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盈
(浙江舟山群島新區旅游與健康職業學院,浙江 舟山 316100)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的相關數據顯示,截止至2020 年12月份,我國已有網民數量達到了9.89 億人,占全世界網民總數量的20%左右,互聯網普及率達到了70.4%。此外,我國手機網民總數量達到了9.86 億人,國民手機上網比例在高基數背景下進一步提升。從網民構成層面來分析,我國網民群體年齡主要集中在10 至40 歲人群,這其中占比最高的是20 至30 歲區間的人群,占據總人數的35.8%,此外在我國龐大網民群體中規模最大的是學生群體,占總人數的28%[1]。
現階段高校大學生更多的是“00”后群體,這部分大學生對手機有著嚴重的依賴性,普遍為“低頭族”,網絡特別是以手機為主導的新媒體逐步融入到了大學生的日常生活與學習中,對大學生的思想價值形成產生較大影響。伴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展,為大學生的學習以及生活提供了便捷的服務,學生可以通過各種手機APP軟件,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與效果,使得大學生度對手機的依賴性逐漸增高。另外,由新媒體產生的各種“快餐文化”也對大學生思想與習慣產生不良影響,讓大學生變得更加浮躁。針對當下新媒體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諸多問題,高校輔導員肩負著非常大的壓力和挑戰,如何在新媒體環境下有效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為了輔導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與創新的重點。
在以往高校開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輔導員是課程教學活動開展的規劃者與實施者,占據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開展的主導地位,學生只能夠被動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知識,整個學習過程顯得十分被動。隨著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得益于新媒體中信息傳輸的雙向性,擁有良好的交互性,逐步改變以往大學生被動學習的情況,可以依托于各種新媒體平臺自由、平等的闡述自身的觀點和思想,高校教育教學模式也從以往的“說教式”逐步轉變為“引導式”,從而使得大學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體性越來越高,能夠依托于新媒體自主開展各種思想政治知識的學習,充分調動大學生的主卦能動性,從而逐步改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問題[2]。
各個新媒體平臺中有非常豐富的互聯網資源,高校輔導員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不必再局限于傳統內容與素材,可以通過網絡獲取大量與思想政治教育相關的信息。此外,新媒體信息傳播是依托于網絡實現的,具有非常高的傳輸效率,信息的傳播與學習不再受到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有效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的靈活性。輔導員能夠利用新媒體第一時間精準發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的契合點,全面掌控每一位大學生的最新思想狀況,重視與每一位大學生的信息交流,更好的解到每一位大學生存在的思想問題,有目的性的實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此來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得以強化。
通常來說,高校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過程中,一般只能夠通過課堂講授、主題演講以及社團活動等方式實現,而這些方式都是對思想政治教育知識的強制灌輸,學生接受知識非常的被動。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慢慢轉變了這種單一、固定的工作方式。在新媒體環境下,高校輔導員可以通過微博、公眾號等方式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夠便捷且高效的發表各種個性化信息,提高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好地將思想政治教育精神傳達給學生,并使其內化成自身的思想,有效提高大學生的思想境界[3]。
由于新媒體平臺是向外開放的,信息傳播的要求非常低,我國合法公民都能夠在新媒體平臺上傳播信息,從而導致網絡中的許多信息質量較差,甚至存在一些虛假、暴力以及色情等不良信息。此外,在網絡中還有許多腐朽落后的、與人們主流價值觀嚴重不符的、充滿西方享樂主義思想的信息,而當今大學生還沒有經歷過社會的歷練,不具備良好的信息鑒別能力,一些思想不堅定的學生極易受到這些不良思想的鼓動,進而思想迷失,使得輔導員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面臨更大的難度[4]。
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輔導員比大學生擁有更加豐富的理論知識,能夠更好地管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內容與方式。然而在新媒體環境下,這樣的優勢將逐漸降低。大學生能夠依托于網絡平臺獲取自己需要的信息,而不再需要通過輔導員來實現知識的學習,還有一些大學生可能在輔導員還未接觸到時就已經掌握了該信息,長時間下去輔導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權威性逐漸變弱。輔導員與大學生之間的角色定位也發生了本質改變,在新媒體運用的影響下,慢慢轉變成為共同進步的平等關系。
要想有效強化新媒體環境下的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其核心在于加強對新媒體資源的充分使用[5]。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完全的拋棄傳統媒體資源,而是應當要對新媒體與傳統媒體資源的價值與實效性進行全面分析,充分發揮各自媒體平臺的優勢,更好地解決輔導員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各種問題。與此同時,在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改革與創新的過程中,也應當要改變以往不合理的工作方式與工作體系,在新媒體環境下,高校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也需要有充足的科學理念作支撐,努力探索新媒體與傳統媒體之間的優勢互補方法,從而進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具體來說,高校輔導員應當要特別重視對現階段主流媒體平臺的運用,同時基于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模式開展實踐教育活動,有效改善信息傳播速度,讓大學生可以自主的融入到實踐教育活動中,保證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質量獲得更好地發展。
隨著現代互聯網的全面普及,網絡與大學生的平時生活和學習產生了非常緊密的聯系,當網絡中出現社會熱點問題以及緊急事件時,在新媒體傳播的助推下,大學生極易受到網絡思想的干擾和煽動,從而出現網絡輿情。現代高校大學生主要以“00”后為主,有些同學是十分嚴重的“手機控”,手機成為了大學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大學生看來,網絡是他們融入社會生活最有效、最便捷的方式,通過朋友圈、微博等了解實時動態信息,并在網絡平臺上暢所欲言,發表自身的想法與言論,一些大學生可能會因為意見不合而發生網絡罵戰,出現網絡暴力行為,這些都會嚴重影響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6]。為此,輔導員必須要構建有效的網絡輿情引導體系,科學引導大學生的網絡言論。一方面,輔導員要能夠及時察覺重大網絡事件并做好預警工作。當網絡上出現熱門話題與事件之后,輔導員能夠在第一時間占據網絡優勢陣地,開展科學的、積極向上的報道,讓大學生能夠正確了解事件的本質,同時密切關注大學生的輿論發展趨勢。另一方面,輔導員要不斷提高大學生的網絡素養,幫助大學生建立正確的網絡公共安全意識,鼓勵實施網絡實名制,讓大學生在運用網絡過程中具備良好的責任與安全意識。
高校是為社會培養人才的關鍵性場所,所以努力創設校園新媒體十分重要,有助于促進校園文化創建與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高校輔導員要能夠全面意識到創設校園新媒體的重大意義,并在實際工作中充分運用校園新媒體優勢,不斷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質量。一方面,高校輔導員應當要正確認識到自身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作用,自覺規范自身言行,具備良好的工作素質和職業素養,這樣才能夠在新媒體平臺上與大學生開展有效的互動交流。另一方面,輔導員自身要擁有一定的政治敏感性,這樣才能夠及時、有效地對大學生思想進行引導,理清大學生和社會主流思想之間的聯系和問題,讓大學生能夠更好與社會主流思想開展交流活動[7]。此外,輔導員在實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過程中,還應當要特別重視大學生的心理、性格等特征,選取適宜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方式,加強與大學生學習、生活的聯系,在不知不覺中引導大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理念,提高在網絡思想教育工作開展中的主動權,改善高校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效果。
在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對的環境發生了重大改變,高校輔導員應當要充分意識到這些變化,充分發揮新媒體帶來的機遇,克服新媒體帶來的挑戰,創新與發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不斷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效果,引導大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