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婷
(河南理工大學應急管理學院,河南 焦作 454000)
法治化和國家社會治理有著密切的關系,而現代化是國家社會治理的基本方式以及重要的表征,而國家社會治理的本身也是對法治體系進行體現的一個重要內容[1]。在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中對依法治國進行了強調,要求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其中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為了進一步加速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進程更好的保證人民的權利和義務,本文對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的現代化和法治化進行研究探討,具體內容如下。
目前國家社會治理方面的問題是當代世界最重要和最核心的問題之一,國家社會治理能力的強弱會對一個國家的社會穩定性產生嚴重的影響。如果一個國家的治理能力低下會導致許多社會問題的產生,例如疾病的蔓延以及戰爭的發生等。從上世紀90 年代開始世界上的許多國家開始尋求新的發展到了來對公共權利進行重新配置,從而能夠有效實現國家治理權能的分化以及轉移,更好地提高國家管理的彈性以及韌性,這種現象被總結為由傳統的統治方向轉變為治理方向。國家治理是對舊模式統治風格的一種根本性的重新構建,因此是一項具有系統性的現代化制度建設工程[2-3]。在對現代國家的制度文明進行建設的過程中,國家社會治理的兩個維度分別為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國家社會的治理體系屬于一種制度體系,其中包括國家社會治理活動中的整套制度安排、治理體制、機制以及組織形態等所組成的制度。制度體系是國家現代化社會治理中的一個基礎性要素,而政府治理、社會治理以及市場治理是現代國家治理內容中的三個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國家的治理職能是一種國家層面的行為能力以及制度能力,是國家治理活動中對制度的供給以及創新,并能夠對國家制度管理以及實施等各方面能力進行整體的體現。
在進行制度文明建設的過程中國家治理有兩個方向,具體內容為實現國家的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的現代化以及法治化。首先是現代化。現代化所指的是描述現代發生的社會以及文明變遷的現象,而從歷史層面來講現代化是指人類社會從工業革命以來所經歷的一切涉及社會生活領域的深刻變革,而在這一個過程中當出現某些特定的特征出現則作為完結的標著,表面社會從傳統模式轉變為現代化模式。而從社會變遷的角度來講,國家社會治理向現代化轉變的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1.是民主化的治理。人本主義是國家現代化治理中的最高價值,主要是以人權保障作為最高的治理理念,體現以人為本和權利為本的價值理念[4-5]。和傳統的國家治理方法相比,國家社會的現代化治理其核心理念為以人為本對人的主體地位進行維護,保證社會中人民群眾的正當利益,從而促進人民群眾和國家社會的全貌發展。2.科學的治理。良好的治理是國家治理過程中科學化的衡量標準以及目標取向,是為了達成和服務某種良好目標模式的現代國家構建的過程。而良好治理的本質是對政府和公民對公共生活的合作式管理,是對國家進行現代化治理的目標方向。3.文明化的治理。文明是人類社會進步的表現,而現代化社會的特征是具有豐富的文明內涵以及屬性,而文明、法制以及民主是一體化的關系,已經成了時代發展的潮流,并且能夠體現國家治理體系的制度特征以及治理的能力。在現代化治理中的文明治理主要強調的是制度規范方面的外在強制以及道德規則的內在約束。而在進行精神文明建設的過程中需要塑造出人們的精神信仰并對人們的公民素質進行培養。4.規范化的治理。在國家社會現代化的治理過程中,需要強調程序和秩序,規范化治理主要是以法治化作為基本的標準,而法治化和國家治理以及現代化建設體現了某種內在聯系,現代國家的一個重要特征是法治化,而基本的治理方式是在規范化意義上的法治治理[6]。
其次是法治化。國家社會治理的現代化在某種意義上來講是國家社會法治的現代化,這是因為國家社會的治理和法律的應用是具有同樣的治理方法,而法治化不僅是對國家社會進行現代化治理的核心內容,同時也是國家社會治理民主化、文明以及科學化的一個重要保證。法治化的核心內容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民主的政治和法治。在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的法治是不可分割的內容,兩者相結合能夠有效鞏固我國的政治法治體制,同時也是人類社會政治文明和法治文明的制度典范[7]。從人民主義的政治邏輯來說,法治的本質是對人民利益和意志的體現,才能夠得到人民的認可。而從另一個方面來說民主必須受到法治的制約,只有將法治作為先導的價值系統的社會組織才能夠獲得理性的統治,而沒有法治進行規范的民主會出現混亂無序的現象。其次是科學管理和法治的關系。以科學管理作為治理目標是一種需要將服務用于某種良好目標模式的現代化國家構建的過程以及方式,而在這個過程中需要以優良的制度作為保障[8]。而法治化則強調的是優良的制度是公共理性下的產物,具有科學規范的內涵以及屬性,而科學之治主要表現為配合適當以及協調有序的法治理想動態,而法治能夠為科學治理提供有效的保障。文明教化和法治的關系。文明教化作為人類精神自律的基礎,為了有效避免道德評價失范以及價值取向紊亂的狀態,文明教化是其中一項重要的保障機制,在這個過程中主要是通過法治的手段來進一步提高社會組織以及社會實踐的文明程度。而在進行精神文明建設的過程中,法治的動能主要表現為規范和強化的過程,通過立法的手段來對相關的道德規范普及進行選擇和推動。
總結:在對國家和社會治理的過程中,現代化和法治化是相互關聯的關系,現代化的核心以及基礎是法治化,而法治化則是一個理性化和文明化的發展過程,其本身也是屬于一個現代化的問題。法治建設是國家法治化的基礎性條件,社會呈現需要將法的統治作為主導的價值系統才能夠得到理性的統治形態。而在國家的治理模式當中,法律和其他相關的規則能夠為公民社會的正常進行提供基本的制度環境。將法治化作為現代國家社會治理的構建措施能夠有效明確公民和社會組織在國家治理當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作用。而現代化則需要從我國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改革目標出發,將現代化的思想理念關注到治理的過程中,從而構建人們的現代化思想模式。在治理過程中將現代化和法治化相結合,將制度的創新實施作為法治評估的指引,能夠有效對現代國家治理的行為以及效果進行評價,實現國家和社會的穩定和諧,讓我國的社會經濟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