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曉明
(湖北中醫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武漢 430061)
2019 年3 月18 日,習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我們黨帶領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過程中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思政課建設提供了深厚力量”1充分肯定傳統文化在思政課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傳統家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理應成為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寶庫。
首先,重視傳統家訓文化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必由之路。我國思政教育的指導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實踐證明馬克思主義必須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必須尊重和吸收中國歷史傳統和文化價值理念,才能持續為中國革命和建設提供不竭動力。因此,我們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必須充分重視傳統家訓文化。
其次,重視傳統家訓文化是提升思政課程有效性的重要手段。高校思政課程作為教育實踐活動,目的是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促進人的全面自由發展,這當中包含對文化素質的要求。但受歷史慣性影響,我們的思政課程長期偏重政治性而忽略文化性,從而“導致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單一化和教育形式的呆板化,思想政治教育本應具有的文化含量的豐富性與不斷提升性在有意無意中常常為我們忽略”,其結果是“本可生動活潑的思想政治教育讀物有時成為政策、文件、語錄的簡單匯編與轉述,本可情趣盎然、文采飛揚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時成為枯燥空洞的政治說教與道德說教”。2因此,必須將傳統家訓文化融入思政課教學以提升其有效性。
“文化自覺”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發展的趨向,不帶任何文化回歸的意思,不是要復舊,同時也不主張全盤西化或全盤他化”。3“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民族、政黨對自身文化傳統和價值的充分肯定和堅定信心。“一個民族的文化能否實現自覺和自信,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傳統文化揚棄的客觀與科學態度”4,所以將傳統家訓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是真正實現“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必然選擇。
儒學的人格養成是歷代教育理論和實踐關心的問題,也是傳統家訓的教育目的。傳統家訓以培養儒家君子人格為核心,重視孝悌、愛國、仁義、自強、勤學、睦鄰等道德品質的培養,期望家庭成員通過“修身、齊家”的努力,最終實現“治國平天下”的目標。儒家君子不僅要具備崇高的道德情操、廣博的知識才能、和諧穩定的禮儀修養,還要有“為萬世開太平”的實戰功績,通過為社會立德、立言、立功來成就個人功名,在對國家社會做貢獻的過程中實現自身價值。如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陸游一生“位卑未敢忘憂國”,臨終做《示兒》詩,掛念祖國統一而名垂千古。周敦頤一生為官三十一年,一直在地方任職,盡管位卑職小,但他始終“執事以濟眾為懷”始終把“施澤于民,造福蒼生”作為自己人生最高的政治理想與價值目標,每任一地,為民興利除害,深受百姓稱贊。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激勵人們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終實現共產主義而奮斗”,兩者之間在教育目標都重視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都認可個人的品德修養與社會發展目標的緊密聯系。
