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欣捷
(四川輕化工大學美術學院,四川 自貢 643010)
當今油畫有著多種多樣的表現形式,給觀者呈現出各種各樣的視覺感受。但不管是運用哪一種表現形式,傳達出了哪一種視覺感受,點線面的運用都貫徹油畫作品的始終。筆者通過用平面構成中的點線面語言賞析油畫作品,深入了解點線面語言在歷史上的變化與發展。
點,是最小的視覺元素,也是油畫形態語言中最小和最基本的單位。在人們的視覺注意元素中,點可以被表現出來,同樣也可以被暗示。點元素可以用于畫面的中心或是強調之處。在欣賞者的視覺中,點的形態讓人們產生專注、聚集、沖擊的視覺感受。它既能保持單純感,又能夠引起觀者的注意。在畫家們的繪畫實踐中總結出了各種筆法:圓筆點、破筆點、醒目點、糊涂點……它們看似隨意,卻在畫面中起到了平衡作用。點的運用大致分為兩個方向,設計作品中存在有序的點,而繪畫作品中偏向于無序的點。以點為主的畫面看似豐富、活潑,但易花、亂。
在中國畫中,點的表現也是非常重要的。《千里江山圖》是由北宋的天才畫家王希孟所繪制,作品中描繪出了江河壯麗的美麗景色,《千里江山圖》長達十米,即使因年代久遠,部分顏色開始脫落,但也可以看出王希孟繪畫技法之高。后人評價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為“一點一畫均無敗筆,遠山近水,山村野市,漁艇客舟,橋梁水車,乃至飛鳥翔空,細若小點,無不出以精心,運以細毫。”《千里江山圖》在畫面取景中采取了散點透視,反觀西方繪畫中多以焦點透視為主。人們平常的視線范圍被散點透視所突破,在選景中通過取舍,從而把美景匯聚到一卷上。
線,是視覺上相對細而長的形態,是對客觀物體的抽象概括。線具有方向性、運動感。在畫面上,線不僅能表現各種形狀,還能表現出物體的質感與量感。不同的視覺效果對線的緩急、粗細要求也不同。鋒利的線通過急轉來表達,悠揚的線則通過緩轉來表現。二者間所流露出的作者情感也大不一樣,前者銳利、冰冷,后者歡快、松動。線在繪畫藝術中,可以分為具象輪廓與抽象表現兩種線條。具象的輪廓線條是指將對象簡單概括后,對其進行造型性的描繪。離開事物對象而獨立存在的則是抽象表現線條,其中更多注入了作者的主觀表現情感、創新觀點及自身的繪畫基礎。因此,抽象線條更能直接地表達創作者的主觀情感。以線為主的畫面優美、靚麗,但不夠厚重。
線條的運用充滿了活力,最早關于線的理論分析可以追溯到東晉時期謝赫的《六法論》中。《六法論》中的“骨法用筆”體現出線的重要性,他還提出在勾線之前需要“意存筆先,畫盡意在”。而在畫史中,最早提出關于“骨法”觀念的是東晉時期的顧愷之。線條更像從藝術家內心世界流露出的聲音,是與藝術家息息相關的。
面,是相對于點、線的平面形象。面是線運動的軌跡,表現處理面的形狀,在視覺上有歡快簡潔的視覺體驗。面是二度空間的形式存在,在畫面中不可忽略的是面的形狀及大小。面的形態大概可以分為兩種:規則形和不規則形。規則形的面表現的是個性、簡潔的元素體現,不規則的面能更強烈地傳達出新奇、變化的視覺感受。在構圖中,面所占的大小、位置與空間,以及面與面之間的關系等等,這些要素有機組合構成“體”,在視覺中形成了深度的空間感。所以,這也要求我們在油畫創作中,要精心設計并重新組合面與面之間的關系。以面為主的畫面,比較顯眼、強烈,但缺少細節,顯得空洞。
