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光,劉效明,龔金河,劉滿來,張飛,周曉箭
(1.宿松縣復興鎮農技站,安徽 宿松 246531;2.棉花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河南 安陽 445500 )
安徽沿江地區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勞動力價格有較大幅度提升,帶來機械化程度較低的農作物(如棉花)種植成本(特別是人工成本)的不斷上漲,因而,實施棉花種植輕簡化或逐漸實現生產機械化成為廣大棉農的期盼。棉花種植輕簡化或機械化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提高產量和品質,實現生產效益最大化。因此,作者針對安徽沿江地區油菜茬后或小麥茬后直播早熟棉的品種選用提出一些策略,供該區域棉花生產者參考。
安徽沿江植棉區朝著輕簡化方面的試驗示范也就最近6~7年的事,在國家棉花產業技術體系及相關棉花研究所支持下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仍有很多需要探索研究的地方,早期沿江地區棉花生產是傳統的育苗移栽方式生產,費時費工費力,已不適應現代經濟發展的需要,連續幾年棉花收購銷售市場價格跌破生產成本,種植面積迅速下滑。在國家采取了劃立棉花保護區、目標價格補貼等多項措施后,雖然對穩定沿江地區棉花種植面積有一定作用,但效果不太明顯。要扭轉植棉面積繼續下降的局面,除政策支持外,關鍵還是要讓植棉者有一定的收益,任何經濟活動都要有必要的利潤才能維持該經濟體的正常運行,否則不可持續并將會退出市場。那么在政策加強、市場仍低位運行時,要使植棉有維持下去的基本效益,只有一條路可走,那就是改變生產方式方法,挖掘內部潛力,降低生產成本走輕簡化機械化的道路。近幾年安徽沿江地區棉花輕簡化(或機械化)種植的試驗示范經歷以下過程。
搜集全國三大棉區早熟品種進行鑒定篩選后直接試驗示范,如引進和篩選出早熟品種中棉所50。該品種植株較矮,株高50~60 cm,耐肥,棉鈴小,纖維品質中等。并探索出中棉所50耐肥,在與本地篩選的早熟品種同樣施肥管理情況下, 中棉所50出現吃不飽表現早熟(要想較高產量就要早施肥并增加施肥量)現象,而本地品種營養生長旺盛,營養體大,植株高大,開花遲吐絮遲晚熟。
摸索出沿江地區適宜的油(或麥)后直播棉栽培技術。該技術涉及篩選品種、品種與采收機械融合配套、栽培模式、減少總用肥量、適時播種、合理密植、加強病蟲防治幾個方面。其篩選適宜的品種就要求品種在保證霜前花率(11月10日之前作霜前花)不低于85%,籽棉產量不低于3750 kg/hm2,纖維(絨)長在30.0 mm以上,斷裂比強度在30.0 cN/tex以上,馬克隆值5.0以下。
結合油(或麥)后直播棉對品種的基本要求,2016年后長江流域各省均組織了早熟棉區域試驗,并有一批通過審定的品種,安徽沿江地區就利用這些通過審定品種進行生產鑒定和試驗示范。
一是第一果枝節位高于地面20 cm,可以避免因采棉機采摘不到而造成的浪費。二是棉花株型緊湊近筒形,莖稈堅韌,不倒伏,可以減少機械采收時的損失和浪費,提高采凈率。三是開花、吐絮相對集中,配合脫葉催熟劑的使用,使機采前棉鈴吐絮率達到95%以上,這樣可以保證一次性完成采收。四是棉鈴殼含絮力適中,具有一定的抗風和抗沖撞力,可以減少機采時的撞落損失(手摘棉品種含絮力弱易于手摘,等到機采時容易出現大量的落地花而造成損失,含絮過緊不利于提高采凈率)。五是落葉性較強,對脫葉劑敏感,有些棉花品種在成熟期葉片會自然脫落,對脫葉劑敏感加快脫葉過程利于達到預期的脫葉效果,有助于減少機采時的雜質含量。六是棉花品種內在纖維品質優良,機采棉一般要經過數道籽棉清理和皮棉清理加工環節去除雜質,對棉纖維長度和強力會造成損傷。因此要求機采棉品種纖維具備優良的內在品質,特別是纖維絨長在30.0 mm以上,斷裂比強度在30.0 cN/tex以上,馬克隆值5.0以下,這樣可以保證加工后皮棉纖維品質仍保持較優,符合用棉要求。
