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敏
(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上海交大教育集團宿遷南洋學校,江蘇 宿遷 223800)
思維導圖作為一種新型的發散性思維教學工具,它既能讓學習的主體內容更加生動形象,又能幫助學生在學習時思路更加清晰,學習起來更加輕松。然而,目前在小學語文教學內容較多的情況下,想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構建知識框架,自主梳理知識點比較困難。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就要革新觀念,創新教學方式方法,巧用思維導圖,快速地將知識點整合鏈接起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思考,融會貫通知識點,進而開發學生的智力和創新能力。
在小學階段,兒童的智力處于發育期,可塑性高,對新事物的好奇心較強,但注意力難以長期集中,這一時期能否接受良好的引導直接影響學生的后續發展。在幼兒園時期,為了引導學生,教師大多是利用游戲幫助學生掌握知識,偏具象化思維。而進入小學后,學生開始接受系統性學習,伴隨著智力的進一步發育,開始由具象化思維向抽象化思維轉變,逐步建立適合自身的學習方法。10~11 歲是學生思維轉變的重要階段,但很多教師并沒有掌握相關知識,缺少科學有效的引導方法,這對于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是不利的。而在教學過程中運用思維導圖,可以營造良好輕松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在完成作業時構建思維導圖,可以加深知識理解,幫助學生理清各知識點之間的關系,逐步形成縝密的邏輯思維能力,提高學習效率。另一方面,運用思維導圖對于教師也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除了日常教學外,教師還需要完成教案撰寫、參加培訓、自我反思等工作,這對個人安排時間的能力有著非常高的要求。值得注意的是,小學語文教師有70%~80%的概率成為班主任,除了上述內容,還要完成培養班干部、與學生和家長溝通、參與學校組織的各項活動、主題班會、職稱評審等工作,工作量大,工作難度高。但每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沒有科學的方法進行合理規劃,那么便無法完成預期目標。思維導圖的出現,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新思路,教師可以將每月、每周需要完成的任務按照時間順序標注出來,可隨時刪減、更改活動內容,也可以有效避免遺忘、混淆時間等情況,幫助教師保質保量地完成工作任務[1]。同時,教學的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成長的過程。借助思維導圖,可以加強反思總結,快速積累教學經驗,提升專業素質。將教學過程中產生的復雜信息生成圖形化結構,理解不同信息的邏輯關系,在把握準確方向的前提下進行深入思考,提高認知效率。
以往教師在教學中,通常會結合課本中的文章,給學生講解每個段落的含義,告訴學生劃分文章的技巧,然后帶領學生掌握其中的重點詞匯,上課方式較為單一,很多學生在聽課中不能切實感受到閱讀給自身帶來的變化,導致學生出現思維不著集中的現象,使學生緊跟教師進行學習。
大多數教師在選擇課外閱讀素材時,通常是根據學校分發的練習冊,給學生指定做題的題目,在挑選課外素材時,沒有全面分析全體學生的閱讀做題能力,從而導致不同基礎的學生,在學習課外素材時,不能切實提升自身的閱讀水平,比如閱讀基礎較好的學生,覺得練習冊上面的文章內容較為簡單,在閱讀中自身的閱讀水平不能得到充分提高;閱讀基礎較差的學生,在做閱讀題目時,感覺比較吃力,并且錯題率極高,這樣的做題效果容易打擊學生學習閱讀的積極性,導致學生在后期,不能以積極的態度進行閱讀學習[2]。
在國家制定了新型的教學制度之后,教師在該課教學中會結合文章內容,給學生布置一些自學任務,讓學生結合以往所學知識去完成。但是學生在該課學習中,已經習慣在教師講解完知識點后,通過做題的方式進行訓練,他們的自學能力較弱,教師給學生布置了學習任務后,很多學生經常會出現學習方向模糊的情況,在簡單的知識點上使用的時間較長,導致較難的學習任務沒有充足時間思考,降低了學生的自學效率。
從影響一節課教學效果的主要因素來看,教師在課前準備工作中,是否做到充分“備學生”“備教材”“備手段”至關重要,這恰恰是一切教學手段有效加以應用的“開端”所在。為此,在探索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思維導圖有效應用的路徑中,應將積極的課前準備作為起始點。在這一過程里,教師既要針對教學素材進行積極整理,同時還要明確繪制思維導圖的主要元素究竟都有什么,故而才能為課堂教學走向成功提供最為基本的保障性條件。以“爬山虎的腳”一課教學為例,教師在課前既要進行深入地研讀課文,明確“作者細心觀察和連續觀察的方法”,以及“爬墻虎向上爬性的特點”兩個中心,確立與之兩個中心緊密關聯的因素有哪些,各個關聯的因素又有哪些相關的小因素構成,進而形成一個明確的知識網絡,并圍繞這些相關的因素搜集相關圖片與短視頻,確保課堂教學素材的豐富性。這無疑為學生順利接受、掌握、應用思維導圖起到強有力的幫助,更能為學生順利建立起完整的知識結構提供最基本,也是最有利地保障。
