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
(中共濟南市委黨校,山東 濟南 250100)
《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于2021 年6 月1 日正式實施,這標志著依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時代的到來。全面鄉村振興包括“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個方面的全面振興,涵蓋了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全部內容。目前來看,農村發展依然存在基礎相對落后、發展相對滯后的問題,需要通過引導工商資本下鄉,實現農村發展要素的市場化運作,增強農村自身發展動力和活力,以產業發展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工商資本下鄉給農村帶來了稀缺的資金要素,也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與管理方法,這為激活重組農村土地等生產要素、實現產業新舊動能轉換、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注入了新活力。工商資本參與鄉村振興領域逐漸拓寬,表現在現代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流通、觀光和休閑旅游等農村的新業態新模式為其主要投資方向。既投資于農業生產環節,又投資于農產品加工、流通、銷售環節,最終滲透到服務業,這能有效延長農業產業鏈,實現鄉村產業融合發展。如從蔬菜種植到產品加工再到發展鄉村旅游,在盤活農村資源的基礎上,實現一條龍服務,既開拓了消費市場,又帶來農村發展的新活力。
工商資本下鄉落地于各類企業項目。各類企業項目通過土地租金收益、訂單保底收益、社會化服務收益和入股分紅收益等方式,為農民增收致富開辟了新途徑。同時,項目勞動力需求也為當地農戶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吸引了不少在外打工的年輕人回鄉工作,年輕人既能養家糊口,又不會耽誤農事活動。對部分仍有勞動能力的老年人來說,他們還可以參與到打掃環境衛生等物業服務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雜事,極大提高了農村老年人的生活保障水平。另外,工商資本的進入也為農民提供了創業的諸多機會,工商資本搭建起農村發展的平臺,很多涉農項目門檻較低,部分具有敏銳商機的青年創業者會自發地向資本平臺進行靠攏,尋求增收致富的契機。
鄉村文化振興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推動力量和軟件基礎。資本下鄉推動了工業文明與農業文明相互融合,這著重體現在村集體與資本主體的相互影響過程中。農業大國下的小農思想在現代農村社會中依然根深蒂固,宗族基礎上形成的社會圈層結構依然對人們的行為有著制約和規范。在農村,村“兩委”干部是村集體的代表和發言人,村集體經濟想要發展,必須要改變保守的觀念,用開放的方式“歡迎”工商資本的到來,在頻繁的交往博弈中,村“兩委”干部是最先接受新鮮事物和解放思想的人群,文化振興的推動有了內部力量。老百姓在工商資本帶動下增收致富的同時,傳統觀念逐漸得到改善,比如在集體榮譽、價值評判等方面,會潛移默化受到所從事的企業項目文化的影響,漸漸地匯聚成摒棄陋習、文明和諧的強大力量。
生態環境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紅線,對鄉村而言,更是鄉村發展的“生命線”。工商資本下鄉對生態環境的保護,首先在于適度開發,這是很有必要的,主要針對山水林田等自然資源,最大程度保留其原始風貌,采取市場化運作的方式,建立旅游景區。隨著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紅線逐漸確立,較早開發的自然資源景區更加具有稀缺優勢,經營主體想要獲得回報,必須要更加珍惜和利用好當地生態資源。其次,在于農村基礎設施的改善,路、水、電、氣等基礎設施配套逐漸完善,直接帶動了徒步、自駕等旅游方式的興起,不同地域、城鄉人群的交流更加直接和頻繁,居民素質的普遍提高,當地老百姓生活和就業方式的逐漸改善,再加上政府各種公益性倡導,諸多因素使得生態環境保護成為人們心照不宣的習慣。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組織振興是關鍵。資本下鄉為農村提供了職業發展機會,隨著鄉村基礎設施日益完善和發展空間持續拓展,農民的素質也不斷提高。這也有助于在黨員和群眾之間架起“連心橋”,黨員幫助群眾出點子、謀增收、解難題,激發群眾推動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
首先,基層政府要立足實際,對所轄范圍內各個項目、農村、配套等資源做到準確了解。充分發揮當地優勢資源,比如產業基礎好,或者是生態環境好,或者是文化底蘊深等等,以相應市場需求為定位,帶動鄉村全面振興。其次是科學規劃。基層政府在考察選擇設計院時,一定要選擇懂農業農村、有相關設計經驗的有資質的設計院,摒棄閉門造車的“假設計”,才會合作出具有真正指導意義的規劃方案。再次,是加強工商資本下鄉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以配套扶持的方式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可以在政府、企業、農戶、鄉村間采取多種合作模式解決配套資金問題,同時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基礎設施建設。
