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思遠
(華能(浙江)能源開發有限公司長興分公司,浙江 湖州 313100)
引言:在發電廠進行供電工作時,會涉及到許多控制系統,此類系統的運作過程十分復雜和專業,并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工成本。發電廠在對電力資源進行轉換作業時、要通過許多環節共同作業,各個環節在控制方面需要的水平較高,若某一環節缺少相應的質量管控作業,則會造成發電廠發電故障,進而影響到人們的正常用電以及工業生產用電等,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基于此,針對發電廠內部的各類機械設備、發電裝置等方面,應對其進行定期檢修,一旦發現任何質量問題,需在第一時間進行維修和更換,注重日常養護。
截止到2019 年,我國火力發電站的發電總量可達8427 億千瓦時,另外水力發電廠發電量可達1352 億千瓦時。其中,火力發電廠中的各類裝置、使用設備的平均使用時間非常高,能夠看出隨著我國的不斷發展,各行各業都需要大量的電力資源作為發展基礎,使得發電站的運作壓力逐年增大,為保障發電廠的設備運作效率,發電廠中的管理部門需對廠內發電裝置等設備進行及時檢修,只有在第一時間發現運作過程中的質量問題,才能促使發電廠的運作效率能夠達到相應的水平,并盡可能地減少運作故障而消耗的電力資源。
從當前我國各區域、城市附屬的發電廠設備管理狀態來看,部分發電廠中的電氣設備以及發電裝置、管線等出現老化現象,整體水平過于陳舊,一旦發電量過高則會引起不同程度的設備故障,導致發電效率低,發電所耗資源的消耗量則更大,不符合我國資源可持續發展。在發電廠的日常運作中,相關人員需在固定時間內對發電作業相關的全部設備進行故障檢查、并在第一時間修正,減少安全質量隱患的出現。若沒有對此類設備進行全面、定期檢修,則會造成發電設備損耗過大,產電量過低,此情況若不及時治理則會造成惡性循環,使得發電設備的使用壽命縮短,增加了設備成本。
還有,在發電設備的檢修期間,相關的檢修人員若沒有按照標準的規范流程進行檢查,單單依靠經驗工作,則會漏掉許多安全漏洞,進而引發發電站安全事故,造成無法估計的經濟財產損失。對于經濟發展較為落后的區域而言,此區域的發電廠在電氣設備的檢修系統方面,缺少完整性,并且整體處于一個落后的狀態,專業性不強,導致檢修效率不高。發電廠應結合自身的發展情況,適當引入新檢測、維修技術或設備,增設動態檢修系統,針對性提高發電廠內相關設備的檢修效率,降低人工作業的風險性[1]。
由于發電廠的整體控制流程稍顯復雜,一旦某個環節出現故障很可能會引起一連串的問題,所以,發電廠內相關管理人員需對電氣設備的日常檢修加大重視力度。在檢修工作的進行過程中,為避免該工作的組織性較差的問題,需提前制定相應的檢修方案,規劃每一步檢修環節,確保檢修流程能夠具有一定的整體性特征,內部各個環節的檢修也需要做到全面和細致,避免遺留質量問題。在發電站的運作過程中,技術水平以及相應的管理能力需要達到一定的平衡狀態,減少檢修不當等各類操作失誤,一定要保障人們的用電安全性和穩定性。
在發電廠中,負責檢修的工作人員在技術水平方面稍顯缺失,檢修方法并沒有與時俱進,導致檢修效果不佳,并沒有及時發現設備產生故障的原因,延誤后續的最佳維修時機,加劇了電氣設備的損耗。還有,由于作業人員的整體能力有限,對于檢修方案的執行力不足,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電氣設備的報廢情況,非常不利于電力資源的穩定供應。
在當前部分發電廠的檢修頻率來看,檢修次數較少,發電廠中的各種設備通常要在高溫下作業,并且磨損率較高,若檢修次數過少,則容易忽略部分已經出現損耗的裝置,經過時間的催化,此損耗區域會生成更大的安全隱患,進而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還有,由于發電系統在運行期間若出現不穩定現象,部分發電站選擇臨時處理,并長期處于一個臨時檢修的狀態,不僅增加臨時檢修成本,檢修的全面性也不能得到保障,只對故障部分進行檢修,后續在運作過程中也會產生其他故障,降低發電效率。
檢修方案的設計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最終的檢修效果,一旦缺少整體性,或者并沒有建立完善的檢修管理制度,則會引起局部故障問題,若設計方案中始終缺少對該區域的檢修計劃,那么該區域則會進一步擴大損耗,最終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還有,存在檢修人員對電氣設備運作狀態認識不充分的現象,并不能識別部分隱患[2]。
