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譽
(東北林業大學文法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地區發展模式或稱社區發展模式,是社區社會工作的三大模式之一,由美國學者杰克·羅斯曼根據其長期的在社區發展、社區建設、社區項目實施等多個領域的工作經驗中凝練出來的一種社區社會工作實務模式。地區發展模式是社區工作中運用程度較高的一種工作模式。該模式強調居民參與,在社區中鼓勵居民以自助、互助的方式解決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并且積極投入到社區發展的相關事務中去,通過專業社區工作者的引領和指導,挖掘社區和居民具有的資源,并利用這些資源來滿足社區當中的福利需求、解決居民問題和社區問題,從而提升社區中居民的幸福感,推動社區更好地發展。
首先,地區發展模式是有針對性地對于不同社區的特點,探索出一套符合社區需求的發展方案。對于鄉村文化建設來說,不同的地區有獨有的文化內容和文化特點,例如吉林市曾通村是包含了滿族、朝鮮族兩個少數民族的鄉村。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習慣和民族文化,所以在該村的文化建設上就要全面考慮兩個民族的文化內涵,預防兩個民族在生活方式上產生矛盾,解決居民之間出現的交往問題,滿足該社區中居民的生活需求。其次,地區發展模式的工作立足于社區基層群眾的利益,在實施工作的過程中要注重對社區現階段存在問題的深入分析與徹底解決。鄉村文化建設,不僅要體現對居民的尊重與關懷,還要充分了解社區居民現有的文化內涵,了解到社區居民的文化需求并把我國倡導的主流文化引入到居民的生活當中。
地區發展模式對于人的假設是,個人本來在傳統的自然社區中是互幫互助、團結友愛的,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工業化的發展以及城市化的推進,致使社會組織科層化愈加明顯,人也因此變得冷漠、孤立,陷入一種封閉狀態。人與人之間缺乏交往,個人也逐漸對社區中的公共事務失去興致,社區的問題就難以解決。地區發展模式希望通過社區工作者的引導,鼓勵居民積極參與社區事務,加強民主溝通與合作,使社區問題迎刃而解。
地區發展模式的任務目標是指在社區中要完成的、具體的實質性內容項目,包括社區經濟開發、社會發展、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文化發展等;其過程目標是在具體項目落實的過程中重建各種社會網絡、增加居民之間的互動和聯系,使參與主體受益。例如,開展鄉村婦女的手工刺繡活動,可設置的具體任務有:成立手工刺繡工作室、給予刺繡的材料的資金支持、由專業人員教授網店經營的經驗等;婦女們在學習刺繡、進行刺繡工作和經營刺繡文化產品的過程中彼此聯系、合作,不僅掌握了可以獲得穩定收入的手藝,還擴大了自己的社會支持網絡,這就是在社區文化建設的項目中,完成具體的任務同時還在此過程中建立居民及團體之間緊密的聯系。
地區發展模式注重社區自我發展的良性機制,在此基礎上使社區成員自發、有效地解決問題;采用漸進的工作手法,強調居民與團體間的互助合作。這利于建立多樣的社區網絡,形成互相關懷的社區氛圍;社區內的居民和組織在參與過程中易于找到共識并提升民主意識。地區發展模式在關注發展項目完成的同時也注重居民、機構、工作者在互動過程中的成長與收獲。所以它較為符合中國的傳統文化觀念,對于我國的鄉村社區發展也有一定的啟示。
我國的鄉村振興是生態、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振興。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和城市化的發展,新農村建設也成了我國發展的重要目標之一。新農村建設少不了農村社區的建設,農村社區是農村居民生活的共同體,社區承載了許多重要的職能——面向全體居民提供的社會福利服務及社會公益服務、對社區中的弱勢及邊緣群體提供的有針對性的服務與幫助等。“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其中,產業興旺是鄉村居民生活質量改善的前提,是鄉風文明、文化建設的物質基礎。
鄉村振興戰略能否使中國鄉村真正興旺發展起來直接影響著“兩個一百年”的宏偉目標能否實現。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重要環節。而鄉村文化建設則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鄉村文化是一個鄉村的靈魂,是鄉村居民凝聚力和團結合作的重要前提,它影響著我國發展的戰略安排。鄉村文化建設能夠助力鄉村文化繁榮,讓一村文化推陳出新與時代接軌,促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順利實現,推動國家現代化發展。可以說,鄉村文化建設是振興一個鄉村、發展一個鄉村、激發鄉村活力的重中之重。
此外,鄉村文化建設能夠增加鄉村居民對于自己家鄉文化的認同感。近些年,鄉村人口外流是社會關注的重點問題,“老人村”“空心村”的出現讓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到,在現階段很多鄉村中的年輕人選擇到城市打工而忽略了對于自己家鄉的建設。大量的人口外流是造成鄉村經濟不景氣,特色產業發展停滯,鄉村兒童教育缺失及老人養老困難等問題出現的原因。加強鄉村文化建設,政府應給予政策上的鼓勵和技術上的支持,喚起年輕群體對家鄉建設的信心,讓年輕人在鄉也能工作、創業,獲得更多的就業機會,這樣鄉村的特色產業才不會枯竭,村民的整體文化素養也會得到提升。