愛國主義和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下稱《基礎》)課教學的重難點,學生期待值高。但這兩部分內容主題宏大,教學中容易說教,學生滿意度較低。因此傳統家訓文化中豐富的愛國和理想信念教育資源可為教學提供生動案例,避免說教。又由于學生個體深受家庭生活多年潛移默化的影響,對家訓更易有天然的親切感。因此從家庭出發,以家訓為切入點可有效化解《基礎》課的教學難點問題。
1.傳統家訓文化中的功業觀與大學生的愛國教育。熱愛祖國、報效國家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傳統家訓中蘊含許多愛國主義素材。如漢代大將祭彤臨死前,訓誡孩子說,自己“蒙國厚恩,奉使不稱,微績不立,身死誠慚恨”,謙虛地指出自己一輩子貢獻很小,卻受到國家很多恩寵,自己感到慚愧,“若悉簿上所得賜物,身自旨兵屯,效死前進,以副吾心”5,期望兒子在其死后,將家中登記簿上記載皇帝賞賜的財務全部帶往兵營,拼死為國效力。東漢末年的傅燮,在國家昏亂,自己不容於朝廷,兵不足以自守的情況下拼死抵抗叛軍,傅燮十三歲的兒子傅斡勸諫父親,希望父親放棄抵抗,返回故鄉。兒子的話還沒說完,傅燮就表明自己至死守節之志“吾遭世亂,不能養浩然之志,食祿,又欲避其難乎!吾行何之,必死於此!”6表明自己食君之祿就要忠君之事,絕不會臨陣脫逃。三國時期曹魏將領田鳂教其子田章曰:“欲利而身,先利而君;欲富而家,先富而國。”1對“利身”和“利君”分出了先后高下,把國君之利放在自身利益之上,把國家利益至于家庭利益之上。唐代大詩人李白在《送外甥鄭灌從軍三首》云:“六博爭雄好彩來,金盤一擲萬人開。丈夫賭命報天子,當斬胡頭衣錦回。”李白以長輩的口吻,鼓勵外甥鄭灌勇敢殺敵,為國立功,語重心長,感情熾烈,有強烈的鼓舞和教育作用。歐陽修也曾教誨侄子在多事之秋要思報效國家,國家如有需要,要“盡心向前,不得避事。”如果“臨難死節,亦是汝榮事。”要“存心盡公”而“不可思避事也。”2清代名臣林則徐在《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中,寫出了“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名言,指出只要有利于國家民族,哪怕是死也要去做,哪能因為害怕災禍而逃避呢?其忠貞無私的愛國情操力透紙背感人至深。
傳統家訓文化中的大量愛國素材啟示我們,在教學中可將愛國教育和愛家教育結合,以愛家為切入點,從具體可感的家庭情感入手引導學生將對小家的情感升華到天下大家,自然而然地樹立起家國情懷。正如張岱年所言:“愛國主義作為一種千萬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深厚的感情,它是愛親愛家情感的升華,由此形成一種捍衛民族尊嚴,維護祖國利益的崇高品德”。3離開對家庭親人的情感來談愛國主義是很虛幻不真實的,而結合傳統家訓文化中的愛國教育內容則能讓當前的愛國主義教育更貼近生活、更深入人心。
2.傳統家訓文化中的修身觀與大學生人格培育。《基礎》課的重點是理想信念教育,核心任務是幫助大學生建立高尚、健全的優良人格,這與傳統家訓的修身觀高度契合。《大學》有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修身即道德養成之意。道德養成須以立志為開端。清代學者鄧淳所編的《家訓輯要》中認為“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于志者。志不立,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馬,飄蕩奔逸,何所底乎?”沒有志向就什么目的都達不到,立志高遠才能有所成就,“君子所就之大,未有不由于志大者,志也者,所以期其所至,而求必至焉。”4明清之際的大學者王夫之《示子侄書》認為立志的關鍵在去除習氣。因為“習氣薰人,不醪而醉。其始無端,其終無謂。”習氣對人的影響猶如“袖中揮拳,針尖競利。狂在須臾,九牛莫制。”6明白了這個利害,身為丈夫哪里還會以身試險呢?有志之人要學會面對逆境,并且在逆境中百折不撓,保持兼濟天下的志向,東漢名士司馬徽寫信給兒子:“聞汝充役,室如懸磬,何以自辨?論德則吾薄,說居則吾貧,勿以薄而志不壯,貧而行不高也。”12告誡后輩身處逆境,更要有志氣和勇氣,肯定逆境對人格養成的積極意義。
