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紅艷
(巫山縣師范附屬小學,重慶 404700)
教師在小學階段語文古詩教學中滲透美育,要注重掌握美育基本內涵,突出語言美、意境美、聲律美等,判定小學古詩詞教學中不同學段美育發展要求,同時在小學古詩詞教學中要注重制定多樣化教學措施激發學生古詩誦讀興趣,提高學生古詩學習體驗感。在古詩詞教學中讓學生對語言文字美感進行品讀,感受意境美、情感表達路徑,以此來提升美育滲透成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在小學語文古詩學習中,受到較多因素影響導致部分學生對古詩詞學習沒有較高的興趣,難以高效率掌握多項知識。當前相關教育部門提高了對小學階段教學活動的關注度,教學工作人員要注重制定多項措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選取針對性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注重做好美育滲透,對強化工作效率至關重要。在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美育滲透在培育學生感性思維方面具有重要促進作用,主要表現特征為趣味性、全面性和過程性。其中全面性是由于美育缺乏具體范圍,包含較多內容,能在學生群體中全面覆蓋;過程性特征就是美育主要是對個人審美以及情感認知能力進行培育,學生在后續學習中通過自身想象以及真實感受進行學習;趣味性特征主要是由于美育并非是單個學科,其屬于藝術學科,能在古詩意境塑造中促使學生學習積極性全面提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美育教學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參與度與學習積極性,實現教學效率全面提升。
在小學語文教學階段,由于學生年齡相對較小,活潑好動且沒有學習自律性,在學習中缺乏良好的自主學習能力,所以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重點做好教學引導,以此來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小學階段語文教學中,古詩詞屬于相對重要的教學內容,受到教師群體高度關注。通過古詩教學有助于強化學生的審美能力,讓學生在學習參與中感受到古詩的美感。近年來隨著古詩詞的重要性日益顯現,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做好美育滲透受到社會多領域的高度關注。在美育教學中主要是與古詩教學有效結合,對學生展開高效化的情感教育,從而突出古詩美感,讓學生加深對古詩詞內容的深刻理解,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綜合審美能力,實現學生綜合發展。在古詩教學中美育功能體現主要是從學生個人以及社會層面進行判定,美育功能具備多樣化特征。在社會功能層面上,學生在古詩學習中能深入理解美的含義,加上不同個體之間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在后續美育中可以對美實施有效創造。在全面強化學生個人情感基礎上,還能實現美感傳遞,推動社會穩定發展。在學生個人發展層面上,美育教育便于學生強化古詩詞內容理解,在感性體驗基礎上強化學習興趣。這樣能實現學生自我成長發展,為今后全面發展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小學語文教學是教學初始階段,在教學階段要注重規范化融入古詩詞教學內容,有助于強化學生的語文學習基礎,還能提升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興趣。在小學語文教學階段,古詩詞教學是重要組成部分,小學語文教師要注重合理判定現階段的教學發展趨勢,對古詩詞內容深入剖析,全面提升學生綜合審美能力。在小學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重點引導學生感受到古詩詞意境美。我國古詩中蘊含著諸多美育教學素材,教師要注重對各類素材集中整合強化美育教學成效,在古詩學習中重點突出古詩意境美,古詩是古代詩人將情與景有效交融之后的產物。教材中部分詩詞作者會將實際描繪的景物擬人化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科學想象、綜合聯想,這樣才能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為了能進一步強化學生的學習理解能力,教師要結合現有的教學條件展開教學。比如在《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一詩中,詩句中的“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此句意境美突出,為了加強學生對實物的理解,可以組織學生進入真實的自然環境中,感受細雨霏霏、楊柳飄飄,剛剛冒出芽兒的綠草被雨水沾濕,整體環境氛圍朦朦朧朧,讓學生在吟詩中結合真實情景,這樣仿佛與詩人所處的時空環境重合,不僅能夠強化學生對古詩的理解,還能獲取心理層面上的洗禮。
