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
(武漢民政職業學院,湖北 武漢 430062)
自2004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強調“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到2015 年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2017 年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2019 年的《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可見黨和國家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視和支持。全國高校都在緊鑼密鼓、想方設法提高思政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和學生的認同度與喜愛度,在理論教學方面已經取得了一些好成績,可是在實踐教學方面還是有諸多欠缺和滯后。我們需要直面現實困境,找出困難的關鍵點,然后突圍創新。
高校思政實踐教學作為思政教學新穎性、親和性的突出亮點,已越來越被大家重視。可是與思政理論教學一樣都有其自身學科特點所帶來的局限性。因此,高校思政實踐教學的現實困境也可以說是老生常談的話題。經過十幾年的努力確實在很多方面比以前有了很大改善和提高,但時代在飛速發展,我們需要重新梳理予以積極應對。
中宣部教育部在2015 年印發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創新計劃》和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標準》都對高校思政實踐教學提出了明確要求和相關規定:“課堂規模一般不超過100 人,推行中班教學,倡導中班上課,小班研學討論的教學模式。”。可是由于高校思政教師數量的不足使得100 人的課堂只能是奢望,小班研學討論更是無從談起。盡管在思政實踐課上很多時候是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以小組來開展教學活動,以期讓所有學生都有參與互動的體驗,但因為學生過多,每個學生的性格特點不同,學時有限,教師給予每個學生的關注度是不平均的,很多時候只能關注到組長及積極分子身上,對其他同學的教學內容掌握程度與思想動態是不夠了解的。
高校思政教師校外的思想政治理論素質培訓及各類提升教學能力的培訓數量是很多的,教師們有較足夠的機會鞏固理論知識、學習課堂技巧和相互交流切磋,但時代在悄無聲息地改變著,學情也不斷在發生變化,而教師們的年齡卻在逐年增加。如何及時追趕上學生的節奏,追趕上時代的脈搏,用學生們喜聞樂見的形式來開展思政實踐教學,打破思政課堂沉悶的印象,是迫在眉睫需要解決的。
目前教育部僅設立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專項資金”,該專項資金僅用于“開展高校思政宣傳、研討、培訓等活動”而沒有思政實踐教學的專項資金,各高校只能自籌資金。再加之大部分高校對思政實踐教學的重視度不夠,因此可用于開展思政實踐教學的經費捉襟見肘,甚至部分高校沒有這筆經費來開展活動。
今年3 月6 日習總書記在醫藥衛生界、教育界聯組會上說:“思政課不僅應該在課堂上講,也應該在社會生活中來講”“拿著一個文件在那兒宣讀,沒有生命、干巴巴的,誰都不愛聽,我也不愛聽。”習總書記一語點到了高校思政教學的死穴及應對辦法。在此,筆者循著習總書記的提點,嘗試從四個方面對高校思政實踐教學進行創新路徑的研究,望能為高校思政實踐教學提供一些新思路。
思政實踐教學不同于課堂的理論教學,它讓教師與學生站在一起、靠得更近,因此走下講臺的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的影響都是巨大的。思政教育需要教師講究一定的方式方法,而且思政教育不同于其他專業課程,專業課程注重的是對學生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培養,思政教育培養的是學生的道德品質和思想觀念。這就需要教師從自身做起,以自身的行為作榜樣,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道德準則,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教師在培養學生的思政素質之前,必須要先提升自身的思政素質,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工作中時刻體現良好的職業素養和優秀的政治素質,在學生面前樹立好形象,引導學生培養良好的政治素質。
