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
(中共修水縣委黨校,江西 修水 332400)
國家領導干部是推進社會改革發展方向、化解社會矛盾且維護社會及國家穩定的重要人物,實踐中需要運用有效的法治手段。新時期社會及國家發展對國家干部領導能力和法治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法治教育也必須以依法治國為基本方針。對此,增強法治教育的實效性,提高法治教育綜合水平,是黨校需重點關注的問題,同時也是黨建水平提升的重要路徑和方法。
新時期背景下,依法治國已然成為國家理政、維護國家穩定的有效手段,法治教育工作也因此普吉到黨校及社會各個階層。法治社會現狀公民可利用法律維權,國家領導干部也要學習法治知識,提升法治素養,用以化解社會矛盾,維護國家穩定發展。
黨執政能力的提升一部分取決于依法執政方式,依法執政是實現新時期依法治國,構建法治國家的重要體現。法律嚴明構建文明國家的基礎,是保障國家綜合實力提升的重要考量標準。國家號召依法治國不僅是對外彰顯國力、維護國家穩定發展的有效手段,同時也是化解社會矛盾,維護公民權益的有效方略。法治教育引導領導干部、公眾強化法治理念,將“依規治黨、依法治國”深入人心,在新時期背景下,充分響應國家法治號召,強化國家依法執政能力,為社會穩定和國家發展,奠定穩定基礎。
黨校是培育國家優秀干部的重要載體,代表的是國家依法治國軟實力,更代表的是國家法治體系全面構建。法治教育是實現黨校對新時期黨員干部執政能力、法治素養等綜合能力培養的重要途徑。社會由不同主體組成,群眾主體、領導干部主體等都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國家綜合實力的考量是對綜合主體的考量,依法治國的運行機制,是在保障社會各主體法治理念全面提升的情況下而實施的。對此,領導干部作為群眾主體的精英,理應發揮榜樣作用,帶領群眾積極學習依法治國知識,形成統一的法治思想。只有積極推進法治教育,強化依法執政、依法治國理念、響應國家號召,才能增強國家執政地位,促進穩定發展。
依法治國戰略方針的落實,一是要求黨依法執政,二是要求領導干部夯實自身法治理念、法治素養和執政能力。而依法治國戰略實施基礎就是提高黨校法治教育水平。然而目前隨著依法治國、依規治黨戰略的進一步推進,黨校法治教育工作也呈現部分問題,導致教育水平無法提升。
黨校法治教育工作具有較強的政治性,但不應僅有政治理論教育。目前黨校對領導干部的教育和培訓,大部分重點放在了政治理論教育層面,法治教育僅作為輔助性教育手段缺乏實效性,這種重理論輕實踐的方式,嚴重影響黨校法治教育水平的提升。例如,在法治教育課程設置中,大法治課程占比較小,授課流程缺乏嚴謹性,課前、課中、課后缺乏嚴格的監督考核機制,導致法治教育結果不明顯。另外,黨校在開展法治教育活動時,將重點放在活動宣傳上,僅從理論意識層面給予支持,缺乏一定的落實性,導致黨校法治教育頭重腳輕,形式化嚴重。這些問題頻頻存在于各黨校法治教育工作中,無論從形式上、培訓內容上和課程設置上都缺乏一定的嚴謹性和實效性,進而影響法治教育成效。
黨校法治教育的重點在于培養領導干部較高的法治意識以及較強的執政能力,引導干部在實踐中有效發揮引領和執政作用。其中,法治信仰是法治教育的根本,更是我國法治體系構建與完善的基本守則,如法治信仰貫穿于司法、立法和執法、守法等各個環節,能夠對依法治國起到靈魂性引導作用。但是目前,部分黨校忽略了這一重點,而是僅僅依據依法治國背景,將法治教育定義為籠統的法治知識傳授、法治意識及能力培養的總稱,進而導致黨校法治教育工作針對性不強,實效水平不高。首先,在設定法治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等環節中,黨校以“法律”理論知識為重點,偏向于對領導干部法律知識學習、運用等方面的教育,忽視了領導干部自身問題,更忽視了法治當先、以信為本的根本法治思維培育。而習近平總書記屢次強調要“尊法”,尊法的前提是要求領導干部對依法治國擁有較高的思想認知,并擁有堅定的法治信仰。就此黨校在法治教育中不突出法治信仰培育的重要性,有悖于依法治國理念傳播,降低了法治教育在思想層面教育的針對性,不利于維護法律至高尊嚴。
