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芷婧 余敏 余依宸 劉瑩瑩
(浙江工業大學,浙江 杭州 310000)
鄉村文創街區的建設是一個具有創新性的浙江智慧、浙江方案、浙江行動的鮮活案例,也是新時代下“兩山理論”與“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實踐。位于浙江蒼南礬山的福德灣在“兩山理論”的引領下,發掘自身“綠水青山”背后的文化積淀與價值,構建起傳統文化的當代轉化路徑和因地制宜的現代化范式,推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與鄉村振興。福德灣的經驗對鄉村如何實踐“兩山理論”,實現振興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理論”首次提出于2005 年8 月,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內涵。這一理論強調了: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要實現良性互動。鄉村振興要樹立文化資源觀,激活文化生產力[1],將鄉村原生的“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帶動經濟發展。“兩山理論”既秉承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精髓,也是脫貧攻堅創新路徑的體現。
在“兩山理論”的引領下,各地區都在探索從“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的轉化路徑,也逐漸形成了一些典型模式。浙江地區給出了“鄉村文化創意街區”的獨特方案,將原本歸屬于城市的“街區”概念延展至鄉村,為“兩山理論”提供了具有參考意義的浙江智慧、浙江方案、浙江行動。通過為鄉村的自然文化資源增加旅游、休閑、品牌等多種附加值,鄉村文創街區為農村就業創業拓寬了渠道,促進了鄉村經濟發展;同時,街區為鄉村注入了新時代的文化元素和文化訴求,為鄉村“生態美”重新賦能,從社會肌理上讓鄉村重新煥發生機。
在浙江省眾多鄉村文化創意街區的實踐中,溫州蒼南礬山的福德灣鄉村文化創意街區具有示范性意義,也是實踐“兩山理論”的鮮活案例。近年來,在原為經濟支柱的礬礦產業走向沒落之后,面臨經濟衰退困局的福德灣村轉向鄉村文創方向探索。通過文化特色的挖掘、旅游景點的建設等,福德灣成功實現了從工業廢礦到鄉村創意經濟金礦的創造性轉型開發建設,成了浙江鄉村文化創意街區的一張“金名片”。
福德灣鄉村文化創意街區憑借自身的物質遺產與自然資源,激活內在文化基因,通過橫縱兩方面的探索實現了從“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的轉化。
1.歷史景觀的再造與再現。溫州礬山素有“世界礬都”之稱,因礦而生,因礬而名,礬礦工業發展為礬山留下了大批遺產。福德灣村位于礬山鎮南部,是礬礦采煉的發祥地及核心保護區。福德灣幾百年的采煉發展歷程為它留下了大批工業遺產。在探索轉型道路的過程中,福德灣豐厚的礬礦工業遺產首先成了突破口,也成了發展的基石。因此,轉型的第一步就是古老街區的保護與復興。“不拆真遺存,不建假古董”,這是福德灣街區建構的一大原則。古老房舍、石階古道與大量礦工生活遺痕,都被“原汁原味”地保存了下來,這是福德灣街區建設的巧妙之處。福德灣內民宿的開發就體現了這一原則。“半山麗舍”是福德灣內一家精品民宿,是利用老礬礦廢棄車間改建的,通過工業遺產與時尚懷舊等要素的結合,讓衰退的老工業區變廢為寶。同時,在建設過程中,村內遺留下的礬礦遺址被開發為供游客參觀的礦洞,成了核心旅游景點;而上世紀50 年代的采煉生產系統與車間也被充分利用,建設成“礬客工廠”,展示礬礦開采流程,轉型升級。礦石館、奇石館等主體特色展館則分布在福德灣周邊各地,實現了歷史性與觀賞價值的結合,為游客創造了獨特的“礦產奇觀”。福德灣文化創意街區在轉型發展過程中,充分抓住了礬礦資源的歷史遺存,通過去偽存真的街區保護、歷史遺址再創造,再現了古老的歷史景觀,成功激活了本已沒落的礬礦文化基因,促進了街區旅游業的發展。
2.手工藝文化符號的提煉。礬山地區特有的美食文化、礦工們精巧的手藝都是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獨特基因是老街轉型發展為鄉村文創街區的“先天優勢”。福德灣成功提煉出了獨特的礬礦文化元素,打造出了有鮮明特色的文化符號,使之成了工業遺址之上的亮點。礬山依礬而生,當地人利用豐富的明礬礦產資源創造出“礬塑”這一獨特的民間手工藝術。礬塑內部材料五彩繽紛,外部結晶的明礬晶瑩剔透,形狀千奇百樣,是溫州市著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福德灣街區內就有不少店鋪出售礬塑作品,離街區不遠的“溫州礬礦博物館”內也有展出礬塑精品,鄉村文創街區的創建為這一遺產的展出和推廣提供了窗口。
