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晶晶
(長沙師范學院,湖南 長沙 410100)
農村留守兒童是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而出現的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是指父母雙方外出務工或一方外出務工另一方無監護能力、不滿十六周歲的農村未成年人。由于長期與父母分離,缺少父母的親情關愛和有效監護,不少農村留守兒童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創傷,甚至是較為嚴重的心理畸形,不僅對其自身的身心健康成長造成嚴重影響,對社會的和諧穩定也構成一定的影響,因此,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成為了一個值得全社會共同關注關心的重要問題。
心理問題因其誘因多樣和表現隱秘,一般不容易被發現,但一旦形成,并上升為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其影響卻是十分深遠的。為摸清當前廣大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現狀、心理問題的主要表現及其成因等,本文作者通過問卷調查、訪談和座談等形式,對500 名農村留守兒童及其家長、監護人、老師等進行了深入調研。通過調研發現,當前農村兒童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通過調研對比分析,與一直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同齡同學、同伴相比較而言,廣大農村留守兒童在性格方面表現得比較內向孤僻。主要表現為,在學校、家里或社交場合不愿主動與他人溝通交流,有心事不愿向老師、同學和監護人透露,缺少朋友,不關心班集體,不愛參加學校和班級活動,喜歡獨來獨往,整天悶悶不樂,心事重重。
由于長期與父母分離,留守兒童大多由爺爺奶奶或者是家里其他親戚照看,而爺爺奶奶或其他親戚在對孩子的物質滿足上相對于孩子自己的父母而言一般比較節儉,一些留守兒童在個人穿戴、零花錢、活動報名等物質滿足方面不如父母在身邊的孩子的充足,由于攀比心理的影響,留守兒童更容易產生自卑感。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和輔導,留守兒童的成績整體相對要差一些,也容易使孩子產生自卑心理。
由于父母不在身邊,留守兒童在學校和村里更容易受到身體上、語言上和心理上的“欺負”,而與爺爺奶奶或其他委托的監護人之間又由于代溝而很少交流,這種“被欺負”心理長期得不到合理引導和有效釋放,容易使孩子產生易怒和暴躁不安的情緒,他們只能通過打罵小動物、踐踏農作物甚至是欺壓其他比自己年齡小的低齡兒童來排泄自己的情緒。
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務工,很少有時間對留守兒童噓寒問暖,關心他們的學習生活。這讓很多留守孩子產生了“父母只知道掙錢,根本不關心我”“掙錢比我重要得多”的想法,進而產生逆反心理,如在學校喜歡和老師對著干,在家里不聽爺爺、奶奶和其他監護人的話,對同學和玩伴充滿警惕性和敵意等。
由于在現實生活中缺少父母的關愛和監督,為逃避現實生活的孤獨和無聊,一些留守兒童沉迷于網絡和各種電子游戲,想盡一切辦法自行購買智能手機,晚上在躲在被子里打游戲、上網絡聊天的事情時有發生,有的甚至已經達到了因此而逃課、輟學的程度。
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不僅影響到孩子自身的健康快樂成長,也對家庭和社會的和諧穩定產生重大影響,必須引起全社會的足夠從、重視和關注。
導致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的是多方面的,通過調研整理分析,其原因主要有
城鄉經濟發展不平衡、工農發展不平衡,農業生產比較效益相對低下,加之農村就業機會少,很多農民家庭的主要勞動力不得不選擇外出務工,從而導致了留守兒童的出現,進而產生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另一方面,由于城鄉教育資源分布不均,廣大農村缺乏優質的教育資源。相對于城市學校而言,鄉村學校大多存在條件簡陋、待遇差、教師工作負擔重等問題,從而導致鄉村教師難于對學生進行特別細致認真的教育,尤其是對學生心理上的關心關注就更加少之又少。農村學校教育質量不高,也是導致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產生的重要原因。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每個孩子健康快樂成長的重要基石,而父母是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主體。由于常年外出務工,父母很少有時間和精力對留守在家的孩子進行教育和監管,即使有些家長很重視、很關心孩子的教育,也往往因為時間和空間距離的影響而“鞭長莫及”。而作為監護人的爺爺、奶奶和其他親戚大多學歷很低,既無法對孩子的學業進行輔導監管,也不能及時發現和合理引導孩子在心理方面出現的問題,從而導致孩子心理問題越積越多,越積越深。