法治教育方式的運用,取決于黨校的思想意識,以及階段性財政支持。例如,在法治教育中,黨校僅利用單一部門開展法治教育工作,任務很難全方位推進。這種現況導致黨校各部門之間協作意識較差,各方力量難以參與到法治教育工作中,而獨立作戰部門,也很難收集充沛的力量。對外黨校法治教育這一獨立部門,很少舉辦甚至參與大型集體性宣講活動,因此與社會各界聯系甚少,無法了解社會各階層需求,未認知到群眾真正意愿,僅有的黨校法治教育理論,難以適應新時期依法治國戰略需求。另外,因為目前仍有部分領導對法治教育重視程度不高,所提供的財政支持力量不足,導致黨校資源和經費有限,在獲取資源、教育經費問題上較困難,導致黨校法治教育模式難以轉變,只能利用傳統的教育模式,課程傳授方法具有一定局限性,更難以實現分化管理、分層教育,導致因材施教難以落實,法治教育水平不高。
依法治國是新時期國家治理的基本戰略方針,同時也是維護社會穩定、解決社會矛盾的有效保障。黨校作為我國領導干部教育和培訓的主陣地,應當從法律信仰、法治意識和思維入手,完善教育流程和課程結構,突出法治教育重點,增強其針對性和實效性,從根本上積極落實法治教育工作,為“依法治國”戰略實施奠定基礎。
從2012 年科學立法、嚴格執法等守則的提出,開始進入依法治國階段在各屆全會中都將依法治國,作為新時期我國發展的基本格局和總目標,作為明確戰略部署,社會各界也都加強了對法治教育的重視程度。黨校作為培養優秀領導干部的基地,被賦予了更高的社會責任,對此要在法治教育課程設置以及流程等問題上,進一步升級、優化,進而體現法治時代性。黨校法治教育因具有較強的政治性,故需在政治、法律理論教育基礎上,積極開展實踐、培訓活動,調整課程比例,增加大法治課程時長,并構建完善的監督考核機制,確保課程的嚴謹性和科學性。此外,應在符合依法治黨戰略部署背景下,加大黨校法治教育的宣傳力度,嚴格落實各大教學、培訓任務,構筑充盈的法治文化大環境,將憲法、司法等重點知識全面落實到法治教育當中,且定時開展法律宣講活動,確保黨校法治教育工作嚴謹、實效。
法律信仰是保障領導干部尊法、守法和用法的基本準則。依法治國的根本在于法律要以人為本,干部要以法為根,用信仰、理念去維護法律至高的尊嚴。黨校法治教育以培養領導干部高尚的法律信仰、堅定的法治意識和思維為目標,以培養干部法律運用能力、執政能力為體現,在遵循依法治國戰略部署下,認真履行黨校義務和職責,突出法治教育重點,從內容、流程和目標等層面不斷改革,進而增強法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黨校法治教育信仰、思維和意識為本,主張依法行政,經法治思想滲透到法治教育各層面當中,引導干部樹立有法可依意識,自覺維護法律尊嚴。對此法治教育應以法治思維培養為重點,在依法治國背景下,開展有針對性的法治教育活動,將嚴格執法、防腐倡廉作為法治教育中心內容,從干部的規則意識和價值取向入手,注重培養個人法治思維,如:公平正義、法治法理,以及權力制約等內容。做到因材施教、從嚴施教,從根本上提高黨校法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黨校應當在依法治國背景下,不斷調整法治教育模式,改變教育方法,實現分層教學、因材施教,全面提升黨校法治教育水平,為依法治國戰略實現提供根本保障。首先,要保障法治教育特色,重視干部法治思維和信仰的形成,創新教學方法,構建完善的法治教育制度,用以規范干部行為、思想和意識,提高干部綜合法治素養。其次,優化各類法治教育體系,其中規范課堂教學和社會調研教育方法,強化培訓重點,建立課后教學評價和課后反思體系,設定全程跟蹤調研機制等,爭取做到嚴謹教學、嚴肅評價。此外,教學方法要與時俱進,結合依法治國理念,法治教育中應以憲法為核心,加深干部對憲法的全方位認知,通過情景法、實踐法等,深化干部對憲法本質的理解和運用;通過案例法增加干部依法執政的經驗和思維。另外還可以運用多媒體課件,播放案例審理視頻,甚至組織學員參與旁聽真實案例等,進而強化干部理性批判,有助于提高領導干部綜合素養。
依法治國是社會長治久安、國家穩定發展的根本保障和實施路徑,我國執政黨以黨校設定為干部培訓基地,利用法治教育培養干部法治意識、思維,提升干部執法能力和法治素養。依法治國的根本是領導干部法治素養的逐步提升,隨著依法治國戰略的不斷深化落實,黨校為響應國家號召,理應不斷完善法治教育體系,從突出法治教育重點、轉換法治教育模式、改變方法等方面不斷改革創新,擔起為國家為社會培養優秀領導干部的重任,培養高素質、高能力執政人員,真正推動社會主義法治中國的建設,實現依法治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