小學階段中很多古詩均包含了古人的情感,多樣化的情感能有效提升古詩整體內涵,還能提升古詩欣賞價值。古詩距離現今社會時間久遠,加上部分小學生受到自身理解能力與認知能力限制,在學習過程中難以深入理解。為了在古詩教學中讓學生感受、體驗到更多情感美,教師要注重加強學生對古詩內容進行重復誦讀,在充分熟讀的基礎上,對詩文中的情感進行剖析;在充分熟讀古詩的基礎上,學生對詩文情感基調有了基礎的了解,這樣能對學生起到良好的感染作用,是強化小學語文古詩教學美育教育成效的重要路徑。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杜甫的《絕句》教學中,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先為學生概述作者生活的時代,簡單介紹古詩創作背景,為學生學習理解奠定良好基礎。教師在背景介紹中要注重向學生表達作者自身的崇高理想以及報國無門的焦慮之情,當安史之亂平定,戰爭進入消弭,作者在成都草堂寫下此詩句,一句一景,生動靈活,情感表達輕快明亮,突出作者在戰爭結束之后由心而生的喜悅之感。但是,隨著作者創作視線的轉移,不同景物之間的轉換,讓作者又被鄉情所觸動。在古詩表層是描寫生活景象,更多的是寄托時光流逝、仕途受阻的失落之情,在面對希望的基礎上摻雜著諸多復雜情緒。全詩言景,但是卻將作者憂國憂民的形象有效刻畫。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重點剖析古詩的情感,讓學生感受到作者的內心世界,自身也能建立偉大抱負。再引導學生向作者學習,心系天下百姓,熱愛自己的國家,有助于學生在素質教育階段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豐富古詩美育成效。
感受美屬于重要的審美能力,在小學階段培育學生感受美的能力至關重要,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觀察來感受美。在古詩教學中,指導學生對文中插圖內容進行觀察,之后進行規范化想象,便于讓學生感受到圖畫美感。在教學古詩《小池》中,先讓學生看圖,然后聯想圖上都畫了哪些景物。學生能很快看出圖上有泉眼、泉水、小荷、蜻蜓等。之后再引導學生展開進一步地觀察,讓學生表達哪一種景物最美,什么原因?此時多數學生情緒較高昂,均能主動舉手發言。有的學生表達蜻蜓最美,因為蜻蜓會飛,其飛翔的動作很美。也有學生表達小荷最美,因為其能傳遞出夏天小池塘的靈魂……這樣學生在腦海當中便能建立夏天季節小荷花池的對應美景。學生在此類真實美妙的情景中學習古詩詞會更為輕松,也能強化學習成效。
古詩語言文字表達精煉,構思巧妙,單方面從字面理解難以感受到古詩的美,所以當前要注重借助想象,將想象的內容有效融入作者描繪的境界中。比如古詩《舟夜書所見》中,作者在短短的20 個字中融入了萬籟俱寂的畫面、孤獨的漁船等景象。由于部分學生自身閱歷受限,加上理解能力不足,要想全面感受到靜態、動態美感相對困難。所以要讓學生展開全面想象,在腦海中能建立相應的畫面,在漆黑的夜里,微微閃光的燈光如同螢火蟲的光亮;微風徐來,河面上微微泛起波浪,將倒映在河面上的燈光蕩漾開,點點星光撒滿河面。學生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良好的想象力便于學生能充分感知到作品中傳遞的動靜美感。
再比如在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此詩主要是表達了異鄉游子每逢佳節對故鄉親人的思念。當學生能認識到作者思念家鄉親人的情感以后,學生再進行充分想象。在這樣的節日里,作者除了登高,如果在家中還會與家人們一起做些什么呢?這樣更能將學生帶入到詩文情感中,讓學生在想象中感受到作者的思鄉情感。比如在王維《山居秋暝》中,詩文中有著豐富的圖畫,其中描繪了幽靜又極具情趣的靜物圖畫。其中“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的畫面相對生動,學生學習中會在腦海中構建相對豐富的畫面。詩文中包含的意境美、思想感情相對豐富,要求教師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思維能力并深入體會。學生仿佛能看到詩人在緩步徐行,置身在山林月色中,感受到月光傾瀉的美感;在石板上潺潺流動著清澈、透亮的山泉,順帶著漁舟滿載而歸;小河中的荷花扭動著腰肢,耳邊市場傳遞著洗衣姑娘的歡聲笑語。純樸、寧靜極富有生活氣息的環境讓人向往,學生在領悟深遠意境中能感受到詩人的理想與追求。
小學階段古詩教學中注重美育滲透主要是為了在潛移默化中全面提升學生審美情趣與審美能力,便于學生深入理解古詩內涵。古詩源于古代,在表達形式中追求結構層面的美感,在結構中注重對稱美,在表達中注重字句美,還要具備完整的結構、詞性等,學生在學習時,教師要注重指導學生吟詠古詩詞,在課堂教學中注重高效化朗誦。這樣能在吟詠中感受詩句的形式美,實現學生審美能力全面提升。在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滲透美育,主要是基于古詩學習指導學生深刻感受古詩詞中相對豐富的情感,這樣能對學生的個人情操進行陶冶。古詩詞中具備豐富的語言美、圖畫美,通過相對精煉的語言以及環境事物傳遞出詩人內心情感體驗。比如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涉及諸多情懷古詩,主要是基于不同地點前后景色變化突出不同事物變化,基于突出的景物形象傳遞出借古諷今效果,這樣能促使人的內心情感有效表現。在詩文學習中,教師主要是起到良好的引導者作用,在古詩教學中要注重深入感悟,學生在學習中對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實施針對性分析,感受到詩人情感變化,以此來強化學生審美能力。這樣在古詩學習中便于凈化學生心靈,對學生自身情感進行陶冶。
綜合上述,小學階段語文古詩教學中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精神,其中還包含較多基礎知識。教師要注重強化古詩學習提升自身語文素養以及審美綜合能力,在教學中擬定針對性教學措施,強化美育成效,實現學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