毋庸置疑,從學生理解、接受、掌握新知識與新技能的一般條件來看,必須要有較為強烈的興趣作為支撐,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應用思維導圖的過程中,勢必要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置于第一位,進而保證學生能夠初步了解并掌握繪制思維導圖的方法。在此期間,筆者認為創設理想的教學情境極為必要。以“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一課教學為例,在課堂教學的初始階段中,教師要先以問題引導的方式,先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為學生更好地接受思維導圖繪制方法提供理想的前提條件,即:“同學們想必都有兄弟姐妹,但在這個大家庭中最需要的是什么呢?”隨后要將課前準備好的相關圖片和溫馨的小視頻呈現在學生面前,以為學生帶來一定的啟發。在學生說出心底里最為真實的想法之后,教師要根據學生所說的答案和原因,在黑板中寫出是什么讓一家人緊緊地聯系在一起,最終讓學生明白“愛”在家庭中的重要性,并敲定這一系列的因素都是圍繞愛來進行,而“家庭”就是關鍵詞所在,而這一張聯系較為緊密的“關系網”就是思維導圖。在這一過程中,顯然為學生創設出了一個生活情境,不僅激發出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讓學生順利地掌握了思維導圖基本繪制方法,更能在最短的時間夠接觸到課上究竟要學習什么,為更好地掌握課堂教學的重點和攻破教學難點提供極為有利的前提條件。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運用思維導圖引導學生進行語文知識的復習以及鞏固,通過在語文知識的復習鞏固過程中有效運用思維導圖,能夠實現引導學生通過相關主題進而進行自主性的歸納以及整理,能夠十分有助于學生針對性地理解以及記憶相關知識。在運用思維導圖進行復習鞏固的過程中,對于語文知識的重點以及難點,學生能夠進行記錄以及標注,這種情況下學生就能夠更加具備針對性去學習知識以及記憶知識,促使學生掌握語文知識程度不斷提升[3]。例如:在進行小學語文《將相和》教學過程中,在進行復習鞏固教學環節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教學設備為學生播放事先準備好的思維導圖,進而引導學生通過思維導圖針對文章內容進行實際講解,與此同時教師還要注重給予學生一些引導以及提示,比如:文章當中一共呈現出了幾個故事。這種情況下能夠實現在幫助學生鞏固以及復習知識的同時,使得學生在整個鞏固復習過程中尋找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之處,以此能夠增強學生語文知識的復習效果,這種情況下學生的語文學習成績才能夠進步。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自主思考能力加強培養,有利于學生對自身知識結構進行有效構建。由于小學生年齡的局限性,思維能力及空間想象能力不足,教師需要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加強引導和訓練,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如在《大自然的聲音》一課中,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提出相關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比如“課文中描述的聲音有哪些?除了文章中所描述的聲音,你還聽到過哪些大自然的聲音?”并要求學生通過繪制思維導圖的方式展開思考和學習,對相關的知識點進行總結和歸納,從而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所學知識。在傳統的語文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學生無法確定文章主線,對其中存在的問題難以發現,不能對文章內涵進行準確把握的問題。因此,教師可借助思維導圖教學方式,利用嚴謹的思維導圖結構對學生的思維模式進行有效引導,使學生對文章結構進行有效梳理,對文章主線進行明確,有利于學生進一步確定文章內容主次關系,切實提高學生的閱讀技巧。
語文是一門需要堅持長期學習的重要基礎學科,語文知識較為雜亂繁多。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對不同學生的不同學習需求加強重視,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配置,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增強學生學習自信心,提高學生積極性,從而使學生對語文學科知識加深理解和記憶。教師需要了解學生在思維導圖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及自身教學的不足,及時調整和改進教學方式,實現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教育目標[4]。小學語文教材中涉及的文章類型較多,包括說明文、記敘文等,課文中含有大量的短語、生詞。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結合教學目標和任務,明確教學重難點和主次內容,并引導學生制作思維導圖,使學生在此過程中準確掌握學習重點,減輕學習壓力,提高學習效率,確保學生在最短時間內有效掌握所學知識。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有效應用思維導圖促進學生新知識的理解與內化并非易事,不僅需要廣大教師在課前準備工作中做足功課,更需要教師在課上不同的教學階段明確教學目標,并且在教學任務和教學手段的選擇與應用上,做到合理而又高效,由此方可實現達到并超過預期。為此,這就需要廣大教師在今后的教學與科研工作中,不斷將上述論點加以深化,進而為不斷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增添砝碼。思維導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合理有效運用,能夠很大程度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效果,還能夠有效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綜合能力,為學生創造更好的發展空間。為了能夠保證思維導圖獲得良好的運用效果,教師應注重針對思維導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策略進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