在發電廠進行電氣設備檢修的過程中,可圍繞以下幾方面進行優化,能夠有效提高檢修效果,并增強電氣設備的運作質量和運行狀態,延長電氣設備的使用壽命,減少額外設備成本的投入,提高企業經濟效益。首先是對電氣設備的檢修方案的設計與作業流程方面,應對傳統的檢修方式進行創新,結合發電廠的實際運作情況適當更新檢修方案,將該廠容易出現問題的地方提高檢修頻率。同時,還需將傳統方法中的適合該站發展的特征優點進行保留,避免融合新檢修方法時產生適配度不足的問題。最后,檢修方式一定要建立在安全性和穩定性基礎上,確保此作業環節能夠為設備的運作奠定良好的基礎,這也是提高相關工作人員作業安全性的必要前提。
近幾年,隨著我國經濟建設力度不斷加大,我國各行各業都進入到了嶄新的發展階段,發電廠中也會根據實際情況適當引入新技術,并包括各類新型設備的投入與使用,包括電子元件以及傳感、繼電裝置設備等,都在很大程度上置入了先進的現代科技。這些先進裝置和設備都需要相應的技術人才使用,才能充分體現其優勢,針對性提高維修效率,增強發電廠的發電質量。基于此,相關企業和發電站需加強對專業人才的培養力度和福利待遇,確保相關的技術型人才能夠得到相應的物質保障,建立完善的技術團隊,其中還包括專業管理人員,建立完善的檢修管理制度,豐富檢修工作的內容,確保檢修工作能夠達到一定的全面性要求。可對發電廠原有的人才質量問題予以針對性解決和改善,技術人員是保障各類設備能夠正常運作的必要保障。在加強相關技術人員的專業素質過程中,可建立公平公正的獎懲制度,科學提高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和工作態度,增強個人能力素質[3]。
通常來看,發電廠中的電氣系統及相關設備的整個運作過程十分的復雜,管控難度較大,基于此,相關部門應針對此問題建立較為完善的檢修制度,為檢修工作提供一定的制度基礎和保障。在能夠充分體現科學性的檢修制度建立下,能夠將原有的檢修環節產生的問題予以針對性解決。具體到檢修制度的建立原則,首先要滿足人工成本方面的管控,減少發電裝置、設備出現過度損耗情況的出現。在檢修制度以外,還需明示規范、標準的檢修流程,避免檢修人員只依靠自身的經驗作業而形成安全質量隱患,例如,在相關的檢修現場,需保持一定的專業性。
在檢修流程中,前期的準備工作十分重要,相關技術人員需結合發電廠的實際情況建立不同的檢修方案,方案的建立標準可充分結合裝置的規模而定,同時,需將不同的設備單獨設置檢修周期,不同的電氣裝備使用壽命并不相同,檢驗的區域也有很大區別,所以,設計人員在制定檢修計劃期間,需對各設備的特征、運作狀態予以全面了解,做好充分的前期準備工作,確保工作組織的有序性。
基于此,應全面加強電氣設備的檢驗工作,并提高檢驗頻率,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增強電氣設備的實際運作效果,并延長各部件的使用壽命。與此同時,相關人員還可建立關于電氣設備運行狀態的電子監控設備及數據上傳機制,這種方式能夠對電氣設備的實際運行情況進行全面監測,同時,還可以對檢修工作產生的成本設置相關的預案,降低檢修工作產生的成本。檢修效果及相關的記錄也可及時上傳,在數據庫中可對設備、裝置的運作狀況及規律進行摸底,進一步提高電氣設備的維護水平和效果。
發電廠內部的供電系統在運作過程中會涉及到大量的專業性環節,并且需要大量的設備運作,此類設備的運作狀態是決定后續發電質量與效率的重要前提。由于不同規模的發電廠內部發電裝置、各類設備的型號與尺寸等方面有著許多差異,所以應結合發電廠實際運作情況進行定期檢修,并形成符合該廠發展情況的檢修制度。為增強電氣設備及發電裝置、設備的可控性,以及能夠在第一時間進行動態監測,可結合發電廠的實際情況積極引入先進科技和設備,提高現代化機械生產率,電氣設備的電子監控的有效置入,能夠極大地提高監測效率,減少了人工失誤造成的影響,同時,在電氣設備的檢修方面,智能化監測系統能夠在第一時間定位故障區域,提高故障定位精準度,第一時間進行檢修作業。基于此,相關人員可充分結合現代技術、新型智能設備,在互聯網技術的應用下提高電氣控制系統的穩定性和高效性,在各裝置的布局、拍設等方面進行精準控制,為相關設備的檢修作業提供便捷性。這種方式能夠減少其他因素對檢修效果造成的影響,提高檢修質量。與此同時,發電廠或相關企業應在內部及時構建專業的電氣設備控制系統,擴大設備在運作過程中的監控范圍,若在監控范圍發現問題,可及時上傳并處理,逐步提高電氣設備的運作穩定性,這也是確保人們用電連續性的基礎,完善的供電鏈可在很大程度上保障發電企業的經濟效益[4]。
結論:總的來看,發電廠的運作情況及設備檢修情況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我國電網的工作狀態,對發電廠內的各類發電裝置、設備進行全面的定期檢修,能夠延長此類裝置的使用壽命,提高經濟效益。同時,這也是確保能夠為人們的日常用電以及工業產生、建設的資源基礎。所以,為促進我國各行業的穩定發展,須確保發電廠的穩定作業,不斷完善電氣設備的檢修措施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