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云 吳風琴
(泉州工藝美術職業學院,福建 泉州 362500)
習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業的重要課程之一,課程思政必須落腳到具體的課程研究中,才能實現以點到面的貫徹落實。
一直以來,高校的德育工作主要是放在思想政治的課堂,一般提到大學生的思政教育,想到的都是高校的思想政治課堂,人們的潛意識里始終弱化了思政與專業課程的關系,而且在實際的課程教學中,由于課程自身的特點以及傳統的教學理念影響,專業教師在教學中并沒有重視思政教育的滲透,因此,他們對于課程思政的認識和理解是不夠的,缺乏系統的理論學習和指導,在教學過程當中,即便他有意識地加入某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那么往往也只是蜻蜓點水、點到為止,沒辦法由淺入深地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跟專業教育的有機統一。
一方面,思想政治課是學生從小學到大學都要學習的一門學科,無論學校或老師多么重視,很多的學生認為專業課才是重點要學習的內容,而思政課猶如專業課的“調味劑”一樣,沒能引起他們的重視,加上目前很多高校思想政治課基本采取的是大班授課的形式,這樣既會增加教師課程管理的難度,同時也降低了課堂教學的質量,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的因素可能導致高校的思政課不太受學生歡迎。
在教學評價環節,目前仍是按照傳統的方式來計算學生的最終成績,以我院《管理基礎》為例,其中過程性評價占40%,終結性評價占60%。那么,過程性評價一般包括出勤、作業、筆記、還有平時測試,終結性評價即期末考試,試卷的內容主要包括選擇題、簡答題,案例分析題,沒有體現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內容,僅僅是考核的是學生的專業能力水平。
表現其一:我院《管理基礎》作為經管類的融通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管理素養,豐富學生的管理經驗,其占據的課時、學分都比較高。在教學時間的安排上,多年來均開設在大一的上學期,它有助于引導大一新生更好地做好時間管理、明確目標等。其二:該課程歷經多年歷程逐步發展完善,更適宜融合思政。在教學內容上,該課程能夠適應提升教學層次的要求,在理論內容上更能融合思政教育的內涵。在管理基礎理論及方法、管理學系統思想及原理方面,更適合用思政的資源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在管理職能的課程中,更適合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提升學生的責任意識。在實踐方面,《管理基礎》課程能緊密聯系企業、社會,培養學生管理的市場化思維。
該課程具有很強的基礎性、實用性,是很多專業學習的基礎,學好本門課程,對學生今后的發展有深遠和持久的意義。該課程的教學內容包括計劃、組織、領導、控制以及創新職能等,其內容跟學生的學習、生活方方面面都密切相關,同時也涉及各行各業,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在該課程落實“課程育人”方面有特別的功效。
在《管理基礎》的課程教學中,教師注重踐行文化自信,加強學生平時的自我管理,通過管理職能的講授與課程思政的有機融合,主動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管理學課程教學中。同時,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滲透我國的傳統優秀文化,以培養學生的管理意識和創新創業意識,全面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進而提升學生的思政水平和綜合素養水平。
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以及課程體系建設中,為了實現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目標,所有專業的課程也需要融入思政的理念。因此,通過率先在職業基礎課程中探索融合思政并進行教學改革,力求為后續的職業核心課程和職業延展課程提供借鑒。
思政課程不僅僅是高校思政教師的任務,專業課、基礎課等同樣也具有育人的功能,因此,專業教師的課程思政能力對于推進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具有重要的影響,他們的育人意識和育人水平直接影響課程思政的效果。因此,必須強化專業教師的育人意識,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文化素養,努力構建全方位、多層次教師培訓與發展體系,確實通過多種渠道提升專業課教師的政治理論水平和人文素養,使他們不僅成為專業知識的解疑答惑者,更是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品格和品行的領航人,讓專業知識和價值引領共同攜手學生的成長成才。
