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紅
(廣東省廣州市從化區城郊街中心小學,廣東 廣州 510920)
隨著我國離婚率的上升,校園里離異家庭不斷增多。離異家庭的學生,經歷了父母婚姻的破裂,給孩子幼小的心靈蒙上了一層陰影,其心理會受到一定的影響,較之其他的學生,他們會有以下的心理問題:
由于家庭的分裂,對于孩子來說幾乎是毀滅性的。父母離異,會導致學生在老師和同學們面前,體現出自卑的心理,不合群、喜歡獨來獨往。他們往往封閉自己,做事小心翼翼,不愿與人接觸,遇事畏縮。
學生對身邊的人缺乏信任,常常把別人的好意,當成是施舍,與周圍的人產生排斥。他們沒有愛的情感,常常把別人的善意提醒,看成是詆毀。
由于家庭的不完整,他們嫉妒同學談自己的父母,談自己溫暖的家。她們對于父母任何一方,重組的家庭所生的弟弟妹妹產生敵意,會產生嫉妒的心理。
有的孩子對于父母的離異充滿憎恨,他們討厭不提供撫養費的父親或母親,站在其中一方,憎恨另一方。這種憎恨的心理,久而久之會對孩子的心理發展產生不良的影響,進而對他人、對社會產生不滿。有的學生常常表現為暴躁、易怒、沖動,會出現打架、傷人等行為。
美國心理學家邁克爾曾經說過:“父母離婚給孩子造成的創傷僅次于死亡。”如果離異家庭的孩子教育問題不解決,就會對孩子的一生產生巨大的影響,成為當今社會不得不面臨的嚴峻的現實問題。在孩子的心目中,班主任除了父母以外,就是他們最信任的人了。因此作為班主任要關心每一個學生,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精心設計相應的教學方案,引導、幫助每一個學生健康成長,要特別注意關注學生中的弱勢群體和邊緣群體,為每一個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筆者作為班主任,要切實把德育放在首位,要發揮班主任這個優勢,與離異家庭的孩子親密接觸,注重培養他們健全、獨立的人格,促使其全面協調健康發展,總結出以下的教學策略:
學生的問題根源,來源于家庭。作為班主任,可以通過家訪、電訪等形式,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并通過婉轉的方式,知道孩子家庭離異的原因,從而能對癥下藥。如:在教六年級時,嘉欣同學就是一個家庭離異的小孩。她對什么都不感興趣,上課一副目中無人、我行我素的樣子。剛開始,我對她還不是很了解。后來,我打電話給她的家長了解情況,接電話的是她的奶奶。通過聊天,才知道原來她的媽媽跟爸爸離婚了,現在跟她住在一起的是她的繼母。平時,在家里,她不喜歡與現在的媽媽聊天,對于繼母與爸爸生的弟弟產生嫉妒,總認為他們把所有的愛都給了弟弟,自己被冷落、忽視,從而造成她不愿與父母溝通,自我封閉,有時總是把自己一個人關在在房間里玩手機,從不與家人外出游玩。后來我把孩子的這些想法與她父母溝通后,她的父母意識到自己對孩子欠缺相應的關心。后來,家長調整了教育方式,變得更愿意和孩子談心,并更多地給予孩子家庭的溫暖,讓孩子感受到安全感。讓孩子明白雖然父母離婚了,但她永遠不會失去父母對的愛。雖然她只和父母一方生活在一起,但她的生活仍然和以前一樣安全、穩定。從此以后,她變得樂觀了,上課也不再目中無人了,認真聽講了,有時還舉手發言,對于她的改變,我樂在心里。
父母的離異,會讓孩子不愿意與人溝通,常常把自己不良的情緒壓抑在心里,久而久之就會產生心理疾病。因此,作為班主任要及時對其進行心理的疏導,主動地接近他們,與他們產生有一種親切感,讓他們把心里的話講出來,排除心中的煩惱,從而用正常人的心態投入到學習和生活中去。如:在我教六年級是有一位男孩子——尚一,他上課總是亂接老師的話,故意制造混亂。下課后,我把他叫到辦公室,與他談心。剛到辦公室時,他一副“吊兒郎當”的樣子,不屑一顧地說:“老師你找我有什么事?”我對他明知故問的態度,很反感。我立刻嚴肅起來,放大音量,那你說說:“剛才上課是怎么回事?你是故意的吧?這樣做你很開心嗎?”經過一番談話,我知道了他這樣做的原因,他知道我是一個講理的老師,對我有了好感。慢慢開始把自己藏在心里的心里話,像泉水一樣涌出來。原來是他父母離婚了,他跟爸爸住,平時爸爸不怎么管他,媽媽不跟她一起住,他只有搞點事情來,他的父母才會一起來關心他,所以有事沒事他總會故意制造一些事情出來,好讓父母一起來關心他。