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鳳
播音主持專業人才的培養是需要多種知識相互結合的過程,不僅要實現對外聯系和媒體的雙向培養,還要和課程之間具有一定的關聯,增強復合性課程的設置,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音樂賞析與朗誦配樂》這門課程的學習是播音專業學生專業學習的延伸與拓展,通過對音樂藝術作品的廣泛涉獵和朗誦配樂藝術鑒賞活動的參與,使學生具有一定的對音樂的審美鑒賞能力和修養。逐步掌握朗誦配樂的技巧,提高學生們對音樂和朗誦的理解力和朗誦能力及對朗誦配樂的實際應用能力。從而使學生能夠符合我國對外傳播事業發展的需求,在對外傳播人才培養中發揮師范院校的重要價值。
《音樂賞析與朗誦配樂》課程因為沒有教材,所以教學內容都是根據專業特點、課程性質、學生特點而選的。教學過程中選用的教授內容和訓練材料都有鮮明指導性,并且注重引導學生樹立健康的審美價值觀。適合本科生對本課程的學習要求,體現了本課程的實踐性特點及其課堂教學要求。主要教學內容是:古典詩詞音樂賞析、聲樂、中國5樂種、中國民族樂器及器樂代表作欣賞、西洋樂器及器樂代表作欣賞、齊越節作品賞析、原創作品賞析。課程考核采用平時成績與期末考試相結合的考核方式,平時成績(包括作業和課堂實踐)占總成績的40%,期末口試占總成績的60%。針對這種考核比例可能很多課程都這樣分配,但是很多課程都存在教學內容與實踐兩層皮的脫節現象,沒有真正的行之有效的實踐教學策略。本門課程采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平時考核也是通過學生課堂陳述與舞臺展示的方式評定,學生們受益匪淺,期末考試更是完全交予學生策劃、編排,進行一場真正的朗誦配樂作品匯報演出,有模有樣,現場氣氛非常藝術,效果非常好。
在朗誦配樂課程的設置當中,主要是針對培養目標的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進行提升,加大對于實踐能力的鍛煉,但是媒體具有較強的靈活性,單純的理論知識是無法達到預期效果的。所以,在人才培養當中,要加大對于柔性課程的設置,要注重對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開設相關課程內容。使學生們在參與社會文化活動時,具備起碼的,而且是整體上的審美評判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所以在課程建設過程中,為了提高學生們的實踐能力以及自主學習的創新能力,教學重點放在了欣賞方面,使學生了解音樂基本知識,讓學生欣賞經典的不同種類的音樂和朗誦配樂作品,可以使學生能夠欣賞到音樂的魅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了解、欣賞音樂的興趣,能夠通過對音樂的了解,對朗誦作品加以分析、配樂、編排并且展示出來,從而提高學生朗誦的綜合能力,進而對自己的藝術素養、專業也是一種促進與提高,造就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從教師教學方面來講更是一種教學方法的提高,教學理念的改進,進而提高了教學效果。
《音樂賞析與朗誦配樂》課程涉及的知識點很細碎,有音樂知識,還有朗誦知識,還有音樂與朗誦配合的知識,課程內容中如果僅僅課堂講授的話,會使學生覺得枯燥無味,而且不易于掌握,再加上本課程就是實踐性比較強的學科,因此在課程建設過程中,為了提高學生們的實踐能力以及自主學習的創新能力,我們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課上課下都以鍛煉學生的實踐作業為主,鍛煉學生們的應用能力,成效比較顯著。比如,上課講音樂中的古箏曲經典作品,下課讓學生找朗誦作品配古箏曲,然后下次上課分組展示,反復鍛煉,學生們的講課課件、舞臺展示都有很大的進步,專接本中有很多非專業的學生積極性都非常高,并且收獲非常大。上課要求學生作課堂筆記,老師也有課堂記錄,并且有反思、有互評,學生對于本課程的評價都很高。例如《杜鵑花》的教學中,這首歌曲較難掌握的點在于氣息的把握,開口音和高音喉嚨位置。針對這些難點,教師則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的方式,通過視頻和音頻的方式為學生講解掌握方法,使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地了解其中的要點,更好地掌握歌唱的技巧,實現學生聲樂水平的提升。
總而言之,音樂素養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內容,開展全民朗讀活動可以促進一個城市的文化自信建設,所以,應當為教學提供可參考的教學方法,為學生提供提高藝術及文化素養的渠道。從而使聲樂教學可以更好地為播音主持而服務,促進學生自身發展的進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