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彤
(上海市世界外國語小學,上海 200235)
小學音樂教材中收錄了一定量的民歌曲目,這些歌曲都是傳唱的經典,很具有代表性。如:上海民歌《搖啊搖》《猜冬猜》、四川民歌《放牛山歌》、山東民歌《華蛤蟆》、布依民歌《布依娃娃愛唱歌》、藏族民歌《我的家在日喀則》、土家族民歌《乃喲乃》等。但在教學中我發現,學生對這些經典民歌的感知程度、了解程度、喜愛程度都不是那么令人滿意。在我看來,導致這一狀況的重要因素是教師沒能深入引導學生去發現民歌所蘊涵的美。因此,幫助學生理解至關重要。
民歌是勞動人民在勞動生活過程中口頭傳唱而來。每一首民歌的旋律都和當地方言的聲調密切相關,教學時,教師不妨通過讓學生學著用方言土語來讀一讀歌詞的方式幫助學生發現民歌音樂要素中蘊藏的“秘密”從而了解民歌“腔隨字走,依字行腔”的特點。以上海民歌《猜冬猜》《搖籃曲》為例,親切的上海話一下子就把學生的思緒帶回老弄堂兒時的親切場景。按照方言的發音去演唱,比如“乒令乓”,按照上海話的語言習慣聲音短促才能體現那種孩童內心真實的快樂,學著用方言讀一讀歌詞以后再唱《猜冬猜》,學生對歌曲的旋律走向、活潑有趣的情境就很容易理解,歌唱的技巧也就更容易把握了。
再如《花蛤蟆》是山東最富代表性的民歌之一,歌詞中唱到“伸著個腿大粗腰,瞪著個眼賽燈泡?!毖莩獣r可以引導學生加入山東方言的兒化音腿兒、眼兒、泡兒。例如“伸著個腿兒大粗腰,瞪著個眼兒賽燈泡兒?!眲幼髂7?、兒歌朗讀,兒化音的加入幫助學生準確又饒有興趣地用歌聲勾畫出歌曲中花蛤蟆活潑有趣、夸張詼諧的音樂形象。山東民歌的韻味也就在方言土語中自然流露而出了。
民歌源于生活,表現生活,洋溢著濃郁鄉土氣息。民歌中的襯詞形式多種多樣,內容十分豐富。例如,藏族民歌《我的家在日喀則》中的“阿索阿索馬里拉”。這極具風味的襯詞,充分表達了藏族人民熱愛家鄉的情感和慶賀豐收的喜悅心情,從而賦于民歌極為鮮明而生動的民族特色,成為整個民歌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再如土家族民歌《乃喲乃》,曲中襯詞“乃喲乃”是土家族方言,我們可以理解為“愉快、高興和爽朗”的情感表達。它形象地表現了土家族人民熱愛勞動、熱愛生活的質樸情感。通過教師對襯詞的引導,孩子們也在好奇中迅速進入狀態,體會了襯詞的含義與情感才能更好地把民歌的情緒演唱出來。
小學生生性好玩,好新鮮,當學生被歌詞濃濃的趣味所吸引,那么主動學習也就成了可能。我國五十六個民族的民歌多如繁星,風格迥異。如北方民歌的音調嘹亮而高亢,南方民歌委婉細膩。各地風土人情的差異性使得哪怕是表現的內容相同,風格也是各異。教師只有課前做足功課,課上オ能準確引領學生了解、理解民歌的特點、意境和內涵,體味其中的美。
民歌演唱行腔歸韻各有不同?!翱趥?通常被認為是民歌最基本的傳承方式?!翱趥鳌币簿褪恰芭R摹”,說白了就是“依葫蘆畫瓢”。意指通過模仿老師的范唱來學唱民歌。民歌的演唱講究“聲情并茂”既要“表聲”,須“傳情”講究“字正腔圓”,既須“咬文”又須“嚼字”,還講究“神情兼備”,既要“傳情”又要“傳神”,乃至表現“神韻”。由于受年齡閱歷、領悟力等諸多因素的制約,學生在學唱時是有困難的。所以采用“臨摹”的方式來學習,模仿老師的語氣、神態、身段、表演很有必要的。
比如四川方言的發音特點是沒有卷舌音.發音一般發在舌尖上。教學四川民歌《放牛山歌》時學生起先只會用普通話來演唱,體現不出四川民歌那種豪邁悠閑的意境。例如四川方言中,“村”發音為“cen”“啥”發音為“sei”,“哥”發音為“guo”,“巖”發音為“ai”。歌曲中的方言襯詞“喲喂”“啥”及一領眾和的對唱,無一不體現出濃郁的四川民歌風格。全曲以“6、1、2”三個音為軸心,貫穿全曲,具有山歌高亢的特點。山歌是人們在山野勞動時歌唱的曲子,它的節奏很自由,旋律很悠長。又因為山歌是在戶外演唱的,所以它的聲音特點是很高亢明亮的,只有這樣歌聲才能在山間傳得遠。第五樂句“哥兒啰喂”悠揚舒展的旋律猶如牧童在山坡上向遠處呼喚。教師反復口頭教唱,學生通過“臨摹”很快就掌握了發音要點,很輕松地就掌握了這首歌演唱的韻味。
國家一級編劇侯露老師說:只有讓孩子們在傳統文化中得到快樂和收獲,傳統才會進入他們的心田。對此,我深以為然。民歌教學的“多揣摩”“多觀摩”“多臨摹”的實踐與嘗試,旨在運用多種形式激發學生學習民歌的興趣,讓學生得以在積極、主動、愉悅的學習氛圍接受傳統音樂文化的熏陶,增進對方言民歌音樂文化了解和熱愛之情,從而感受歌唱民歌的快樂。
把握地方方言對小學音樂課堂中的民歌歌唱教學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課上將方言趣味性地融入到民歌歌唱教學中去,讀方言之“趣”,品名歌之“秘”,仿民歌“韻”,方能更好地帶領學生感受、理解、歌唱民歌,讓中華傳統文化藝術瑰寶,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開出更美的傳承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