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余基
(茂名市方興小學,廣東 茂名 525000)
兒童是祖國的花朵,是祖國未來發展的支柱。為了兒童的健康成長,為了兒童更好的發展,為了國家未來的前途,在小學開展心理教育工作勢在必行。目前小學心理工作當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因此我們應該把握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針對存在的問題,及時對于小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兒童心理素質的培養不僅是學校與家長的責任,更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因此應該了解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開展的意義。
小學生雖然年齡較小,但是隨著教育的不斷深入,小學生的內心世界也逐漸變得復雜。有調查表明,在我國不少青少年兒童都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問題,另外還有某些隱性的心理問題無法被發現,例如小學生的焦慮抑郁情緒等。這些心理問題為當前教育者的教育工作的開展帶來了許多問題,為了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緩。
小學生的心理環境較為單純,因此對于小學教育工作者來說,不僅要加強對于學生學科知識的教育,還應該注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可一味將學習作為學生發展的主要任務。??死锷J為,學齡初期(7~12 歲)主要面對勤奮進取與自貶自卑的發展任務。在小學階段,學生面臨著如何抉擇這一任務的難題,教師也無法回避這一主要課題。因此應該注重孩童的身心協調發展。將學習作為兒童當前教育的主要任務,雖然有利于兒童思維的轉變,使兒童的社會性和個性迅速發展。但是回避心理教育,若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出現一些不良情緒,教師與家長不進行解決,長此以往就會對學生的心理產生不良的影響。例如由于環境變化導致的長期應激,若不進行有效的干預,那么學生就容易在身心發展上出現危機。因此若兒童在現實生活中出現恐懼,焦慮,退縮內疚等情緒時,教師就應該及時進行心理干預,引導學生處理問題。只有身心共同發展,學生才能夠健康成長。
良好的心理素質能夠幫助人們有效渡過難關,由于工作壓力和生活壓力逐漸增大,人們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平衡狀態受到了更多的挑戰。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能夠讓自身的能力全面發揮,更加有效完成所分配的任務,對社會產生積極的影響。心理健康與心理素質的形成,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長期進行培養。弗洛伊德認為,早期的社會經驗決定了人格的終身發展。因此在小學階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十分必要。在小學時期,學生的大部分時間都與學校緊密相關,學校可以利用其自身系統化,專門化的特點,對兒童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能夠有效提高學生自身的心理素質,還能夠避免學生心理障礙的發生。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也能夠為學生后續的發展提供穩固的心理素質基礎,有利于學生的終身發展。
在現今社會,素質教育不斷推行,而心理健康教育在兒童的素質教育中占據著主要地位。學生德、智、體等因素的發展都離不開心理素質的參與。心理健康與兒童各項素質的提高與各項價值的實現都息息相關。比如有的兒童意志力薄弱,就很難在實踐過程中體會到成功。因為意志力薄弱,那么遇到困難就容易放棄,難以實現自己的目標。消極情緒對于心理健康狀態尚未發育完全的兒童來說,有著極大的影響,若不加以引導,那么學生就容易在消極情緒的作用下提不起精神,難以在學習任務中體驗到成就感。不利于推動兒童知識,技能,品德的發展。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有利于兒童各項素質的提高,也有利于學校功能的實現,為社會培養出更多優質的人才。
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也需要有扎實的基本功,在學校教育中,教師應該對于心理健康教育有相應的了解。有了相應的理論知識之后,才能夠在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但在我國的很多學校中,對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視,教育工作者對于心理健康教育不了解。尤其是在地理位置較為偏僻的農村小學,心理教師的擔任者往往是有經驗的教師,而非專業的心理教師。因此開展教育時,容易忽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許多心理素質不好的學生,無法在相應的環境中,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質,不利于自身素質的培養。
很多人把心理健康教育理解為單一的說教,殊不知心理健康教育是多學科的綜合體,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若只將心理教育理解為單一的說教,不僅不能對學生的心理素質有實質性的影響,還會令學生產生逆反情緒,厭煩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將心理健康課程理解為單一的課本授課,按照課本定性給學生硬性的講授課本內容。對于小學生來說,課本中相關的心理教育概念內容較為晦澀,無法充分理解。這種學科化的授課方式,對于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根本起不到實質性的作用。學校的心理咨詢師在學生心中也只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存在。
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僅需要學校的作用,還需要家長與學校進行合作。除了校園環境外,家庭環境也是影響學生心理素質的關鍵因素。不少家長在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中,給予小學兒童過大的壓力,將學習作為評定孩童的單一指標。這樣學校對于學生進行的心理教育就無法起到良好的作用。另外在許多家庭中,家長由于工作的忙碌,無法陪伴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對于孩子缺乏關愛,那么學生就容易在孩童發展時期出現心理扭曲,往不良的方向發展。還有的家庭中,父母對于孩子非打即罵,在生活中帶有很嚴重的消極情緒,對于孩童來說,不僅是身體上的創傷,還有無法消除的心靈創傷。
當前我國小學教育的隊伍中專業化教師缺乏,非此門課的專業教師代課的現象更是普遍。尤其在心理健康課程的開展上。因此應該加強心理健康教師專業化師資隊伍的建設,提高教師的專業性。如每個學校至少要有兩名心理學專業教師,定期的為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對于部分心理健康障礙的學生開展定期的心理健康培訓。另外,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還需要全體師生的參與,各科老師應該在日常生活中配合心理教師的工作,為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一分力。
在某些學校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學科化嚴重,容易令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因此,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時,應該避免枯燥單一的內容講授,更重要的是面向學生進行無針對性的心理素質教育。采取輕松的手段開展心理健康課程,對于小學生而言,輕松的課堂更能引發學生興趣。如開展課程時采取測試,回答心理問題等手段,不僅能夠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了解課程,還能通過測試結果發現存在心理障礙的學生,進行積極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不僅需要學校的作用,還需要家長的配合,因此在學校對心理障礙學生開展心理教育工作時還應該及時聯系其家長,與家長進行心理溝通,幫助孩子調節自身情緒。讓家長在教育過程中做到科學化,民主化,讓學生消除心理負擔。學校還可以教授家長相關的心理健康培訓和教育經驗,讓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引導孩子的成長。學校還可以建立相應的心理檔案,方便與家長聯系。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應該幫助孩子認識自我,把握調節情緒的能力。因此無論是學校還是家長都應該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面對困難,解決困難,解開學生在學習與生活中的束縛,讓學生以更為輕松的方式面對學習與生活。
結束語: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有利于學生的身心發展,培養兒童樂觀向上的品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校園生活中,學校應該積極引導,維護學生的自尊心。小學階段開展心理素質教育,有助于學生未來的發展。學校應該重視學生的身心健康,避免學生出現心理障礙,為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新一代的優秀學生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