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瑞麗
(山東藝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后,中央決定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動鄉村振興。這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鄉村振興是包括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等在內的全面振興,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實現農村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雙贏。
首先,生態文明建設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基礎依托。黨的十八大把生態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一起列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可見黨中央對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視。而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生態文明建設將為其提供重要支撐。因為鄉村也是一個小社會,鄉村振興不僅僅是經濟意義上的振興,它也是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大局一樣的“五位一體”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的全面振興。而在這五位一體中,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基礎性的作用是無法替代的,沒有農村的生態文明,就不可能守住18 億畝的耕地紅線,就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我國14 億多人口的吃糧問題,就不可能構建真正意義上的農村社會和諧,就不可能實現鄉村經濟的良性發展,也就不可能實現真正的鄉村振興。
其次,生態文明建設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有力推手。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由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的生產理念、生活理念和消費理念都會發生巨大的變化,各種“綠色”就會成為人民生產生活的首選。鄉村振興戰略就要緊緊地跟上各種綠色理念變革的步伐,面向社會需要進行生產方式理念的變革,提供從綠色生產到綠色餐桌、綠色農村游一條龍服務。這樣既促進了綠色生態的建設,又有力地推動了鄉村社會的振興。
最后,生態文明也是鄉村振興戰略題中應有之義。鄉村振興戰略的內涵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由此可見建設農村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必然要求,也反映了農村人口在物質生活得以滿足前提下對美麗生活環境的向往和追求,體現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人民不再僅僅滿足于吃飽穿暖,而是還要有一個美麗宜居的家園。一方面城鎮化進程使得城鎮居民的生活環境日益改善,另一方面城鎮化進程中一些落后產能也隨之淘汰到落后的農村,盡管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但確使農村的生態環境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加大農村生態環境建設刻不容緩。
首先,農村長期普遍存在生態建設意識薄弱。長期以來,農民由于生活環境相對閉塞,所受環保重要性的意識并不強烈,隨便排污、亂扔垃圾的現象相當普遍。為了實現糧食自給,我們不得不追求糧食的高產,適量的使用農藥、化肥是可以增產的,但我們為了實現糧食的超高產,長期大量濫用化肥和農藥,盡管糧食獲得了高產,但也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那就是土壤的污染、水資源的污染、食物的污染;城市落后產能向農村的轉移再加上農村為了實現收入來源的多元化,也大量興辦工廠,造成了大量的空氣污染、水污染給,很多土地的重金屬超標,不再適宜耕種,一些地方荒漠化嚴重,給動植物生態鏈帶來了災難性的后果。
其次,農村生態建設基層黨組織沒有發揮好領導帶頭作用,各項保障制度、體制落實不到位,資金投入不足。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了偉大的成就,但生態建設問題也日益突出,隨著城鎮化和現代化的發展,城市的環保理念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對城市生態建設也日益受到重視,國家重拳出擊,實行了河長制湖長制等制度保證,并且加強了環保立法等方面的法治建設,加大防污染方面的專項資金投入。但農村基層黨組織組織不力,由于對國家各種環保政策等落實不到位,對各種生態建設使用資金監管不到位,廣大農村生態環境建設不容樂觀。
最后,農村經濟落實是鄉村生態建設落后的根本原因。筆者發現,但凡是經濟發展水平較好的農村地區,其生態文明建設也是很好地。像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江蘇、浙江等省份,其城鄉差距不太明顯,農村的居住環境甚至優越于城市。而越落后的地方生態環境建設也越滯后。這是因為當地經濟的落后性,導致大量青壯年勞動力以及懷有一技之長的人才遠走他鄉,當然也就不可引進人才,就不會有新的發展思路,于是人民就越會不擇手段地來發展經濟,那么生態環境就會越糟糕,發展綠色環保產業的機會,像旅游業等服務行業在這些地方根本就無從發展,這樣就進入了一個惡性循環。所以,建設生態環境和實現鄉村振興的密切關聯性就在這體現出來了,那就是鄉村振興必須以生態環境建設為基礎,而生態文明建設又是振興鄉村經濟的有力推手,一定要把兩者結合好。
首先,增強農民的環保意識,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價值取向。正確行動的先導即是正確的思想,各級黨組織要把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作為常態化的工作來抓,使農民在耳濡目染中樹立正確的生態觀,認識到沒有良好的生態文明就不可能有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新發展格局理念指導下制定農村發展的長遠規劃,徹底放棄不能竭澤而漁,殺雞取卵式的發展思維,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農村發展的長遠規劃之中;加大環保思想的宣傳力度,經常給農民播放一些生態文明建設成功案例的紀錄片,增強其對美好生活環境的向往;加大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普法教育,提升農民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法治思維,摒棄生產和生活陋習。
其次,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完善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各項政策,加大資金投入力度。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不盡如意,基層黨組織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下一步要加大基層黨組織建設力度,一定要發揮好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設立農村環保建設檢查組織,落實好國家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切政策,對于忙于應付的黨組織一經查出必須嚴肅處理。針對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比較薄弱的現實,國家要抓緊制定針對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各項政策,并且不能搞一刀切,從各地的實際情況出發,“一地一策”,同時完善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立法,嚴禁農村亂上工業項目,嚴禁城市把落后產能轉移到農村,不能唯GDP 而發展,用法治來為生態文明建設保駕護航;加大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資金投入力度,尤其是關于用于環保領域技術開發的資金投入力度,要用新技術解決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問題。
最后,發展綠色產業,實現鄉村真正的振興,從而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的生態文明建設問題。綠色產業是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支撐,是實施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建設美麗鄉村,并不是單純追求田園風光之美,而是要在保護環境的前提下進一步發展生產,保證農民持續增收,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確立綠色發展的理念,積極探索促進生態農業發展的新途徑。1前文中提到,但凡是經濟發達的農村,其生態文明建設搞得都是比較好的,究其原因,他們大都走的綠色農業發展之路。今后,要大力發展綠色農業,推廣綠色種植技術,減少化肥、農藥等使用量;加大農業科技向農業生產力方面的轉化力度,大力實施科技興農;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合理安排農業的產業結構,增強農民綠色產品的品牌意識。此外,農民也不要急功近利,綠色農業發展是需要一個過程的,要靜等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