再比如,肉燕是當地的一大特色美食,它的制作工藝為獨特的“肉包肉”,形似餛飩,但燕皮也是用肉打成。這種制作手藝被列為第八批蒼南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為唐公肉燕”是礬山最有名的肉燕品牌,就坐落于福德灣街區內,是礬山肉燕創始人朱為唐經過幾十年不斷的嘗試與改良,終于創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手工制作技藝。第二代傳承人朱師勤曾在外出經商,隨著街區發展的不斷完善,他舉家遷回,重開了這家百年老店,逐漸成了福德灣街區必去的特色美食打卡地。
蜿蜒的街區古道、龐大的礬礦礦洞、“原汁原味”的廢舊車間與生產系統為福德灣文創街區奠定了深厚的礬礦文化底蘊,而精美的礬塑手工藝品、獨特的肉燕美食,則成了福德灣工業遺址之上必不可少的點睛之筆,為其增添了一抹亮色。
福德灣文化創意街區的建設并不拘泥于用傳統的形式向游客展現歷史遺存的礬礦文化,而是同時緊跟時代步伐,把握現代旅游者、消費者的興趣趨向與旅游方式,實現了古老文化基因的現代化、創意化發展。福德灣文化創意街區推出了“世界礬都明礬文化旅游節”,并在近年來持續推進它的進一步發展。這一旅游節的前身是礬山自1991 年起就開始舉辦的“礬山明礬節”——紀念煉礬始祖窯主爺秦福的節日。明礬節的活動內容有迎神祭祀、文藝演出、物資交流、民間游行等。2016 年起,明礬節更名為世界礬都明礬文化旅游節,活動的形式和內容進一步豐富,包括美食節、露營節、讀書會、非遺展演等多個項目,吸引了數萬游客的參與。近年來又逐漸發展出現代文體活動,如舉行全國第四屆傘翼滑翔表演,邀請歌舞團和大型雜技團獻藝,利用礬山溪辦水燈,舉辦閩南話對詩會,舉辦花卉展覽等。不論是對于傳承當地獨特的民間宗教信仰,還是展示地方文化風貌,明礬文化旅游節都具有重要作用。
鄉村文創街道建設僅有普通的呈現和展示還不夠,福德灣文化創意街區不滿足于僅為游客提供走馬觀花式的初級旅游形式,與飲食、住宿、游玩、購物等基本性需求,而是在這個基礎之上,豐富了演繹手段,發展“智慧旅游”。在“礬山旅游”的公眾號平臺中,有一個“世界礬都智慧旅游導覽系統”,以手繪的形式展現了福德灣街區的版圖,并為每一個值得駐足的景點標上名稱,提供音頻講解。此外,系統還為周邊的餐飲、住宿、購物等繪制了各自的地圖,內置了導航系統,方便了游客的搜尋與游覽。對于游客而言,最重要的就是通過體驗地區歷史文化,感受鄉村文創街道歷史空間,在參與活動中獲得直觀的審美、教育、文化感受。從傳統營銷到智慧旅游,福德灣文化創意街區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本因明礬沒落而曾走向衰落的福德灣村,通過挖掘自身的歷史文化基因和使用現代創意化方式活化文化符號,成功實現了從工業廢礦到鄉村文化創意街區經濟金礦的轉型。習總書記“兩山理論”的要旨之一,即“通過改革創新,讓貧困地區的土地、勞動力、資產、自然風光等要素活起來,讓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讓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福德灣文化創意街區正是“兩山理論”的鮮活案例,也為其他鄉村文化創意街區實現鄉村振興提供了經驗與啟示。
一方面,要挖掘文化基因,講好本地故事。文化是鄉村的標簽,是鄉村對外宣傳的名片。同福德灣的礬礦資源相似,每個鄉村都有其自身獨特的自然資源與歷史文化背景。想要在眾多鄉村中脫穎而出,最為核心的就是探尋本土文化的源流,思考“綠水青山”背后所承載的文化分量,挖掘、提煉鄉村文化的“地方性”精神內核和表征符號,確立鄉村本土的文化辨識度。同時,保留“原真性”,避免同質化、表面化,形成獨特的文化標識,與產業融合發展,推動“金山銀山”的建立。
另一方面,鄉村文化創意街區的建設還要發展文化網絡,實踐文化創意。植根于“綠水青山”,又不局限于“綠水青山”。福德灣抓住了“礬礦文化”的主線,在這個基礎面之上發展“礬塑手工藝”“肉燕”等特色亮點,鋪開文化網絡。同時,為適應現代化進程,還推進了“明礬文化旅游節”“智慧導覽系統”的發展。在建設鄉村文化創意街區的過程中,要推進文化的多線多點發展與現代化創意更新,運用多維視角和多元手段,構建、演繹鄉村文化的主題形象和特色品牌,使“金山銀山”背靠鄉村旅游獨有的衍生體系。
“兩山理論”誕生之后,鄉村振興走出了各式各樣的獨特道路。福德灣文化創意街區在“兩山理論”的引領下,發掘村莊本身獨有的工業資源,將村落物質形態與內在精神文化形態貫通,將歷史遺產積淀與新時代文化創意發展結合,成功實現了從工業廢礦到文化創意街區經濟金礦的轉型。“綠水青山”是鄉村核心魅力的原動力,福德灣的案例啟示鄉村文化創意街區建設應以“綠水青山”為根,通過對鄉村文化的主題凝練與活態化呈現,實現“綠水青山”的創意化發展,將其轉化為為人民提供福祉的“金山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