要尊重企業的市場主體地位。堅持以貼近企業實際和市場需求為導向,平等對待各類企業,與企業長期保持溝通,時刻了解企業發展的動態及需求,引導企業積極投資。要破除妨礙市場和公平競爭的體制機制障礙,保障各類市場主體公平參與市場競爭。積極推進公共資源電子化交易,保障企業及時獲取有關信息并平等參與交易活動。充分挖掘市場潛力,更大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
一是堅持自主決策,企業自由發展。政府兌現承諾,這是吸引工商資本落地的關鍵,然而資本下鄉以后,讓企業項目高效、科學的運營,政府必須盡可能少加干預,正確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這也是突出企業主體地位的重要一環。
二是完善創新機制,激發企業活力。創新是第一動力,鄉村振興也不例外。工商資本下鄉,上游連接的是農村各類生產要素,下游面對的是廣大消費者,與其他工商資本運作不一樣的地方在于,從事資本運作的人要懂農村,包括充分了解當地農村風俗、發展現狀、優勢資源等;更要懂農民,要以人為本、要將心比心、要入鄉隨俗,最終要帶領農民過上好日子。因此,需要企業從機制上進行創新創造,來做好上下游的連接。
一是基層政府要與資本經營主體一道,構建信息暢通的渠道。讓雙方的利益訴求得到充分的溝通,這并不是某一方就能獨立完成的,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暢通信息渠道始終貫穿資本從下鄉到經營的全過程,因為信息接受的客體不僅只代表他們自己,只有信息暢通了,才可能被所有老百姓認可。首先是要及時與村“兩委”干部溝通,這其中村支部書記往往會起到很大作用;其次與黨員和群眾代表溝通,召開全體黨員和村民代表大會,只有當開會有效、表決有效、過程完善,并根據村規民約執行,這件事才算是有了一定的效力;最重要也是最難的是與全體村民溝通的過程,這是一項很需要技巧和方法的工作,往往很多項目推進過程中,就是在最后這一環節出現了問題。工商資本與農民本身代表不同的利益群體,需要雙方都進行讓步,博弈與達成一致的過程,就是尊重農民意愿的過程。
二是要始終堅持政策姓“農”。任何吸引工商資本下鄉的行為,最終目標是為了實現富民強村,使農村發展,使農民獲益。因此,政策的出臺首先要保護好村集體及老百姓的利益,土地是農民最大的資源,進行土地流轉的同時,要以農民的利益為中心,政府要做好監督責任,絕不允許出現任何“非農化”的資本運作行為。
三是增強農民群眾的參與性。工商資本下鄉過程中,產生了諸多非勞動密集型項目,而農民群眾往往知識水平較低,能力達不到企業用工要求,雖然土地補償款和租賃費拿到了,但在失地的同時也伴隨著失業。因此,地方政府在考察篩選項目時,配套政策要跟上,出臺鼓勵農民自主創業的扶持政策,或是為村集體和老百姓預留發展空間,雖然暫時沒有好的結合點,但等土地增值后,村集體和老百姓仍然會享受到工商資本下鄉帶來的長遠紅利。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現農村全面振興要在兩個方面做好培訓工作。
一是深化政策培訓,主要解決農村信息閉塞,農民對國家政策方針把握不準的問題。從地方發展趨勢和規劃,小到村莊的發展規劃,都需要農民實質性參與其中。政策培訓非常重要,既要傳達好從中央到地方的想法及做法,又要有專人從事這項工作,基層政府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政策培訓是不定期的,最終實現常態化運行,而不能等到政策與老百姓發生誤會了再來解釋,這是解決問題前置的方法。
二是要放大優勢培訓,主要解決的是立足村莊實際,整合優勢資源,做到精益求精的問題。每個村要專門找一個有心人去“思辨”村莊的發展,這個人可以來自于社會公益組織,也可以是村民自發的,畢竟老百姓才是最了解村莊、關心村莊的。資本運作也無非是資源整合再造的過程,只有做好基礎工作,找到村莊發展的痛點,才能對癥下藥,有的放矢,加快鄉村振興的推進步伐。
維護好村集體和農民權益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保證。
首先是建立風險研判機制。基層政府對鄉村振興的有關項目綜合性審查審批,拿出具體意見,協商解決。另外,基層政府扶持村莊發展也不應該是撒芝麻鹽、大水漫灌的方式,要有側重點。基層政府的決策一般會向上級主管部門匯報的很好,積極爭取上級扶持,但也要向村集體、村支部書記進行有效溝通,問題前置,這也是避免未來誤會沖突的技巧和方法。
其次是建立過程監督機制。要監督好工商資本運作過程,保證不違法違規,不侵害老百姓利益,按照既定方案實施。要監管營造好優質的營商環境,做好公共基礎設施的配套建設,積極申請上級政策扶持,為企業排憂解難,為項目做好推介和宣傳,營造和諧的“政-企-民”相互關系,對標先進地區,打造全方位優質的營商環境。
最后是建立矛盾化解機制。有矛盾是正常的,關鍵在于化解的過程與方法。老百姓普遍法律意識淡薄,相比之下更需要合情合理的解決方法?,F如今,法律顧問、包村律師基本已經實現全覆蓋,農民要習慣用法律的手段維護自身的權益,人民調解、仲裁調解、司法調解都要在鄉村振興過程中發揮應有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