道德養成不僅關乎個人安身立命,對維護社會和國家穩定也具有重要的意義。著名翻譯家傅雷在給兒媳婦的信中曾說“大多數歐洲人看到中國人沒有宗教,而世世代代以來均能維系一個有條有理、太平文明的社會,就大感驚異。秘密就在于這世界上除了中國人,再沒有其他民族是這樣自小受健全的道德教育長大的”。《基礎》課進行理想信念教育時完全可以借鑒傳統家訓文化中的相關內容,激勵學生立大志、做大事,樹立起崇高的理想信念,鍛煉自己堅韌不拔的頑強意志。
首先,重視情感教育。傳統家訓在教導子孫方面之所以起到了較好的效果,其重要原因是家訓主體和受體間的血緣親近感。正如顏之推所說:“夫同言而信,信其所親;同命而行,行其所服。禁童子之暴謔,則師友之誡,不如傅婢之指揮;止凡人之斗鬩,則堯、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誨諭。”13這啟發我們在思政課教學中,教師要重視與學生的情感溝通,只有學生對教師產生了親近感、信任感,教師所傳的道、所授的業才能更為學生所接受。如果思政課教師由工作任務重,忽視與學生的情感交流,對學生的基本情況缺乏了解,特殊情況缺乏關注,致使與學生間產生情感上的距離和隔膜,就常常會使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其次,重視長期教育。因為共同生活的便利性,傳統家訓對子女的教育是長期性、經常性的,并且都注重早期教育。如唐代李恕曾作《誡子拾遺》明確規定子弟在六到十一歲之間都有著不間斷的具體學習任務,“六歲,教之方名。七歲,讀《論語》《孝經》。八歲,誦《爾雅》《離騷》。十歲,出就師傅,居宿于外。十一,專習兩經”,對子女的教育有著長期的規劃。顏之推說:“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懷子三月,出居別宮,目不斜視,耳不妄聽,音聲滋味,以禮節之。書之玉版,藏諸金匱。子生咳提,師保固明孝仁禮義,導習之矣。凡庶縱不能爾,當及嬰稚,識人顏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誨,使為則為,使止則止。比及數歲,可省笞罰”,7指出即時平常人家也應在孩子幼小時及時施教。
高校思政課是對人的教育,其教育活動主要在課堂展開,但其教育效果卻多在課外慢慢顯現。《基礎》課教學效果要經受住時間的考驗,必然要求教師加大時間投入。除上課外,還要注重課下教育交流,如今網絡時代,微信、微博等都可以成為思政常態化教育的重要平臺補充。《基礎》課的對象是大一新生,要抓住新生入學教育的重要契機,幫助學生及早適應大學生活和樹立理想目標。
馬克思主義是中國革命和建設取得勝利的重要法寶,毛澤東曾說:“自從中國人學會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以后,中國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動變為主動。”15,黨的十八大以來,習總書記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指出:“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方法,采取馬克思主義的態度,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既不片面地講厚古薄今,也不能片面地講厚今薄古”。9因此我們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作為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導原則,正確把握傳統家訓文化和高校思政課程融合的內在關系,正確認識傳統家訓文化是支援意識,馬克思主義則是主導意識,絕不能本末倒置。
精華與糟粕并存是歷史文化的常態,我國傳統家訓也有其精華和糟粕。對它的區分應結合時代具體背景,不能簡單用對錯二分法。一些現代看來是糟粕的價值觀念,在當時的時代和家庭背景下卻是“精華”,如傳統家庭“多子多福”的觀念,其根源是農耕文明歷史條件下提升家庭生存能力的需要;“家國一體”“尊卑有序”等價值觀深入人心對培養愛國人才、維護社會長期穩定具有積極意義。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家訓文化中也有明顯不符合時代要求的“糟粕”,比如“男尊女卑”“夫為妻綱”“父為子綱”等。因此,我們在把傳統家訓文化融入思政課程教學時,要特別注意引導學生對傳統家訓文化的“精華”與“糟粕”進行辯證分析,并結合時代發展需要“去偽存真”。如對孝道,既要肯定傳統孝道中敬親、奉養、侍疾、善終等具有跨時代意義的人道主義積極內涵,也要鄙棄其中父為子綱等威權主義的消極面,從而有助于學生建立起和諧的家庭關系。對育子之道,既要肯定其重視品德教育的積極意義,也要看到其忽視知識教育的消極影響,引導學生做品學兼優的現代復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