在中國畫的理論體系中,北宋的郭熙提出了重要的“三遠法”,注重分別從高、深、遠三個方面來表現空間感。同時也從不同的視覺角度來觀察客觀對象,再通過視覺上的感官去判斷其顏色的變化。除了“三遠法”外,在山水畫的繪畫要求中更注重事物質感的表現,在表現自然外形的同時,更注重客觀事物內在精神的表現。
在油畫創作中,我們不應只將目光放在西畫之中,也可以參考借鑒其他的繪畫形式,從而得到自身的突破。點、線、面的語言往往是綜合、相互配合的。通過點與線、線與面的相互聯系和呼應等各種方式,構成變幻的畫面。只有我們細心的安排點、線、面的組合,就可以創作出優秀的作品。
宗教題材的運用多出現于油畫的發展初期。早期的寫實風格也要求作者客觀的在畫面中真實地表現出物體的自然形態,注重就畫面中黑白灰的明暗關系的基礎上,用平滑、簡練的筆觸與色彩進行一遍遍的覆蓋與疊加。在這樣的歷史條件影響下,表現形式中的點、線、面就顯得單調、普通。在達芬奇的《蒙娜麗莎》中,我們很難發現筆觸的存在,作者更注重了畫面的明暗關系,及對事物的真實描繪。在背景的處理上,運用暈染的手法表現出煙霧朦朧的感覺,畫面和諧而略顯沉重。
在文藝復興三杰中,達芬奇的繪畫多以精妙含蓄表現,而拉斐爾則是秀美典雅。在拉斐爾的繪畫中,多以柔美溫和的圣母、圣嬰形象為主。在展現圣母形象的同時,也揉合了意大利普通女性的形象,使每個人都能感同身受其散發出來的濃濃母愛。拉斐爾的代表作品《西斯廷圣母》,運用了將畫面人物與真實人物等比放大的手法,構圖上由圣母、圣徒所展現的三角形構圖,端莊均衡,向觀者表現出了母愛的偉大。形神兼備的同時,更表現出人物的神態及親切感。
藝術自由在19 世紀改革后得到了實現,開放、自由的社會環境提供給了畫家廣闊的創作舞臺。單純寫實的肖像繪畫被照相機所替代,畫家們開始追求自身情感的表達、審美的表現等等。評判藝術好壞的觀點發生了變化,不同流派的畫家開始表現與眾不同的個人風格。畫面中點、線、面的處理開始被夸張、放大。畫面對于觀者的視覺沖擊力、趣味性開始顯露出來。例如喬治·修拉的《大碗島上的星期天下午》,這是一幅點彩作品,畫面上描繪了盛夏烈日下四十個人在大碗島游玩的情景,陽光下的河濱樹林中,人們休息、散步、垂釣,河面上隱約有人在劃船,畫面寧靜而和諧。畫面中的點是用不加調和的暖、冷色以及相近色、互補色等堆積而成的,形成了鮮艷、飽和的色彩效果。給觀者一種烈日下睜不開眼的感覺,使人感到興奮。
西涅克在早期繪畫中多以描繪航海風景為主,到后期受日本浮世繪的影響,更注重畫面色彩中的表現性及裝飾性。西涅克代表作有《圣特羅佩港的出航》、《馬塞港的入口》等等。在《圣特羅佩港的出航》中,畫面整體以紅色調為基礎,即使在細節上沒有講究補色關系,但整體上畫面是和諧統一的。將低明度的冷色安排在港口近處,在中間采用暖色,天空則用高明度色彩,統一且具有秩序。
藝術家開始注重將幾何關系及硬邊結構運用于藝術創作之中,例如埃菲爾鐵塔,通過簡單的直線、弧線和幾何形組合。與此同時,20 世紀時代的動蕩不安、計算機的普及給藝術家們的思想帶來了強烈的影響,同時藝術也發生了變化。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到結束,藝術世界的中心從巴黎轉移到紐約,戰后的第一個重要風格是抽象表現主義。阿希爾·戈爾基的超現實主義作品則是通向抽象表現主義的俏麗,這種風格有發展為杰克遜·波洛克的動作繪畫。波洛克喜歡將顏料用力潑濺在畫布上,以此令身體行動成為了繪畫的中心,也成為對于人類境遇的隱喻。