安徽沿江植棉區早熟棉種植試驗示范雖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由于受種植規模限制,還未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機采。加之無后續清花加工設備,機采棉雜質含量多,無人收購,只是做了機采示范引導,從品種選擇、田間種植模式、到農藝農機融合都能適合機采,一旦早熟棉種植有一定規模,定會實現沿江地區機采棉生產收購加工立項,打通棉花全程機械化之路。
就目前還不能實現機采的情況下,提出一些該模式人工采收選用品種策略。一是適宜的植株高度,第一果枝位高度30 cm以上,株高80~100 cm有利于收花時少彎腰,減輕撿花工的勞動強度,這樣的高度也適宜機器采收;株高70 cm以下收花時就得“卑躬屈膝”收花,不僅累且工效低還沒有人愿意做,無形中增加采收成本。二是棉鈴適當大,含絮力適中,全株單鈴重5.0 g,吐絮暢朵大,有利于提高人工采收工效。三是生育期適中,出苗到吐絮經歷110~115 天有利于穩產高產,加上吐絮期延續60 天左右,播種至出苗5~7 天,棉花播種到一次采收的生長期180 d左右。生育期過且早管理不及時會使營養體生長不夠早花早熟減產明顯;生育期過遲,后期降溫快不利于纖維正常發育和成熟,同時還影響后茬作物。四是品種品質及經濟性狀較優,品種遺傳品質穩定,纖維長度30.0 mm以上,斷裂比強度30.0 cN/tex以上,馬克隆值5.0以下;籽棉產量3750 kg/hm2以上,衣分率在40%左右。做到種收用各環節在整個產業鏈都有各自的效益,才能實現良性循環。
通過近幾年試驗示范,以下三個品種可以作為安徽沿江地區從人工采收到機械采收期間的過渡品種,沿江地區棉花生產管理部門和技術部門要針對各個品種的特性進行生產管理,摸索栽培技術,再進行模式化推廣。
該品種為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選育,2018年通過了江西省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贛審棉20180007),屬轉基因品種(農基安證字[2014]第111號)。該品種生育期103.0 天,植株塔形,株高120.2 cm,出苗較好,子葉中大,葉片較大,莖稈少茸毛,鈴卵圓形,花藥乳白色。單株結鈴12.8個,單鈴重5.0 g,霜前花率93.22%,衣分39.95%,衣指8.0 g,籽指12.2 g;平均長度30.5 mm,比強度31.3 cN/tex,馬克隆值5.2,伸長率5.4%,反射率77.5%,黃度7.5,整齊度84.8%,紡織均勻性指數143.8;耐枯萎病,相對抗指14.9,耐黃萎病,相對抗指28.6[1]。
該品種為江西省棉花研究所選育,2020年通過了江西省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贛審棉20200004),屬轉基因品種(農基安證字[2019]第221號)。該品種生育期100.1 天,植株塔形,株高97.6 cm,出苗好,子葉綠色較小,葉片較小葉色較深,莖稈較細、茸毛少,鈴卵圓形,花藥乳白色。單株結鈴14.2個,單鈴重4.3 g,霜前花率96.5%,衣分40.4%,籽指10.5 g;纖維平均長度30.2 mm,整齊度84.9%,比強度31.2 cN/tex,伸長率5.5%,馬克隆值4.9,反射率79.5%,黃度7.7,紡織均勻性指數142.1;枯萎病相對抗指16.3,黃萎病相對抗指33.4[2]。
該品種為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選育,2020年通過了江西省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屬轉基因品種(農基安證字[2019]第249號)。該品種生育期100.9 天,株形較緊湊,株高109.5 cm,出苗較好,子葉較大,葉色較深,莖稈中等粗細、有茸毛,果枝略上舉,與主莖夾角較小,葉片中等大小,顏色較深,花冠和花藥均是乳白色,長柱頭;始果枝著生位6.15節,果枝數13.7個。單株
結鈴12.5個,鈴較大卵形,單鈴重5.0 g,衣分42.9%,籽指10.3 g,霜前花率96.0%;纖維平均長度30.4 mm,整齊度86.1%,比強度32.1 cN/tex,馬克隆值4.8,伸長率4.9%,反射率81.1%,黃度7.1,紡紗均勻性指數157.8;枯萎病相對病指10.5,黃萎病相對病指2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