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小雅
(廣東省河源市源城區公園東中學,廣東 河源 517000)
初中《道德與法治》隱性課程資源可以被理解為:學校內外的教育環境中產生的某些結果,在課程標準中沒有得到明確的規定,它們被看作是一部分隱藏的、間接的、無意識的學校及校外生活經驗,但又經常有效地對學生發揮著作用,對《道德與法治》教育教學活動施加影響。它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為:可供開發資源的豐富多樣性、實施過程的潛在性、對學生影響的持久性以及結果的難量化性。作為一種潛在的教育力量對中學生具有認識導向功能、情感的激勵功能以及行為規范功能,讓學生具有正確的價值導向、良好的心理素質、規范的行為舉止。初中《道德與法治》隱性課程資源開發在理論層面取得了一定成就,實踐研究日趨深入,本文就一線教學經驗,以河源市源城區公園東中學的《中小學生守則》提出幾點可行性建議,進行隱性課程資源的開發。
夸美紐斯認為:“制度是學校一切工作的靈魂。”學校制定符合中學生身心發展的規章制度,有利于加強日常管理,保障生活、教學活動開展。通過發揮校紀校規的保護與約束作用,有利于培養中學生遵紀守法意識,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現以公園東中學為例進行開發。
公園東中學《中小學生守則》共分九章四部分內容,第一部分以中學生學會自尊自愛,注重儀表為主要內容。涉及維護國家安全與榮譽,升國旗時少先隊員行隊禮以及對中學生衣著、衛生習慣、行為舉止、人身安全、身心健康等方面做出規定。第二部分是以誠實守信,禮貌待人為主。主要從自身文明有禮、同學之間團結友愛、尊重師長,平等待人,與人為善等方面進行規定。第三部分是以遵守法律法規、規章制度,勤奮學習,培養良好學習習慣為主。主要對課堂紀律、作業、考試,面對挫折如何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態進行規定。第四部分是以勤勞簡樸、孝敬父母為主。主要涉及生活勤儉節約、不攀比浪費,遵守公共秩序、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孝敬父母等方面。規范貫徹了學校“學以致用,報效祖國”的校訓精神,形成了“文明和諧、創新發展,待人誠信、做事誠實、對祖國和人民忠誠,為人正派、處事公正、治學嚴謹,生活勤儉、學習勤奮,身體健康、人格健全”的文化內核。
《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教材主要圍繞學生對自我及生命的認識、如何在集體環境中與同學、老師、朋友的交往為主要內容。重在加強行為習慣的養成,即如何做一個文明有禮的人,如何正確對待學習、如何與同學、朋友、父母、老師相處、如何理性使用網絡,如何正確對待生命。而這些內容在《中小學生守則》中均有所涉及,讓學生通過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學習,能夠將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冊教材主要以學生的社會生活為主要內容,涉及參與社會生活、合理使用網絡、遵守社會規則、文明有禮、做守法的公民、勇于承擔責任、積極服務與奉獻社會、堅持國家利益至上、樹立總體國家安全觀、建設美好祖國。這些內容在《中小學生守則》中同樣有所提及,這就需要教師發揮制度育人、管理育人的養成教育思想,培養中學生遵紀守法意識,加強自律,能夠以優良的品德,擔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
《中小學生守則》蘊含著豐富的隱性課程資源,既能讓學生增長知識,又能將其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準繩,規范自己的言行舉止。在開展課程資源開發時可以結合《道德與法治》教材內容,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一是,學校通過每周一舉行的升國旗儀式,全體學生穿戴整潔、準時參加,奏唱國歌時肅立、脫帽、行注目禮,少先隊員行隊禮,有利于加強學生愛國意識,增強學生民族自尊心、自豪感,自覺維護國家榮譽。二是公園東中學每天大課間活動豐富多樣,有跳繩、跑步等項目,還有綜合活動課、公益性文化設施參觀學習等,要求學生積極參加,遵守活動要求及規定。通過這類活動,有利于培養學生關愛生命的意識,養成健康的體魄,蓬勃的朝氣,認識到生命的寶貴,珍愛生命,敬畏生命。學包粽子對于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也有著重要作用,學生能夠加強對傳統文化的了解,為發揚中國的傳統文化起到推動作用。三是可辦“三節三愛”主題黑板報,“三節三愛”即“愛學習、愛勞動、愛祖國;節水、節電、節糧”。“愛學習”讓學生能夠以黑板報的形式認識到熱愛學習的重要性,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意識到只有善于抓住和利用各種機會去學習,才能適應不斷發展的社會,確立終生學習的意識。“愛勞動”讓學生認識到,勤勞勇敢、熱愛勞動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素以勤勞智慧聞名于世。作為初中生,要尊重各行各業的勞動者,努力學習,誠實勤勞,積極探索,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學習者、勞動者。“愛祖國”即愛國主義教育,通過此次活動的開展,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懷,加深對祖國的熱愛。“節電、節水、節糧”,通過黑板報,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自覺養成愛惜糧食、節約水電的好習慣,從小樹立勤儉節約的意識,將“三節三愛”落實到日常生活之中。
個人若將對制度的遵循作為一種生活習慣,社會將對制度的滲透作為一種習俗,久而久之,制度就轉化成了道德。在《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教材第七課就用三節內容在講親情之愛,讓學生體會家的意味,讓家更美好,能夠牢記在羽翼豐滿之時,親情是我們永遠的依戀。那么如何開發校紀校規中所蘊藏著的隱性課程資源?在公園東中學《中小學生守則》第五章明確規定要孝父母,學生應該經常與父母交流學習生活,尊重父母意見、聽從父母教導。熱情禮貌對待長輩,說話文明有禮、不與父母發生沖撞。正所謂“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本固則邦寧,只有家庭根基穩固,國家以及社會才能平穩發展。學校應該高度重視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一方面學校加強輿論引導,利用網絡等大眾傳媒,倡導學生重視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規則等來約束學生,使其增強家庭觀念,以家為根;此外,學校也可以采取適當的獎勵措施。制度建設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進行有效的管理,更重要的是轉變制度制定的思路,寓教于制度規范之中。用制度規范來保證教育過程、教育目標的實現。但制度的制定和落實應該是相輔相成的,二者不可割裂開來,否則制度就會成為一句空話,以公園東中學為例,每個學生都有家校聯系本,班主任老師可以每天看到孩子的具體表現;每個班級都建有家校委員會,家長與老師之間可以及時溝通孩子學習生活情況。或者也可以在班級內部成立監督小組,在監督他人的過程中,加強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用制度來育人,從制度修改制定到制度育人的過程實際上就是顯性課程向隱性課程轉化的過程。因此,要加強制度建設,重視制度落實,充分挖掘制度、校紀校規中的隱性課程資源,用制度育人。
人的思想品德形成過程不僅僅是知識的掌握,更需要知行合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注重知識的傳授,也要注重隱性課程資源潛移默化的滲透與影響作用,寓教于樂,教育無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