,這也促使馬拉松運動在全國范圍內得到很好的發展。可是馬拉松運動同時也是風險高發一種運動項目,如果參與馬拉松比賽的運動員,沒有對此有足夠的風險認知,很容易會導致一些傷害事故發生。本文將通過分析我國業余馬拉松運動存在的一些運動風險,并針對性地提出幾點應對措施。
人員因素是導致馬拉松比賽可能出現運動風險的主要因素。由于馬拉松比賽是高強度的運動項目,對參賽人員的身體素質要求較高,因此如果參賽人員的身體機能無法滿足參加的馬拉松比賽要求,就容易出現運動風險,比如說體力不支、頭暈目眩、肌肉拉傷抽筋、脫水甚至猝死等等。另外,由于馬拉松比賽參加的人數與觀眾人數往往都比較多,所以觀眾的觀賽情緒、安保人員的綜合能力、后勤人員的應急能力和比賽裁判的執法能力,都是影響馬拉松比賽運動風險的重要因素。
馬拉松比賽由于賽前準備時間與比賽進行時間都相對較長,因此受到環境的影響也相對較大,主要表現在社會環境與自然環境兩個方面。社會環境主要指比賽場地當地的宏觀社會環境與交通治安情況等等;而自然環境則主要包括比賽當地的獨特地質地形條件和天氣條件等。相對而言,自然環境的不可控因素更多,只能采取合理的應急措施進行預防。
馬拉松比賽需要的比賽場地較大,這就導致場地的設施存在風險的幾率也比較大,包括主體建筑的整體布局和建設質量,基礎設施和應急設施的配備情況,都會對比賽過程中出現運動風險的幾率產生影響。
會影響馬拉松運動風險的管理因素主要表現為比賽主辦方的賽前規劃組織能力,安全教育以及風險意識的普及能力,相關規章制度的完善程度,現場設施的檢查力度,一旦出現運動風險時的應急反應能力等等。
由于運動風險無法完全杜絕,因此比賽的醫療救援是不可或缺的。良好的醫療救援能力,不僅可以將可能出現的運動風險危害降至最低,也是馬拉松比賽順利進行的有力保障。
業余馬拉松運動員自身的素質是影響運動風險發生頻率最重要的因素,因此提高業余運動員的自身素質,也是運動風險防控措施中最重要的應對策略,可以分別從運動員的生理、心理、運動水平、應對風險的能力等方面入手。
首先,運動員的身體素質的好壞,是影響到運動風險的發生的幾率最直接和最重要的因素,必須引起高度的重視。因此,業余運動員在馬拉松比賽之前,針對比賽的特點,應當著重加強對于自身心肺功能的鍛煉,從而提高自身的身體機能,有效降低運動風險。而對于馬拉松比賽的主辦方,也應當對業余運動員的身體素質進行把控,例如要求參加比賽的選手在報名時,必須要提供相應級別的醫院體檢報告,一些患有可能引發運動風險疾病的選手,應該予以勸退,比如說患有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等病患的選手,嚴禁參加比賽。
其次,業余運動員在比賽之前,就應當正確認識到自己獨特的身體素質條件,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比賽距離,切忌爭強好勝,參加自己能力范圍之外的比賽;在比賽的過程中,應當控制好自己的心態和情緒,保持合適的比賽速度;比賽完賽后,要及時進行身體機能恢復處理。
再者,馬拉松比賽的主辦方,應當提供多種途徑讓業余運動員能夠全面地評估自身運動水平,從而挑選合適距離進行報名,并制定相應的戰術。比賽必須是符合選手自身運動水平的,切忌為了應對超過自身能力的比賽而臨時加強賽前訓練,避免因為運動強度過大從而引發運動風險。
最后,由于運動風險是無法做到完全避免的,因此業余運動員還應該提高自身應對風險的能力,即使運動風險出現,也可以將傷害降到最低。比如說瀏覽馬拉松運動的相關資料,正確認識馬拉松比賽中可能存在的風險,量力而行;平時訓練必須要有規律,循序漸進,制定合適的訓練計劃,做好賽前準備;有條件的情況下,購買合適的保險等等。
馬拉松比賽的環境風險把控主要可以從兩方面進行,即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
