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利花
(重慶市渝中區委黨校,重慶 400010)
今年建黨百年,又恰逢十四五開局之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也在兩地各個行業全面展開,兩地區縣黨校協同發展正當時。
黨校作為黨委的重要部門,是黨委和政府決策中的思想庫、智囊團,是地方干部培訓輪訓的主渠道、主陣地,發揮著資政智庫和黨性鍛煉大熔爐的作用。成渝兩地區縣黨校合作也陸續開展。2020 年6 月份,重慶市委黨校(行政學院)與四川省委黨校(行政學院)簽署協同服務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框架協議并召開理論研討會。今年3 月,四川省委黨校(四川行政學院)縣處級領導干部進修班赴重慶開展川渝協作培訓;4 月,重慶市委黨校(重慶行政學院)春季學期中青班4 個班次赴四川開展“兩段式”學習培訓。區縣黨校中,以渝中區為例,去年便開展處級領導干部培訓班、社區書記培訓班赴成都兄弟黨校錦江區委黨校調研學習。今年,更是互派班次拓展交流領域。截止目前,已陸續開設成都援藏返崗干部培訓班、渝中區中青年干部培訓班。
在培訓過程中,兩地區縣黨校在課程設置、科研研究、現場教學等方面進行了深層次的交流和探討。一方面,通過設置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相關課程,提高了干部黨性修養、強化干部戰略思維,為深化“一家親”、下好“一盤棋”貢獻黨校智慧和力量。另一方面,成渝地區區縣黨在培訓內容中采取互動研討、經驗交流、專題教學、案例教學和現場調研等多種形式,使合作渠道進一步暢通,交流領域進一步拓展,感情進一步深化,也是推動成渝黨校協同發展、服務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具體舉措,為唱好“雙城記”、建好“經濟圈”貢獻力量。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戰略實施以來,兩地黨校積極加強工作對接、全面融入干部教育培訓、加大科研攻關力度、發揮決策咨詢作用,不斷貢獻著黨校力量。兩地區縣黨校間的溝通合作也在頻繁增加。但兩地雙方在具體的開展過程中,還受到一些主客觀方面的因素影響。
川渝兩地曾經是一家,后因行政劃分產生了一些歷史問題,兩地也為此“嘴炮”了不少,長期呈現一種“相愛相殺”的狀態,這也或多或少影響兩地間合作發展,但也相信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國家戰略的實施會打破這種格局,促就新的發展。除此之外,影響兩地區縣黨校協同發展的另外一個重要因素是跨區域管理機制不同。很多兩地區縣黨校之間之前都很少進行相關合作,更多的是新戰略實施以來,才逐步探索加強合作。但這種合作處于一個很“囧”的狀態,沒有明確的目標機制。可以說做多做少、做好做壞沒有一個標準來評定,影響了兩地區縣黨校合作的積極性。
目前來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發展不平衡,主要力量集中在經濟、產業、生態等方面。黨校系統如何推動雙城經濟圈建設頂層機制設立還不完善,以至于兩地區縣黨校開展交流合作無所依、無所從,還處于一個大家互相探索階段。另外就是,今后新冠疫情防控常態化,跨區域的合作無疑在培訓班次、人員調訓等方面有所考慮和限制。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背景下,區縣黨校協同發展更具成效,一方面可以借鑒復制上級黨校經驗做法,另一方面還可根據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這一國家戰略的角度,借鑒京津冀地區、長三角地區、珠三角地區等國家戰略已發展多年,比較中借鑒、吸納他們先進的做法、有益的經驗,因地制宜,擇優而用。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戰略實施以來,川渝黨校(行政學院)簽訂協同服務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框架協議,召開會議商議研究并聯合出臺川渝黨校(行政學院)協同服務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工作方案及合作事項清單,落實了組織機構、運行機制和重點任務等具體舉措。這一年多以來,兩地黨校多個主體班次互派、設立專項課題、召開理論研討會、智庫聯盟成立、川渝聯訓等等,始終堅持互聯互通、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合作共贏的原則,重點圍繞課程建設、班次培訓、師資培訓、教學基地建設、數字資源建設、科研和智庫建設、系統建設等七個方面加強合作,為助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按下了快進鍵,有效地發揮了黨校力量。
張劍(2014)以黨校融合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系統的從突出教學中心地位、發揮黨校科研優勢、突破壁壘開放辦學等方面闡述了黨校應該如何積極服務京津冀的協同發展。許運(2014)加強京津冀合作 發揮好黨校作用,以海淀區委黨校為個案對黨校系統協同發展給出建議。還有,陳一鳴(2015)充分發揮黨校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的紅色智慧引擎作用,系統闡述了黨校“智育、智能、智聯”三大引擎作用。這些研究,都對研究成渝地區黨校系統協同發展,服務助推經濟圈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參考和借鑒。
