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宇
(羅定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羅定 527200)
休閑體育是指人們在閑暇時開展的,項目形式不拘一格,對場地設施要求不高,與傳統體育相比較而言,更強調和突出娛樂休閑、運動樂趣、放松身心、全民參與的體育活動,具有自由性、文化性、非功利性和主動性等特點,對豐富日常生活,提高精神素養,優化人際關系,促進社會和諧發展有重要的意義。
健康中國是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發展戰略。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為了更好地提高國民的身體健康素質,必須要制定科學的,完善的國民健康政策,以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務。
于2021 年3 月12 日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中,第十三篇第四十四章明確指出要“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通過對綱要精神的解讀可以發現,“健康中國”的根本目標是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生命期健康服務[1] 。
以茂名市為例,大多數地方都是從事農業生產,群眾也是從事農耕生活,過著春播夏長秋收冬藏的生活,在經年累月的時代變遷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農耕文化。比如,“禾了節”就是以美食饕餮的盛宴活動來慶祝五谷豐登,這也是粵西農民農耕文化傳承的一個縮影。在發展粵西地區的休閑體育時,農耕文化中的播種插秧割麥收果等,就可以被改良成健身操等。
廣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是海洋大省,南海神、媽祖、真武、龍母等傳統文化在廣東有著悠久的歷史,這些由“水”而衍生的傳統民俗文化在粵西地區也有表現。以湛江市為例,以雷祖陳文玉的傳奇故事、海上巡游傳統習俗等為代表的湛江民間傳統文化特色鮮明,至今為止還保持著原汁原味的韻味。實際上,風格獨特、趣味十足、貼近群眾、參與度高的粵西海洋文化在廣東乃至全國傳統文化遺產中獨樹一幟。在發展粵西地區的休閑體育時,海洋文化可以被參考借鑒到以水為載體,以水為工具與資源的夏季耍水類體育項目中[2]。
粵西的舞蹈文化遺產非常豐富,以舞鷹雄為代表的民間舞蹈藝術已經有百余年的發展歷程,不僅被廣東省政府批準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更是成為了粵西地區一塊亮錚錚的文化招牌。在發展粵西地區的休閑體育時,可以將粵西的傳統舞蹈設計為更符合普通群眾的舞蹈功底,更具有大眾廣泛參與性的健美舞蹈等。
廣東四大文化包含廣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以及粵西非遺文化。其中粵西非遺文化在廣東乃至全國傳統文化遺產中獨樹一幟。譬如茂名地區的年例文化,歷史悠久,起源宋朝,在明清時期的地方志就有記載。跳花棚、舞春牛、舞龍、舞獅等都是年例中的民俗活動。在發展粵西地區的休閑體育時,可以將這些民俗文化特色融入設計到休閑體育運動項目中,拉近與群眾的心理距離[3] 。
近年來,粵西幾座城市的休閑體育公共服務措施開始朝著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單一到多元的方向建設發展。比如,湛江市體育部門就將工作重心逐步從競技體育、專業體育向城市體育和大眾體育轉變。目前,全市84 個公共體育場館基本上實現了免費或低收費開放,為群眾體育健身提供了場地保障。比如,茂名市體育部門逐漸加大社區體育公園的規劃建設及改造力度,早在2018 年已實現城市社區“15 分鐘體育健身圈”的建設目標。比如,陽江市體育部門通過將閑置的綠地進行翻新改造來為公眾提供更多休閑體育公園。以陽東區為例,目前已經建成街心公園28 個。總的來講,從政府層面的角度上講,休閑體育公共服務正被越來越重視。