留守兒童年紀小,其成長成才很大程度上都是受社會、學校和家庭等外在因素的影響,其心理問題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這些外在因素的影響所造成的,但我們也不能忽視孩子自身因素的影響。一些農村留守兒童自身缺乏理想目標,對自己要求不高,凡是以自我為中心,缺乏自我約束力,心理承受能力差,不能及時自我排解不良情緒和化解心理矛盾,這也是導致自身心理問題出現的重要原因。
促進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發展事關國家的百年大計,同時也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凝聚政府、學校、家庭、社會的力量,久久為功。
減少留守兒童數量,解決留守兒童與其父母的分居狀態,是解決留守兒童心理問題,促進孩子心理健康發展的治本之策。父母離開孩子外出務工,大多都屬于生活所迫,無奈之舉。各級政府應該從兩個方面著力解決留守兒童與父母長期分居的狀態。對農民工流出地而言,地方政府應該大力優化營商環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發展本地工業和服務業,為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就業和創業創造良好條件。對農民工流入地而言,“對符合當地政府規定接收條件的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要按照相對就近入學的原則統籌安排在公辦學校就讀,免除學雜費,不收借讀費。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按照預算內生均公用經費標準和實際接收人數,對接收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的公辦學校足額撥付教育經費。”同時,各級政府要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力度,促進城鄉教育資源均等化,切實提高農村教育的質量,為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成長奠定更加扎實的基礎。
學校教育是促進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途徑。當前一些農村學校依然存在“重學習成績,輕心理健康”的問題,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發展沒有足夠的重視,鄉村教育對于心理知識的普及還停留在較低的程度。針對這種現狀,廣大鄉村學校應該切實加大對學生心理問題和心理教育的重視力度,大力實施心理教育進課堂活動。要充分發揮班主任的心理輔導作用,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設立心理輔導專職教師崗位和設立心理咨詢室,對有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及時的疏導和教育。也可以定期開展心理咨詢活動,邀請校外專業的心理咨詢老師,專門為有心理問題的學生答疑解惑,幫助他們克服心理障礙,解決心理問題。
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長的溫馨港灣,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有益補充。很多留守兒童的父母外出務工都是出于生活的無奈,工作繁忙、路途遙遠確實影響父母與子女之間溝通的障礙,但工作繁忙、路途遙遠并不能成為父母對留守兒童不聞不問,疏于管教的理由。父母即便不能在孩子身邊共同生活,也應該重視孩子的教育成長問題,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更應該高度重視和隨時關注。隨著信息化的發展,電話、微信、QQ 等現代通訊方式為加強外出務工父母與留守兒童之間的溝通交流提供了便捷途徑。在外父母可以利用業余時間,通過電話、微信視頻、QQ 等定期與孩子進行溝通,既要及時了解孩子在校的學習情況,又要了解孩子在家的生活情況;既要關注孩子的物質生活,又要關注孩子的精神生活和心理健康。除了與孩子溝通外,家長還要盡可能多的與孩子的監護人和老師進行溝通交流,以便隨時掌握孩子的思想動態和心理狀況,從而對孩子的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做到早發現、早介入、早解決。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留守兒童是社會的弱勢群體,由于心理上的障礙和問題,他們有時可能會做出一些過激的行為,由此產生一些不好的后果和影響。”對此,我們不應該戴著有色眼鏡來看待,甚至是歧視農村留守兒童,而是應該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幫助和引導他們克服心理上的障礙,讓他們盡快回歸正常的學習生活。要切實加大宣傳教育的力度,引導全社會更加關注、關心農村留守兒童,為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發展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