學校應當定期組織對教師師德師風的培訓工作,教師素質能力的提升既能幫助自身實現良好的發展,也能為提升學生思政素質提供必要的教學思路。要從教學設計層面加強對思政實踐教學的完善。思政實踐教學注重的是對學生綜合能力素質的培養,思政實踐教學的開展,是為了幫助學生實現全面發展,因此,教學應當增加這一方向的考核評價機制,促使學生切實提升思政素質,從而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教師擁有良好的師德師風在教學活動當中便可以以良好的自身形象感染學生,影響學生,以使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從內心生發出喜愛、敬佩之情,在今后的人生中便會像思政教師那樣對自己所從事的專業產生深厚的感情,愿意一生致力于所學專業的研究,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信息技術在社會當中的不斷發展,使得傳統媒體不斷發展,與網絡技術等手段逐漸融合,出現了現代的新媒體平臺。新媒體平臺在新時代的今天,已經成為開展文化宣傳工作的一個重要手段和途徑,對于開創新的思政教育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現代大學生對于社會新事物的了解較多,這與青年學生思維活躍,愿意接受新鮮事物的特點是密不可分的,新媒體手段也是大學生在生活當中經常使用的手段和平臺。抖音、微博、微信、小紅書、B 站等平臺都是新媒體平臺,大學生每天用在這些軟件上的時間都是非常多的,這就為實踐教學活動運用這些新媒體手段開展新時代的思政教育活動提供了基礎。
思政教師想要實現思政實踐教學的創新發展,需要借助新媒體技術,那么就需要從思政實踐教學文化體系的建設來開展基礎工作,借此實現思政實踐教學格局的創新發展。當然需要學校方面的配合,比如學校要完善新媒體建設物質基礎建設,完善校園網絡,為學生提供網絡服務,讓學生在手機上就能接觸到我國在“四個自信”工作當中取得的一些成就,發布的一些政策方針,了解國家和社會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工作當中的努力。同時,教師可以大膽地借助新穎的技術和手段實現思政教育形式和方式的創新,抖音、微信、微博等社交平臺都是教師可以利用的陣地和平臺。將教學內容和討論通過這些平臺進行發布,一方面,這些平臺較為新穎,可以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學生每天都在這些平臺當中耗費了一定的精力,與其讓學生在瀏覽當中無謂地消磨時間,不如讓學生在其中學習更多的知識,實現學習效果的提升。另外,教師還可以將學生喜歡玩的網絡游戲與思政實踐教學內容相結合,將相適應的課程內容植入到教學環節中,讓教師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與他們交流互動,增進師生情誼,為做好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好鋪墊。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社會對于進入走出校園走向就業崗位的大學生群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學生群體不僅要有良好的科學文化知識,更要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養與職業精神。在新時代背景下,三全育人是主力方向,需要在高校范圍內進行推廣。三全育人,即: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堅持的重要理念。這一理念符合現代教育標準的要求,符合時代特征,是科學的思政教學實施方案。
在今后的三全育人機制中要加入思政實踐教學環節,學校要從學生剛踏入校園生活開始,讓學生感受到潤物細無聲的思政教育氛圍,讓學生在思政教育活動中一步一個腳印地感受時代風貌,體會時代精神,感悟人生哲理,最終培養良好的思政品質。思政教師要通過思政實踐教育主題活動,讓學生全過程地參與、更好地感悟人生價值和人生哲理,樹立積極健康的人生追求。
對于大學生來說,明確新時代的歷史使命與責任擔當非常重要,然而傳承使命與勇擔責任是從懂得感恩開始的。思想政治教育永遠離不開情感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經常接受情感教育的學生比其他學生的幸福感更高。《詩經》有云“哀哀父母,生我劬勞。無父何,無母何恃”言明了父母的深沉愛意,國家猶如父母,給予我們美好祥和的生活,可以此為契機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引導學生懂感恩、勇擔當、樂奉獻的精神追求。思政教師可以聯合校教務處、校團委、校就業辦利用他們的資源優勢對學生開展的系列活動進行科學設計,形成合力。
結語:新時代的思政教育肩負著特殊的使命,高校教師應當積極對思政實踐教學進行創新和完善,運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切實提升思政實踐教學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