目前,粵西地區的社區居民在參與休閑體育時,總體上表現出比較隨機、隨性的特點。在參與度上,還難以實現大范圍的,全員參與。參與人群中,仍然是以對體育運動本身就有興趣的群眾為主,這一群體與傳統體育基本一致,而其他的一些群眾,參與熱情相對還是比較寡淡。在時效性上,還難以實現長期的,進階性的養成休閑體育鍛煉的習慣,更多的會受限于公共服務本身所提供的服務時長。同時群眾的參與頻率也不穩定,如果遇到節假日或者特定的體育節慶活動,則運動頻率高,反之,則低,短期內還沒有形成休閑體育鍛煉的常態化格局。
目前,粵西地區群眾參與休閑體育公共服務主要有三種模式,分別是:第一,行政主導的參與模式。比如茂名市舉辦的“體育節暨全民健身日”,就是茂名市推進全民健身的重要舉措之一。通過政府來組織和策劃覆蓋全市范圍內的休閑體育活動來號召和鼓勵群眾參與其中。第二,合作型的參與模式。指的是政府和盈利性/非盈利性機構聯合組織的休閑體育參與方式。比如湛江市就充分發揮了本地區海洋文化的優勢,以“體育+旅游”的方式,由成立了59 年的湛江潛水學校和廣之旅合作開發設計潛水項目,以吸引更多的群眾參與水上運動,推動全民健身。第三種,居民自發型的參與模式。指的是居民自覺主動地去公共運動場所參與進行休閑體育鍛煉。比如,社區體育公園,中心城區全民健身體育公園等就是群眾自發鍛煉時的不二場所。
當前,粵西地區群眾參與休閑體育公共服務的三種模式,各有不足之處:第一種,行政主導的參與模式。有特定的時間性,譬如全民健身日,通常就是一年中具體的某一天或者某一段時間,群眾在這段時間內可能會表現出較為高漲的運動熱情,但是其他時間則乏于運動,從整體上,運動的概率比較低,難以形成長期的休閑運動習慣。第二種,合作型的參與模式。有特定的指向性,比如上文舉例到的湛江市“體育+旅游”就是以潛水為主要項目,這意味著其對象是會潛水,對潛水有興趣愛好,想學習潛水的人。同時,這項運動并不適合老年人。在這種情況下,群眾的參與度就會大大降低,只有符合條件的特定人群才能夠參與,無法真正意義上帝做到全民健身。第三種,居民自發型的參與模式。這種模式全靠居民的自覺性與主動性,對于紀律性較差或者本身就對體育鍛煉缺乏興趣的居民來講,這種模式并不能讓其參與其中。同時,還與居民所在地的休閑體育設施資源有關,假如居民所在地周邊有充足的休閑體育設施,則居民的參與度高,反之,則低。整體上來講,難以保證較高的群眾參與度與時效性[4] 。
粵西地區群眾參與休閑體育公共服務主流模式不足原因主要表現在:其一,整個地區,整座城市,整片轄區的休閑體育氛圍不夠濃烈,難以熏陶和影響置身于其中的每一個人(包括政府人員和普通群眾),政府人員難以有強烈的使命感去推動全民健身事業,群眾難以有濃烈的自律性去參與全民健身活動。其二,缺乏一定的獎懲措施。科學的獎懲措施,不僅可以極大地提高群眾的參與積極性和熱情度,而且可以約束、提醒、鞭策相關政府層面的人員工作。其三,缺乏富有創意性的休閑體育活動,缺乏富有充足性的休閑體育設施,缺乏富有持續性的休閑體育項目,這些都讓粵西群眾在參與休閑體育運動時,表現出隨機、隨性、隨心情的特點,整體上的參與度與時效性都不夠理想[5] 。
黨的十九大作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重大決策,將維護人民健康提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新一輪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決定組建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這也是衛生健康領域貫徹落實以人民為中心執政理念的必然要求。從這個角度可以發現,黨和國家,無疑是“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者,這是“自上而下”的一種戰略落實方式。因此,要提高粵西地區休閑體育公共服務群眾參與度與時效性,首先就必須要加強粵西政府職能部門的建設。具體來講,負責體育管理事務的體育部門應當從自身的工作內容、工作要求、工作目標、工作責任這幾個方面,扎實地推進休閑體育公共服務事業。包括落實具體工作的執行人員和監管人員,制定合理的工作獎懲制度,加強部門內部對休閑體育公共服務事業的使命感強化,責任感深化等,通過“嚴于律己”的方式來明確與細化相關部門的職責范圍,保證各種利民惠民的政策可以落實到位,資金可以使用得當,為粵西地區的休閑體育公共服務事業繪好藍圖。
