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娟
(內蒙古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內蒙古 包頭 014010)
2021 年2 月21 日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在北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對黨史學習教育進行了全面動員和部署,為我們開展好黨史學習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 年5 月在同中央辦公廳各單位班子成員和干部職工代表座談時的講話中指出:“要加強黨史學習教育,從黨走過風云激蕩的歷史中,從黨開創和不斷推進的偉大事業中,從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和長期實踐中,深化對黨的信賴,堅定對黨的領導的信念。”
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通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黨史教育實踐教學,能夠增強當代大學生的政治認同,民族使命感以及對社會的擔當。
習近平總書記說過“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青年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抓住這一時期的價值觀的養成十分重要”[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教學工作上,面對不斷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重要的一點就是做好思想上的引導,讓新一代青年學生有正確的社會主義價值觀。例如開展的以黨史教育為重點的“四史”教育,其目的是教育和引導學生弄清楚當今中國所處的歷史方位和所擔當的歷史責任,樹立四個自信,增強“四個意識”,其創新形式是組織高校學生同上“四史”思政大課堂。全國的高校思政課教師在網絡平臺通過集體備課進行直播,深度交流以黨史教育為重點的“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課的經驗和做法。充分應用網絡平臺的資源共享和“直播”交流的這種新形式,能夠有效提高思政課的影響力和感染力,對青年學生群體起到有效的引導。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非常重視科學社會主義發展的學習和教育,從深化黨的創新理論學習教育,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的高度提出“加強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教育,引導人們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促進全體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緊緊團結在一起。社會主義500年發展歷程,科學系統的概括了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從理論到實踐,從一國發展到多國實踐,從單一模式到多種模式發展的跨越,對理解社會主義發展史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也是我們學習的方法論。
學習社會主義發展史,要把各國社會主義的實踐作為社會主義理論邏輯的重要切入點,理解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和馬克思主義理論特質的四個方面:科學性,人民性,時代性和實踐性。
社會主義思潮是在世界近現代史中形成的最強大,最有影響的社會思想,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過程中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創新,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實際和實踐相結合,創造性的回答了時代課題,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大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共同開創中國的未來。
通過組織高校思政課教師錄制微課視頻的方式,更好地讓同學們學習新中國史、社會主義史,改革開放史和黨史內容,例如專題微課——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微課、社會主義改造理論微課、小康社會建設專題微課、將全面深化改革進行到底微課,百年黨史微課智慧樹微課堂錄制,向學校師生開放,點擊量很大,取得了很好的思政教育學習效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創新應用更注重具體的實現路徑,在具體的教學內容上進行創新,包括教師的課堂教學語言表達、教學方式,重在結合理論知識進行實踐上的創新,合理應用新技術,貼合實際發展情況,鍛煉學生動腦也動手的能力,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在實踐上的教學應用。在結合理論知識進行實踐上的創新上,如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周年之際,開展的大學生以微電影的形式展現“我心中的思政課”的一系列主題活動,由學生動手拍攝、制作,內容上涉及對思政課的相關教學內容,對思政課教學的暢想等,合理應用新技術,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其所體現出的實踐性、教育性更強。例如開展從黨史中再識長征主題教育活動,在人類歷史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軍長征,歷時兩年多,行程共計6.5 萬多里,創造了人類歷史上驚天地、泣鬼神的偉大奇跡。多年來,長征一直受到國內外的關注,成為學術研究的重要熱點和文學創作的豐富素材,關于長征的親歷回憶、學術專著、文學作品不斷涌現。從這個意義上來看,長征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當代價值。在講述紅軍長征的歷史進程中,重點理解紅軍長征的歷史背景,怎樣認識遵義會議及其前后會議的關系,怎樣認識紅一方面軍、紅二方面軍、紅四方面軍在紅軍長征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紅軍到達陜北后兩個奠基禮等重要內容。
