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娜
(沈陽職業技術學院,遼寧 沈陽 110045)
“工匠精神”是高職院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目前社會、企業等方面對工匠文化的認識存在偏差,使得院校在開展培育工作時面臨重大困境。對此,院校要秉承“立德樹人”的發展理念,堅持“立匠德、樹匠心、成匠才”的教育目標,通過深入探索并了解學生個性特征,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教育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學習工匠文化精神過程中,正確樹立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從而為社會發展建設提供更多高質量、高素質的綜合型專業人才。
“工匠精神”指的是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在新時代下,工匠精神由愛國奉獻、執著專一、追求卓越逐漸延伸為求精尚美、新益求新、愛崗敬業、以人為本等精神層面。首先,工匠突破了傳統機械勞作的束縛,凸顯出自身獨立人格,在優化各改良技術產品過程中,融入了創新元素,給產品賦予生命及時代氣息,為我國創新發展提供源源不竭的精神動力。其次,新時代下的工匠精神具備愛崗敬業的職業操守。工匠只有對自己從事的職業時刻保持著敬畏與熱愛之情[1],才能真正做到兢兢業業、淡泊名利、盡職盡責,從而不斷激發自身正能量,促使自身業務能力與技術水平進一步提升。最后,工匠精神體現出了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工匠將廣大群眾的需求、審美以及價值依次融入到產品個性化、柔性化創作過程中,精心雕琢細微之處,從而生產出符合廣大消費者實際需求的產品。
黨的十九大報告曾明確提出:要注重弘揚工匠與勞模精神,營造精益求精、勞動光榮的社會發展風氣。高職院校作為培養專業人才的基地,要擔負起培育和弘揚工匠文化精神的具體責任。并結合現代社會實際發展要求,不斷優化和完善高職教育模式,拓展發展規模,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出創新型、知識型以及技能型的專業勞動人才[2]。同時,高職院校在開展工匠精神弘揚工作時,要注重提高勞動實踐教育水平,培養學生勞動情懷,促使人才隊伍整體質量不斷提升,從而更好地滿足我國戰略區域發展需求。
在新時代推動下,我國社會經濟迅速轉型升級,并對高職院校開展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階段,高職培養的專業學生只有獲得社會、企業一致認可,才能進一步提升學校的知名度,完成人才量變到質變的發展目標。但當前高職學生就業情況與單位人才招聘之間仍舊存在一些矛盾,使得部分學生職業素質無法滿足單位實際用人需求。因此,高職院校要想培養出高能力、高素質的專業技術型人才,就要加強工匠精神培育力度,將工作內容與學生個性、價值、尊嚴以及未來發展密切聯系起來[3],讓學生正確認識工匠精神的重要意義,從而真正樹立人生發展目標,實現自身實際價值。另外,高職院校要嚴格把控市場變化,讓教育專業與產業有機結合,以此來提升學生職業素養,讓其成為學校產業品牌的代言人,從而更好地推動高職院校健康穩定發展。
當前部分高職院校在開展教育工作中,存在重技能、輕德育的現象。部分學校在設計教學模式時,過于注重教授學生理論知識內容和專業技能訓練,使得思政教育課程和人文素質課程得不到重視,對學生思想觀念發展建設缺少統籌安排,從而導致學生道德素質明顯降低。面對這種情況,高職院校若不及時突破傳統教學理念束縛,就會致使學生在學習和后期工作中無法充分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和價值作用,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健康發展。
高職院校在開展工匠精神培育時,廣大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引導作用,只有其自身具備豐富的工匠文化內容,率先踐行工匠精神,才能有效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熱情。但目前部分教師自身缺乏專業實踐能力[4],易受諸多不良因素影響,從而不能正確引領學生深入感受工匠精神獨特的魅力。另外,由于一些院校“雙師型”專業教師人數較少,無法滿足實際教學需求;加之院校學生質量參差不齊,教師不能嚴格按照學生統一規定的標準開展工作。