從社會環境角度講,首先必須要國家相關部門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馬拉松比賽主辦方完善比賽的規章制度,從而使得業余運動員能夠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其次,由于業余運動員對于參賽地點未必熟悉,主辦方應該加強安保工作,維護比賽的治安環境,并提前對比賽加以宣傳,以媒體的力量爭取社會各界的支持,減少社會不良風氣對比賽的影響;最后,主辦方還應該向業余運動員介紹比賽場地的風土人情,避免選手在比賽過程中由于誤會與當地民眾發生沖突。
從自然環境的角度講,馬拉松比賽的主辦方,應該積極聯絡地質災害部門、氣象部門等相關機構,對自然環境的風險進行預估,選擇合適的時機進行比賽。如若遇到臺風、地震等不可抗力,應該視實際情況對賽事進行合理調整;若是在比賽過程中出現突發狀況,應該做好躲避或者疏散工作。而業余運動員也應當賽前就根據比賽場地的地理氣候特點,進行針對性的練習。
加強主辦方的管理和組織能力,首先要聘請專業的運作團隊,分析賽事可能存在的風險因素并提前預防,對相關工作人員進行專業培訓和思想教育,完善相關規章管理制度。其次,在比賽開始階段,尤其是進場和起跑的時候,由于人員過于密集,容易出現踩踏現象,因此主辦方應該提前做好參賽人員比賽規劃并制定應急方案,保證比賽有序進行。另外,必須提高相關部門的工作能力,重點完善比賽的日程、交通、食宿和安保等工作,給選手良好的參賽體驗。
馬拉松比賽由于比賽的特殊性,比賽場地會比較大,通常都是在城市道路上進行,有的路線會經過一些比較老舊狹窄的街道,有的會途經重要城市建筑物或古跡,使得場地存在一些空間性風險。
因此,比賽主辦方應該加強賽程設計,選擇合適的賽道,注重比賽的空間安全,盡量避免使用交通擁堵、地形復雜的空間區域,相關部門也應該加強對于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一旦賽道出現突發狀況,應該及時更換路線甚至停止比賽。而業余運動員在比賽過程中,也要時刻注意賽道的道路標志,盡量減少使用高大的建筑物遮擋陽光,避免高空墜物造成損傷。
同時,主辦方還要盡量完善相關的配套設施,盡可能地滿足業余運動員在比賽期間的衣食住行等生活要求,特別是比賽過程中,應該嚴格根據比賽賽程規劃,設置足夠的補給點,加強補給管理工作。而業余運動員也應該時刻注意自身的穿戴設備,尤其是運動鞋的質量,避免因為穿戴設備的質量問題引發運動風險。
再完善的規章制度和充分的準備工作,也無法完全保證運動風險不會發生,因此必須盡量提高比賽過程中的醫療救援能力。馬拉松比賽是一項超高強度的運動項目,比賽距離和時間都比較長,因此在比賽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運動損傷,而有效醫療救援能力,可以最大程度地保障參賽者的人身安全。
所以,主辦方在賽前就要對當地的醫療資源進行合理配備,包括醫療物資、人員、急救設備等,做好急救方案并進行演練,提高醫療救援能力,保證救援通道暢通無阻,一旦比賽中途出現運動風險,可以保證醫護人員能夠在救援的黃金時間內對出現意外的參賽者進行有效的救助,從而降低其受到的運動傷害,不造成其他參賽者的恐慌,保證馬拉松比賽能夠順利進行下去。
另外,由于馬拉松比賽的特殊性,比賽結束后依舊是運動風險高發的階段,主辦方應該在賽后加強業余運動員身體機能的檢查,若出現異常,才可以及時進行救治。
由于我國社會主義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也越來越高,健康意識與日俱增,使得馬拉松逐漸在全國范圍內普及開來,業余運動員也愈來愈多,這對于提高國民身體素質是有積極意義的。但是與此同時,馬拉松業余運動員也必須認識到一些不正確的運動方式會對身體造成的巨大危害,提高自身應對運動風險的能力,加強風險防范,從而降低運動傷害事故的發生頻率,使得馬拉松運動的開展更加科學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