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萬偉 魏家琴
(六盤水師范學院,貴州 六盤水 553004)
法治以法制為基礎和前提。如今,我國已建立起較為完備的法律體系,完全具備進行全面法治建設的堅實基礎。高校是青年大學生聚集的場所,當然也就應當責無旁貸地承擔起法治教育的重任。但如何對大學生進行有效的法治教育,必然成為高校面臨的且必須解決的一個艱巨的問題。筆者認為,高效的法治教育必須依據法律體系建立起法治教育體系。
高校的法治教育除了需要國家重視外,還需要學校高度重視和落實。大學時期是大學生學習、成長和成才的關鍵期和黃金期,良好的法治教育能讓大學生形成良好的法治觀,更好地去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法治這一核心觀。這是國家的要求、社會的需要和人民的期盼,更是符合新時代的要求和國家及社會未來的發展。高校重視法治教育,是落實全面依法治國的體現,也是為全面依法治國奠定堅實的基礎和鋪平道路。但法治教育除了國家從共性方面整體設計,還需要各高校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從個性方面局部體系性的設計。這是因為凌亂、零星、不成系統的法治教育是難以達到全面依法治國所需的法治教育目的和取得良好效果的。
法治教育要達到目的,取得效果,單靠法治教育的教師是做不到的。因為,法治教育課程開不開設、如何開設,法治教育課程的設計等都需要學校決定。基于此,整個學校的法治教育必須要學校做好頂層設計,并調動學校相關人員和要素配合,從整體上設計科學、合理和可行的法治教育體系。這種法治教育體系既要符合共性的國家整體的法治教育要求外,還要符合本校實情,符合各個專業學生的需要。
設計法治教育體系時,學校要先找出國家要求全國高校開設的法治教育內容,并將這部分內容充實和加強。在這些共性的內容確定后,其他的法治教育內容就是要針對不同專業挑選和設計的個性的法治教育內容。例如針對化學專業的學生,就要挑選出環境保護、化學危險品等方面的法治教育內容進行法治教育。這些個性化內容確定后,將這些個性的法治教育內容與國家統一要求的法治教育內容進行有機整合后讓其成為一個完整、科學、合理和可行的法治教育體系。這樣,高校的全面法治教育才能有所依托,才能全面展開。
法治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之一,搞好法治教育就是在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因此,2014 年10 月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專門首次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這在我國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這說明全面依法治國的條件已經成熟。
大學生從小學到大學都會接觸到一些法治教育。不過這種法治教育都是零星的,不系統的。由于大學生知識的增長和領悟能力及理解能力的增強,大學期間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法治教育不但是關鍵期,更是黃金期。不過從全國高校開設課程的情況來看,除了法律專業開設比較系統的法律課程,該專業的大學生受到比較全面的法治教育外,其他專業只開設了極少的法律課程,有的甚至只在《思想道德與法治》課中涉及到非常少的法律知識,當然有的高校也對非法律專業的學生舉辦了零星的法治講座和進行了一些宣傳,既是這樣,非法律專業的大學生受到的法治教育也是極少的。這必然要求高校對法治教育進行大膽的改革。這種改革首先應從法治課程改革入手。法治課程是法治教育的主線。只有構建起法治課程體系,法治教育才能有章可循。
構建法治課程體系,首先必須要清楚,法治教育不等于法制教育,二者是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不能混淆,更不能等同。法制是法治的依據,法治是法制的實現。因此,在梳理法治教育課程時,必須明白法治是一個從立法、執法、司法和守法應該動態過程。它是法律運行的一種方式、狀態、程序和過程,并且能體現出法律的至上權威性、公正性、普遍性、公開性等基本要求。按照這些要求梳理法治教育課程,是完善法治課程體系的前提。當然,梳理法治教育課程的起點在哪里,這也是一個關鍵點。不過,既然法制是法治的依據,而法制又是以憲法為基礎,那么梳理法治教育課程就應該從憲法的制定開始梳理,然后再到其他法律法規的梳理。這才能做到有依有據,有始有終。用這樣構建起來的法治課程體系對學生進行法治教育,才能讓學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從而才能讓學生信服。
法治是一個動態過程。法治教育除了要進行法律教育之外,還必須要由法治理念教育,更需要法治實踐教育。現有的單獨的法制教育已不能滿足全面依法治國的需要,當然現有的法制課程教師也已經不能完全滿足法治教育的需要。因此,為了滿足法治教育的需要,高校必須重構法治教育教師隊伍。重構法治教育教師隊伍應當滿足以下條件:
(一)法治教育的教師必須法律專業畢業,具有深厚的法律功底
法制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礎,沒有法制,法治也就無從談起。沒有法制教育也就沒有法治教育,因此法治教育當然離不開法制教育。良好的法治教育,基礎在良好的法制教育。良好的法治教育必須要有一大批具有深厚的法律功底教師。只有具有深厚的法律功底教師才能把法律產生的前因后果講好,進而才能把法制教育搞好。