《格爾尼卡》是畢加索所創作的油畫,同時它也是立體派的代表,立體派主張將客觀事物分割成許多個不同的幾何形體,再通過平面的方式表現出來,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客觀描繪。在塞尚推崇結構美的基礎上,將觀念推向極致。畢加索通過創作《格爾尼卡》這幅壁畫,傳達出了自身對法西斯的反抗。在畫面中表現出戰爭帶來的苦難、災禍及法西斯的獸性。整個畫面只用了黑、白、灰三個顏色,描繪了德軍飛機轟炸西班牙格爾尼卡小鎮后的現狀。畫面的左邊分別是母親、死去的孩子及戰士尸體,戰士手握一把劍,劍旁是一朵盛開的鮮花。通過新鮮的生命與逝去的人產生對比,更加揭露了戰爭的殘暴及給人們帶來的傷害。
油畫作為一門繪畫的藝術,注入了藝術家自身的觀念、意識、審美以及對美的感知力。因此,油畫作品中承載了藝術家的個人情感。情感作為創作的靈魂始終貫穿于整個畫面,每一件藝術創作都有自身的情感表達,情感是油畫作品中一個重要的因素。這種情感通過構圖,色彩,筆法來表現。這些情感中有些歡快,有些激昂,有些沉著,有些熱血。點線面的表達和使用為畫面中情感的表達服務,不同畫面語言的區別在于點線面之間的構圖差異。
吳冠中一生致力于油畫風景的創作,同時也在積極探索油畫民族化,主張將西方客觀描繪自然的生動性與中國傳統精神相融匯。在他的作品《墻上秋色》中,首先吸引觀者的是一面雪白的墻壁,墻上布滿了藤蔓,藤蔓相互交錯、互相交叉布滿了整個墻面。正是秋天,楓葉落在畫面周圍相互點綴,像一個個跌宕起伏的音符。滿面的藤蔓也象征著藝術家自身飽滿的創作欲望,藤蔓由新老組成,在墻壁上延伸、飛揚......就像人生中的坎坷,但仍需堅定走下去。在作品《芳鄰》中,通過描繪垂柳、蘆葦,來寓意象征君子之交淡如水的生活態度。垂柳與蘆葦相互陪伴,是最好的芳鄰。作品《紫藤》中通過運用線構造層次,受到蘇州文征明手植紫藤的影響,故自題:“偷來名園紫藤,移植自家庭院,手忙腳亂恐難成活”。名園者,亦影射紫藤之傳統表現規范也。
梵高曾多次描繪以向日葵為主題的靜物,他的作品《向日葵》十分令人注目。細碎的花瓣與葵葉像火苗,每朵花就像一團火。梵高有著火一樣炙熱的情感與強烈的藝術氣質,喜歡明亮的顏色。在這張作品中一共有十五朵向日葵,梵高用厚重的筆觸、黃色與棕色的色彩及技法表現出了充滿希望與美麗的世界。同時也表現出藝術家自身拼命想抓住世界,卻毫無辦法的無奈。雖然向日葵開放的很旺盛,但有的垂下了頭,表現出在強烈色彩對比下的矛盾及無奈。
表現主義藝術家克里姆特的作品《吻》,描繪被金色光芒纏繞,跪在花園中強烈擁吻的男女,女子沉醉且流露出害羞、被動的神態,充滿了矛盾和奇幻的壓迫感。性的愉悅與相鄰的死亡陰影在金箔與華麗的裝飾下,匯聚成了絕望邊緣頹廢而唯美的愛欲,成為了裝飾性的愛情隱喻。畫面中點線面的運用為觀賞者傳達出的是愛情中熱烈,浪漫的畫面語言。
生活中處處存在情感,創作者在對生活的感悟更加重要。在創作中,我們要注重點線面語言的運用與情感相結合,在以后的油畫學習和創作的過程中才能更進一步。
總而言之,一切形狀的起點是“點”,點的精神總是離不開“點石成金”“星星點點”。點雖然看起來渺小,但是如何讓對點進行重組、安排是非常考究的。而線是又點的延長,線具貫穿整個畫面的表現力,以及表示畫面的生命力。線的運動軌跡形成了面,面在擁有面積的基礎上,也具有一定的空間感,不同形狀的面相互組合,可以營造出不同的畫面氛圍。點、線、面有利于藝術形象的塑造,傳遞出藝術情感,構成整個畫面。只有將點、線、面合理的布置與安排,才能利于油畫作品的創作,才能更助于藝術家情感的融匯與抒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