普通群眾作為休閑體育公共服務事業的直接參與者與受益人,其休閑體育的訴求和需求,應當得到最大程度的滿足,其中,又以參與渠道的多樣化最為明顯和迫切。因此,要提高粵西地區休閑體育公共服務群眾參與度與時效性,必須要拓寬普通群眾的參與渠道。比如,茂名市自開展“雙創”活動以來,以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便民性為要求,陸續推進多個社區體育場所改造和完善場所健身配置,已初步形成以街道、社區、公園、廣場全民健身設施為基礎的網格化全民健身設施體系。在這樣一個綜合體系中,居民日常只需要走出家門,就可以隨時鍛煉,如有興致,則可以前往距離更遠,活動空間更大的公共運動場所鍛煉。最為重要的是,有休閑體育鍛煉需求的居民,不會再面對“自家沒有運動場地,需要去往別家運動”等尷尬窘境(這一問題會極大地削弱群眾休閑鍛煉的興致和持久性)。當越來越多的參與渠道被逐漸打通時,不論是哪個年齡層,不論是哪種健身需求的群眾,都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健身資源時,整體的群眾參與度與時效性就會越來越高[6] 。
在拓寬普通群眾參與渠道的同時,還應當調整休閑體育公共服務職能結構,豐富休閑體育活動內容,滿足群眾實際需求。譬如上文所舉例的湛江市潛水項目,即便這個項目再好,受眾群體也相當有限,難以實現全民健身,而“健康中國”,需要每一位中國人的參與。因此,越是豐富多樣的內容,越是可以擴大資源覆蓋面。比如,陽江市目前在建的北湖公園升級改造項目,就包括改造綠道、增加綠化、兒童樂場、廣場、親水平臺以及其它體育配套設施等,讓運動設施盡可能地齊全,種類盡可能繁多。在公園里,可以慢跑,可以散步,小孩子可以玩自己喜歡的娛樂設施,即便不是奔著運動的目的而來,公園里清新的空氣,舒適的環境,美麗的景觀,寬敞的道路,都可以讓人心曠神怡,神清氣爽,這對于釋放日常的壓力,舒緩繃緊的神經無疑有非常大的幫助,而心理健康,同樣是身體健康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要提高粵西地區休閑體育公共服務群眾參與度與時效性,還需要注重將休閑體育公共服務議題立項協商,采用科學協商模式,加強群眾的參與度與時效性。政府職能部門在創新休閑體育事業,增設休閑體育設施,翻新改造休閑體育場所時,一方面,可以主動地搜集群眾的意見,傾聽群眾的想法,邀請群眾參與到項目中來,鼓勵群眾大膽地提出自己的需求。而不是“兩耳不聽群眾聲,一心只顧悶頭干”。另一方面,可以主動地邀請市場中有志于投身“健康中國”事業的經濟主體,比如各種盈利性或非盈利性的健身房、健身館、舞蹈室、旅游公司等一起參與到粵西的休閑體育事業中,組織符合條件的,有實力,有資質的采用連同合作的方式,一起來為粵西群眾提供和創造更加多樣化,豐富化,具有吸引力的休閑體育運動機會,讓優質的資源可以被最大化地利用和運轉。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體育和康養事業,將其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緊密聯系,將推動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而要推動健康中國建設,就要運用好休閑體育產業這只有力抓手。從地域角度上講,一方面,粵西地區當前的休閑體育存在資金支持不足,管理水平不高,制度缺陷明顯等問題,進而降低了群眾的參與熱情,削弱了群眾的參與實效性。另一方面,粵西地區又有以化州跳花棚、吳川飄色、湛江遂溪醒獅、東海島人龍舞、陽江風箏、廉江舞鷹雄、麻章灘舞等為代表的傳統體育項目,這些都可以被融入到休閑體育活動當中,提高休閑體育的趣味性,參與度,普及性。粵西地區需要正視當前群眾參與度不高,實效性不強的問題及其原因所在,并充分地發揮和利用好粵西地區獨特的體育資源,以具有創新性,科學性,合理性的方式來為群眾創造一個具有吸引力的休閑運動環境、平臺與機會,以引導群眾進一步積極參與休閑體育,增強身體素質,為粵西地區“健康中國”的發展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