了解了他的小心思后,知道了他是缺少愛,想通過這樣的方式得到父母的愛,所以才會這樣的。于是我讓他“換位思考”。如果你的孩子是這樣,你會怎樣?你是不是會覺得他很不懂事?那如果是這樣,父母會更不喜歡你了,他們不但不會關心你,反而會討厭你,不想管你了。如果你不要去制造麻煩給他們,他們反而會更喜歡你,覺得你是一個懂事的孩子,所以你要學會理解父母和學會關心別人。經過這次談心,他上課不再亂搭話了,而是聚精會神地在聽課,慢慢學習成績也提高了。升上中學一年級后,有一天,我帶班去進行體育國測。他在樓上看到了我,屁顛屁顛地跑下來,開開你心心地對我說:“李老師,我在初中學習又進步了。”
離異家庭的學生在成長中,有很多的煩惱,作為班主任,要善于創造條件,多與孩子接觸溝通,鼓勵他們通過合理的渠道去宣泄自己的消極情緒。如:痛哭一場、寫日記、旅游、做運動等。如:在我教的五年級時,有一名學生叫港林,他也是一名離異家庭的學生。在一次作文課中,寫我最心愛的人——爸爸。在小組交流中,孩子們興致勃勃地在談論著自己的爸爸,只有他一聲不吭。組長說:“港林,輪到你來描述一下,你的爸爸是一個怎樣的人?”當時,他眼紅了,他說我不記得爸爸是怎樣的?在我很小的時候,爸爸就不要我了。然后就趴在桌子上大哭起來。經過這次的痛哭,他徹底地把多年壓抑的情緒宣泄出來了。課后,我打電話給家長,了解了他的情況。接著,我找他進行了談心,并引導他寫日記,把自己的情緒宣泄出來,把自己想說的話、憋在心里的話,通過文字的形式傾瀉出來。
在生活上,我會給予離異家庭的學生更多的愛。因為離異家庭的孩子,從小缺少父母的關心和愛護。在學習和生活中,作為班主任,要給予關心,讓他們感覺到溫暖,從而增強學生的信心和勇氣。在我任教六年級時,有一名學生叫幸子,她的父親是一名酒鬼,每次喝完酒后就會發酒瘋。無奈之下,老婆跟他離婚了。離婚后,他的爸爸不給他的妻子與孩子接觸,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幸子同學平時,除了自己照顧自己,還要煮飯、接送弟弟。既要學習,又要照顧弟弟。每次她身體不舒服時,打電話給他家長,就只有他親叔叔來接她。在小升初填報中學時,由于他不是本地的學生,要根據戶口所在地就讀中學,他的父親對此漠不關心。作為班主任的我,為了能給她爭取就近就讀的名額,跟學校和中學申請,希望中學能給予她就近學習的機會,讓她不至于孤苦伶仃。
在班級中,作為班主任,要發揮班集體的力量,形成良好的班風,對離異家庭的同學不歧視、不冷漠,營造寬松和諧的班級氛圍,讓孩子感受到集體的溫暖,讓他們體會到他們的社會地位沒有因父母的離異而改變,從而恢復他們的自信心,在集體中健康成長。在我任教六年級時,有一名學生,叫子晴,她是我們班的班長。她的父母也離異了,媽媽獨自撫養兩個小孩,子晴作為長女,很乖巧、很懂事,她成績一直在級里名列前茅。她不僅很自律,而且言出必行。管理班級以身作則,大公無私,從不偏袒,在班里很有威信。有個別的調皮同學,有時受不了她的管束,就進行人身攻擊,說她父母離異,心理變態。作為班主任,首先批評教育出口傷人的學生,告訴他們對于家庭離異的同學不要以異樣的眼光去看待,不能對別人人身攻擊,要互相尊重、不歧視。班長在班里是一視同仁,并不是針對某人,大家要支持班長的工作。自此以后,班級里的氛圍變得和諧了,同學們再也不再說家庭離異、心理變態這樣的話了,子晴在班級管理上更加地得心應手了。在這一年,這班同學還被評為區的優秀班集體。
要想教育好離異家庭的孩子,教師要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要與學生密切相處,多關心孩子,從他們的語言及行為中了解他們的想法、喜好以及內在需要。總而言之,與學生溝通是一門藝術。教師的言行,往往會改變孩子的一生。因此,作為班主任,要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選擇并把握教育時機,與孩子多交流,從而培養離異家庭孩子的健康的人格。
綜上所述,針對離異家庭學生的教育問題,班主任作為基層的教育工作者,要引起重視,多開動腦筋、積極應對,利用自身的作用,給予關心、幫助和鼓勵,讓他們能健康、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