鄉村文化是鄉村居民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的物質及精神成就的總和。我國的鄉村文化迄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不同地區的鄉村文化有著自身獨具的特色。改革開放后,城市化、城鎮化的迅速發展,外國文化逐漸進入中國,雖然給鄉村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同時也讓鄉村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倍受沖擊。一些有著豐富歷史文化內涵的鄉村技藝、民間娛樂活動由于鄉村人口的銳減和市民化而瀕臨失傳、消失在公眾的視野。為了擴大生產量而過度追求產業化致使一些特色食品、手工藝品制作由機器生產代替手工制作,導致很多傳統的制作手藝得不到發展,鄉村手工業者紛紛失業、轉行,而工業產出的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同時也缺少文化內涵。
鄉村文化的作用是促進村莊團結,增強村民的文化認同感、民族歸屬感。自建國以來,我國綜合國力增強,加之改革開放的推進,許多地理位置閉塞、交通落后的鄉村公共基礎設施得到改善。市場經濟給鄉村居民開拓了新視野,但同時也讓很多鄉村居民受到了消極的影響。城鄉二元結構導致的貧富差距讓許多鄉村居民紛紛離開鄉村,尤其是鄉村中的年輕人群體,他們對村規民風的認同感逐漸降低,使鄉村文化的凝聚功能減弱。
鄉村文化在鄉村治理和鄉村生活方式中發揮著教化作用。而市場經濟帶來的一些負面影響破壞了鄉村原有的扎實純樸的風范。這使鄉村文化的教化性作用被大大削弱,出現了很多倫理失范,甚至是違法犯罪的現象,這讓原本民風純樸的鄉村發生了負面的改變。文化自信是使一個民族更穩定、持久的力量。我國的鄉村文化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是有實力在文化傳承方面展現自信的。
地區發展模式的重點在于強調社區中的居民參與,所以這一社區工作模式是最適用于鄉村文化建設的。無論是鄉村振興目標對于鄉村社區未來的基層管理,還是關注鄉村社區的文化建設,地區發展模式都強調一種由居民到社區工作者,由基層到政府的自下而上的工作方式。在發展項目前,地區發展模式強調讓村民參與到社區項目的決策當中;在項目具體進行時要讓村民參與實施;在項目獲益時讓居民獲得利益。地區發展模式充分尊重居民的勞動成果,給鄉村社區的居民提供了更多發展空間和話語權,居民不再只是政策要求的執行者,鄉村社區文化建設的項目也不再是政府計劃的延伸。另外,地區發展模式關注社區的共性問題,通過培養社區居民的自助的能力來實現社區整合等,以上都是該模式對于鄉村文化保護的作用。
1.發展圍繞居民需求。社區工作的基本理念就是以人為本,社區中的居民應當是最重要的受益對象,而發展項目不應該是政府單獨的策劃分析,也不是某些社區領袖的一家之言。所以,在鄉村文化建設需要考慮居民們切實的文化需求,并通過這些實際性需求展開項目的設計、目標的制定等工作。2.明確任務目標與過程目標。制定的任務目標可能會涉及:成立鄉村公共文化館、建設鄉村歷史發展博物館、舉辦民俗交流會、兒童學前教育班等等。過程目標則注重鄉村社區中居民的參與程度、助人能力、團結合作、培養優秀鄉村文化領袖等。在鄉村文化建設的過程中,最重要的便是居民的事務參與,只有居民積極參與到項目中來,才能更好理解鄉村文化建設的需要,也更能表達自己的見解,增強自身對于鄉村的文化價值認同感和歸屬感。3.社區工作者的動員。地區發展模式是強調居民是利益主體,由專業的社區工作者動員廣大居民參與的工作方式。社區工作者可以針對鄉村社區中居民們所面對的文化焦點問題,立足于整個鄉村社區及居民的共同利益來開展相應的活動。在這一過程中,社區工作者要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協調不同群體之間的關系,促進不同群體之間的民主溝通,預防可能會產生的沖突問題,應對亟待解決的矛盾。社區工作者要利用自己的專業優勢、技術水平,迅速拉近與鄉村居民之間的關系,并獲得居民們的信任,從而更好地開展各種工作。4.鄉村特色文化氛圍的營造。社區工作者通過開展各式各樣的文化活動來吸引鄉村居民的注意力,讓他們彼此之間增進交流,更主動地參與到社區事務中來。工作者還可以舉辦活動,如端午節原創粽子餡比賽;開展民主討論會,如村小學當地戲劇課程是否開設等等。在主體活動的積累中,鼓勵居民展示自己的活動成果、交流自己的成就經驗。使村民的成就得到廣泛的肯定,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激發起鄉村居民的文化自信心。此外,社區工作者還要鏈接各種豐富的資源,將鄉村的優秀文化傳播出去,讓更多人關注到鄉村文化的魅力。
地區發展模式是一種相對緩和、漸進的社區工作手法,它重視居民的感受和需要,同時也不是盲目的政策延伸。它是適合我國鄉村振興下對于社區文化建設方面的重要工作方法。但是地區發展模式單靠利用社區中的資源和鼓勵居民參與是遠遠不能徹底解決社區問題的,工作者在運用這一方法的過程中還要結合我國鄉村的實際狀況,聯系鄉村發展戰略的具體要求,進行理論方法的本土化研究,在實踐中發現實施過程中的優點與不足,在項目推行過程中充實和完善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堅持探索新的發展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