在思政課堂上,通過介紹講解紅軍長征的歷史,在新時代弘揚“長征精神”,堅定理想信念教育,知黨恩跟黨走,堅守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講好革命故事,弘揚紅色精神,凝聚中國力量。
通過實踐教學,開展“奮斗百年路,起航新征程”“學黨史,強信念,知黨恩,跟黨走”等主題教育實踐活動,堅持引領、開放、平等、服務學生的價值導向,通過講述革命先輩抗擊侵略者的英勇事跡,發揚紅色精神,進行黨史教育,讓學生認識到我們國家奮斗和發展的歷程,提升大學生的黨性教育,讓學生能夠“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開展以黨史教育為重點的教育,引導學生弄清楚當今中國所處的歷史方位,樹立四個自信,能夠增強當代大學生的政治認同,民族使命感以及對社會的擔當,做好思想上的引導。在思政教學內容上,要貼近實際生活,貼近實際的專業要求,堅持教育創新,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教育的根本任務的創新舉措,教育模式。
組織學生同上“四史”思政實踐大課堂。開展“黨的歷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改革開放史”“新中國歷史”的主題演講匯報實踐活動,讓學生圍繞學習“四史”深入學習交流,以黨史教育為重點的“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課的經驗和做法,具有實踐性、互動性、引導性、創新性等特點,能夠有效提高思政課的影響力和感染力,學生自己制作PPT,按小組分配任務分工,共同制定演講主題,并親自拍攝視頻,運用網絡新技術,時效性引導性強。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革新,對于學生來說,新的事物總會有巨大的吸引力,更易接受新的變化,因此教學的開展應該遵循大學生的內在精神發展的規律,實踐內容涉及國家、社會、學習、生活中一系列問題的看法和意見,了解學生的生活、學習、價值取向,及時進行思想上的引領,因時而進,結合時事政治的分析講解,辯論及時關注社會政治事件并做出堅定的政治立場和正義原則取向。
開展“學黨史,強信念,知黨恩,跟黨走”主題演講,讓青年大學生們精心設計課程內容,尋求更多的教育途徑。一方面是受教育者通過第二課堂、實踐課堂,主動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手段上實現創新,學生接受思政教育的方式,增強其體驗感和參與感。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創新應用更注重具體的實現路徑,在具體的教學內容上進行創新,包括教師的課堂教學語言表達、教學方式,重在結合理論知識進行實踐上的創新,合理應用新技術,貼合實際發展情況,鍛煉學生動腦也動手的能力,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在實踐上的教學應用。在結合理論知識進行實踐上的創新上,如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開展的大學生以微電影的形式展現“我的家鄉”“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故事”“改革開放史”“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延安精神”“抗疫精神”等一系列主題活動,由學生動手拍攝、制作,內容上涉及對思政課的相關教學內容,合理應用網絡新技術,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其所體現出的實踐性更強。
在教學方式方法上不斷加強實踐性、互動性、學生的參與度更高,取得更好的實踐效果。如在網絡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的“新載體”上,比較成熟和廣泛應用的是對于校園網站內容的建設,其中較為普遍的是我國大部分的高校都建立了紅色網站,可以說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用校園網絡建設的一個新載體。高校建設紅色網站的目的是整合紅色文化資源,通過在網站上講述革命先輩抗擊侵略者的英勇事跡,發揚紅色精神,進行黨史教育,讓學生認識到我們國家奮斗和發展的歷程,提升大學生的黨性教育,通過線上與線下相結合,著力打造具有特色性的網絡育人新品牌。這也是在網絡教學中發展比較成熟、應用比較廣泛的一種“新模式”。對于學生在課下反饋過來的學習訴求和其感興趣、對其有吸引力的事物,由網絡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線上第二課堂”,具有跨越時空,數字化引導性強的特點。近幾年國家和高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上提出了很多切實可行的對策,例如微信公眾號推送、全國高校學生共上一堂課、智慧樹微課堂等等,都是應用新載體在不同程度、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來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發展,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并實現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原則,實現馬克思主義的創新發展,并不斷進行探尋創新路徑的研究,有利于充分應用課堂實踐教學、微課堂講解以及網絡新載體的傳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水平和應用實踐能力。高校思想政治應用研究對高校課程改革、提高教學效率、滿足學生的學習和成長需要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