《管理基礎》以計劃、組織、領導、控制和創新等職能為主線,通過在課程中引入相關的思政元素,不僅讓學生掌握管理基礎的基本理論,解決和分析在實踐中存在的問題,而且通過相關思政元素的引入,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在教學中,主要融入以下幾點內容:一是可以通過古代浩如煙海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實踐提煉思政元素,如老子在《道德經》是提到:“域內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可見,他十分重視人的因素;還有諸如《孫子兵法》《倫語》《周易》等,相關思想的引入活躍了枯燥的課堂,同時讓學生們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可以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二是通過學生耳熟能詳的案例、時政熱點來結合,比如在介紹企業文化時,引入海爾的砸冰箱事件,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敬業精神和誠信精神,又如2020 年的新冠疫情,在講授管理者這一知識點時,緊密結合本課程的特點,及時地將戰疫一線涌現的先進人物、典型事跡融入教學之中,充分發掘愛國主義、創新精神、感恩教育等思政素材,引導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三是十九大精神,在講授相關管理職能時,時不時融入十九大精神及相關新聞,以動漫視頻、漫畫等形式講解社會公德、家庭美德、職業道德。四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如愛國,愛國在成為企業發展一種引領的同時,更會凝聚起推動企業良好健康發展的內生動力,促使其蓬勃成長,切實發揮市場主體的關鍵作用,增強愛國情懷,是企業發展與民族興盛互為支撐的堅實力量,同時可列舉或古或今涌現出的一大批愛國企業家,正是因為他們的無私奉獻才使得我國的發展變得越來越好。當然,在課堂思政的過程中,不應該像填鴨式地硬性灌輸,而應由近及遠、由表及里、引人入勝地引導學生在理解相關的專業知識點時,而把國家取得的成就,把家國情懷自然滲入課程方方面面,實現潤物無聲的效果。
“課程思政”是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基礎性和全面性工作,我們應該結合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將“課程思政”理念充分融入到學校人才培養方案修訂中,建立“課程思政”教學效果評價體系。專業課程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開展課程思政,但現有考核方式和育人教學效果評價體系很難反映專業課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為此,應采用過程性考核與終結性考核相結合的課程思政考核方式,過程性考核關注學生人格品質、團隊合作精神、集體觀念、時間觀念、職業觀、人生觀等價值取向等方面進行評價,可由學生自評,生生互評和教師評價來完成,在終結評價過程中,將由企業的相關指導老師、管理人員或行家能手針對課堂的育人成效進行綜合評價,以科學評價提升教學效果。
大多數的學生是00 后,他們是在互聯網上成長起來的一代,面對傳統課程,學生只是被動的參與,為了增加課堂教學效果,在教學方式上,將線上與線下、個人與小組之間、課堂內外與課程思政的結合,比如講授領導的權利構成這個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利用線上的形式讓學生圍繞領導者的個人魅力來源于哪里開展話題討論,在課堂中,為了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事先布置學生通過網絡的渠道讓學生收集有關領導者的感召權的案例,領導者杰出的特質主要表現在遠大的抱負、科學的遠見、高尚的品質、創新的激情、果敢的自信,這些因素構成的人格魅力,會使領導者成為被領導者愿意效仿的楷模。在課堂中,可以利用“對分課堂”的這個新穎的形式展開這一知識點的講解,一半時間給學生代表匯報成果,一半時間留給老師講授內容。如此一來,學生對于領導權力的內容有了更深入地理解,同時領導者高尚的品質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學生。
深化產教融合,強化校企合作是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一個舉措,同時產教融合為《管理基礎》課堂思政也提供了一個新的平臺。課堂思政不僅在課堂教學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同時,通過進一步的校企合作,企業的指導老師、企業的管理人員以及當地的知名企業家都會在校企合作過程中起到積極、正面的影響,為學生能形成較好的職業素養和責任意識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
立德樹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既是我們的出發點,也是我們的目標。為了更好地達到這個目標,我們要把“課程思政”的方法、途徑、載體應用好。在新時代發展的過程中,新形勢下的課程思政教學發展模式和方法仍需要進行不斷的探索與改進,教師要樹立積極的教育教學理念,為國家培養出更多的管理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