基于當前兩地區縣黨校協同發展的現實問題,在學習借鑒上級黨校、京津冀地區黨校之間協同發展的經驗基礎之上,可以從建立健全兩地黨校協同發展機制、“五位一體”促發展、合力攻關起作用等方面實現兩地區縣黨校的協同發展。
機制是保障。成渝兩地區縣黨校要根據川渝黨校、組織部等部門的要求,結合兩地實際,適應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新要求,可以研究制定成渝地區黨校協同發展的發展規劃綱要,從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的戰略高度著眼,對成渝地區內區縣黨校的學科建設、干部人才培養重點和科研合作平臺建設等方面進行規劃設計。定期召開協同發展會議,明確未來一個時期內黨校間的合作重點、合作方式、重點項目和工作步驟等內容,實現地區內優質資源的充分利用,增強黨校的持續發展能力,努力把成渝地區黨校系統協同發展打造成全國范圍內最具有活力、最有特點的名片,推動黨校高質量發展。
助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兩地區縣黨校要發揮地區資源互補作用,補短板強優勢,兩地區縣黨校協同打造“五位一體”,建立協作發展平臺、師資庫、主題研討活動、干部培訓、教學觀摩,五方面自成一體系,不斷促進黨校間合作協同發展走深走實、邁入新發展,打造新亮點。
1.開拓協作發展平臺。設立此平臺,為兩地區縣黨校提供一個交流發展的途徑。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背景下,兩地區縣黨校要融入發展,貢獻力量。就是要利用好黨校干部培訓這個主渠道。但是,在實際操作開展過程中,干部培訓的開展前期、中期、后期都需要做大量的工作。比如,從最初培訓班次的確定,僅是培訓時間和人員,就需要反復溝通和修改。緊接著課程的設置,也要因人(受訓人員)而異,匹配相應的課程也需要反復的斟酌。再到培訓班進入開班階段,人員往返、食宿、安全、管理等等都需要提供一個暢通的平臺,才能夠使培訓班順利開展。所以,兩地區縣黨校定期組織線上線下專題研討、溝通交流在干部教育培訓、課程設置、行政管理、決策咨詢等方面突出的問題,優秀的做法,總結經驗,分析不做,提升能力有很大作用。
2.建立師資庫。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唯求發展”為標準,建立區縣黨校專兼職教師數據庫。按照學科門類設立不同專家師資庫,可以極大地便捷區縣黨校在解決干部培訓師資安排上產生的問題。目前,區縣黨校在干部培訓課程計劃設置上,很多時候存在安排課程找不到合適的專家學者來上,分門別類的師資庫可以給區縣黨校多一個參考,帶來很大便捷,特別是外請的專家可以為本地干部注入新的思想、開拓新的視野。師資庫內的專家,亦可教學相長,促進人才交流。
3.開展主題研討活動。可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線上線下均可。疫情防控常態化下,線上交流更為便捷,不易受時空限制,操作方便易捷,也利于節約成本。主題研討活動,特別是有關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戰略各方面,兩地黨校教師可以集體打磨、攻關,形成聚集效應。尤其是年輕教師,在開展的過程中,能聽取教學專家名師交流思想與智慧,實現抱團取暖合作共進。每次主題研討活動以設定主題內容為佳,更能研究出思想深度。
4.舉辦現場教學。干部培訓教育中,以現場教學的方式授課,最為直觀,深受學員喜歡,培訓效果更佳。而且,各個地區的現場教學點都是每一個地區精心打造、組織批復,具有很強的代表性。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背景下,兩地區縣黨校要合作、要發展,必須互相了解、認知。長期時間,兩地干部聯系甚少,所以,黨校在發揮干部培訓主渠道作用的同時,對干部教育使用現場教學的方式,利于兩地區間干部互動、走訪、特別是走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協同發展的第一線,更能加深對理論問題的深度思考和區情問題的直觀認識。
5.進行互訪觀摩。定互相觀摩交流,提供了互相學習、互相借鑒、互相溝通的機會,可以在這個過程中尋找差距、認識不足,還能起到互相啟發、促進合作的作用。期開展教學觀摩,相互學習和借鑒辦學治校、辦班管理等工作經驗,建立常態化的工作溝通機制,共同互訪互學互成長。
建立課題聯合研究機制,針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協同發展中遇到的重點、難點問題,組織優秀教科研人員,開展合作課題研究,并及時推動科研成果轉化進入決策。開展決策咨詢合作研究,充分利用黨校教研人員和學員的科研、信息資源優勢,積極推動應用性、對策性和咨政性研究,以雙城經濟圈協同發展為契機,圍繞成渝地區人才培養、經濟發展、科技創新、生態保護等進行實證研究,形成有價值、有影響、有作用、有效應的咨詢報告,及時為黨委政府及主要職能部門的決策提供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