(二)法治教育的教師必須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
法治以法制為前提和基礎,以法治理念為引領去實現法制。現實中的冤假錯案告訴我們,單獨的法制教育是難以讓法制彰顯正義和實現其權威性及至上性的。但現有的大部分教師長期以來一直重靜態的法制教育,而輕動態的法治教育,大部分時間花在搞法制教育上。因此,在全面依法治國的今天,法治教育顯得尤其重要。這對教師的要求更高,要求法制教育教師的身份要轉變成綜合能力更強的法治教育教師。法治教育教師除了要有深厚的法律功底外,還必須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
因此,高校里的法制教育教師必須在校外從事法律法規允許的法律兼職工作,并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帶起學生參與自己的法律兼職工作。只有自己親身經歷了法律實踐,對法治才會有更深切的體會。這樣進行法治教育才不會從理論到理論,才不會專門講別人的法治經驗。講別人的法治經驗是難以講深講透的。只有講自己法治經驗,才能做到真正的理論聯系實際,從而才能把法治教育工作做深做透。
(三)高校還應通過篩選,聘請一定數量的校外法律功底深厚和實踐經驗豐富的資深法官、檢察官、公證員、人民調解員等到高校兼任法治教育教師。這些人加入到法治教育教師隊伍后,他們有更多的機會讓學生加入到法治實踐活動中去,能讓學生了解到更多的法治世界和法治知識。這樣才能讓高校的法治教育取得更好的相關,真正達到法治教育的目的。
將上述法治教育專任教師和法治教育兼職教師結合起來,才能構建起完整的能將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講授的法治教育教師隊伍。這樣的教師隊伍才不至于將法治課上成法制課,才能將靜態法的制教育和動態的法治教育有機融合起來,做到真實有效的法治教育。
全面依法治國提出之前,高校進行的是法制教育。無論什么專業,只要涉及到法律法規方面的課程,內容都是法制,而不是法治,也就說幾乎沒有涉及到法治理念、法治思維、法治實操等內容。有的高校做到了因材施教,但沒有做到因生施教。這只是加強了靜態方面的法制教育,動態的法治教育提及甚少或幾乎沒有提及。在2014 年10 月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專門首次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全面依法治國后,高校才開始重視對學生的法治教育。但高校進行的法治教育都很少做到因生施教,結合專業推行法治教育的。
每一所高校都有很多不同的專業。針對不同專業的大學生,除了共性的法治教育外,還要注重個性的法治教育。因此,高校法治教育不能千篇一律,要共性和個性結合,滿足學生法治學習的需要。法治教育要求學校教給大學生的不是法制,而是法治。這必然要求學校和法治教育的教師應該根據不同專業的學生重構與專業相切合的法治教育內容,引起學生的法治興趣。這樣,既符合專業需要,又符合法治需要,能夠很好達到法治教育目標、提高法治教育效果,不至于再走法制教育的老路,最終讓學校、學生和國家在法治方面三贏。
大多數大學生選擇的專業都是自己喜好的專業。但無論什么專業,總有與之相應的法律法規。學校和法治教育教師將與不同專業相應的法律法規從指導思想、立法理論、制定過程和司法實操等方面重構課程體系來開展法治教育,這樣對不同專業的學生進行與其專業相應的法治教育,學生也應該是樂意接受的。這其實就是對癥下藥,因生施教。例如針對城市管理專業的學生,就要將與城市管理相關的法律法規從理論到實操的整個過程進行重構整合起來后教給學生如何用法治理念、手段、法治方法來治理和管理城市,達到法治教育目的。
法治教育應該在大學校園內全域進行,除了課堂內的法治教育,還應重視課堂外的法治教育。課堂外的法治教育能夠對課堂內的法治教育起到很好的補充作用。因此,高校決不能忽視課堂外的法治教育。當然,課堂外的法治教育也應該成為法治教育體系的一個重要而有機的組成部分,與課堂內的法治教育一起構成一個完整的法治教育體系。課堂外的法治教育應該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一)組建專門法治教育宣傳隊伍,宣傳法治思想和法治內容
高校在落實全面依法治國時,工作重在法治教育。這種法治教育應該是全員和全域覆蓋,課堂內和課堂外相結合。課堂外的法治教育少不了宣傳。要搞好法治教育宣傳,就需要組建專門的法治教育宣傳隊伍。這個隊伍可以采取演講、辯論、戲曲、話劇廣播等等多種方式宣傳法治。其宣傳的法治內容要符合時代要求,貼近大學生生活,并且要不斷地更新法治內容。
(二)與司法機關合作,長期在學校進行案件審判
現實中不同案件的審判,是最鮮活的法治教育。經常讓大學生旁聽司法機關在校園內進行的庭審,用現場審判的案件說“法”,能給他們以深刻的啟示或教訓,最容易觸碰到他們的靈魂深處,最容易讓他們體會到什么是真正的法治,什么樣的法治才能體現出法制的至上性和權威性。這種法治教育的開展,既可以對大學生教育起到良好的效果,又可以激起他們的法治興趣,為課堂內的法治教育激發出內需的驅動性,從而使課堂內的法治教育和課堂外的法治教育良性互動,相互促進。
以上五個方面,是構建高校法治教育體系必備要素。只有具備這些要素,高校的法治教育體系才能形成一個完整的閉環。這個體系內的各個部分相互銜接,良性互動,高校的整個法治教育體系才會很好的動起來,從而才能讓高校的法治教育取得更佳效果,達到法治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