由于部分高職院校學生沒有正確樹立職業價值觀念,在選擇專業過程中只注重挑選學校熱門專業,未能根據自身個性、特長、風格以及愛好做出合理的抉擇。除此之外,一些高職學生因自身專業科成績較低,在日常學習過程中,易產生自卑心理,缺少堅持到底、求真務實的學習精神。
高職院校學生只有在實踐工作中深刻感受企業文化內涵以及職業責任意識,才能正確認識并了解工匠精神實際涵義。但部分院校在設置理論知識與實踐教學課程時,沒有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培養機制[5],使得學生在實踐期間存在權責不清、管理難度大、實踐報告無法真實反映學生實際情況等不良問題。使得學生無法更好地滿足新時代社會經濟發展需求。
新時代高職院校要想有效提高工匠精神培育效率,就要制定科學、合理的培育管理體系,并對其進行不斷優化和完善,以此來增強學生責任意識,讓其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另外,院校要貫徹國家戰略發展目標,嚴格遵守教育行業發展規律,不斷更新和優化專業技術人才教育培養理念,從而為工匠精神提培育工作提供規范性的制度保障。
課程教學是高職院校開展教育工作的主要陣地,更是學生日常學習的重要場所。因此,高職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時,要將工匠精神滲透到教學活動中,進一步提高課程教學的思想性與價值性[6],確保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能夠滿足高職文化教育要求。同時,高職教師要充分掌握工匠精神培育工作細節,嚴格規范課堂教學模式,促使學生文化素養不斷提升,從而形成一種勇于創新、追求卓越以及精益求精的思想品質。一方面,教師可以通過專題項目教學方式,將工匠精神觀念傳輸給高職學生;通過定期邀請我國精英工匠,為學生傳授工匠精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參加學校組織的專家、名師授課活動,讓其與學生分享自身經歷及職業經驗,以此來感染學生,提高學生日常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另一方面,高職院校教師要注重增強專業實踐課程教學力度,充分發揮工匠精神有效性、引導性及有序性等優質特點,積極開發專業教學中蘊含的教育資源,培養學生敬業守信、崇尚勞動的創新精神。
在新時代推動下,高職院校要結合自身發展情況,設置一支專業素質較高、業務能力較強并且具備工匠精神的專業師資團隊。由于當前部分高職教師缺乏實踐經驗,無法充分發揮自身引導作用,使得工匠精神培育工作存在一定難度[7]。為了更好地解決這一問題,高職院校要加強對全體師資團隊的培養力度,通過掛職訓練、進修培訓等方式,豐富教師實踐經驗,提高其實際操作能力,最大程度將高職教師培養成“雙師型”教育人才。
實踐不僅僅是高職院校培育學生工匠精神的重要路徑,更是弘揚工匠精神的關鍵因素。因此,高職院校領導者要加強對工匠精神培育工作的重視程度,與相關企業之間進行深度合作,通過產教融合的方式,將課程教學延伸至企業車間、實訓基地,讓高職學生在學習專業理論知識的同時,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從而更加深刻地感受工匠文化、工匠精神,以此來培養學生追求卓越的匠人氣質。
創新創業教育作為新時代高職院校一種新型培養人才模式,其具有提升學生職業素質,推動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作用。由于創新創業項目十分具有挑戰性,因此需要高職學生自身擁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儲備以及扎實的實踐功底,并且能夠直面職業中存在的諸多困難[8]。另外,在新時代下培育工匠精神時,往往需要教育工作者具備優質的道德品質、職業素養以及工匠精神的專業技術型人才,進一步提升高職課堂教學質量和水平。這樣不僅能加強學生職業責任意識,還能促使學生健康成長發展。
結論:綜上所述,在新時代背景下,高職院校要想進一步提高學生專業能力與綜合素質,就要深入了解社會各個領域對專業人才的實際需求,貫徹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充分發揮工匠精神價值效用,不斷提升高職專業教育教學水平,從而為社會培養更多高質量、高素質、高專業的綜合型人才,在推動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同時,不斷增強我國綜合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