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婧
(重慶廣播電視大學長壽分校,重慶 401220)
2016 年7 月,教育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推進社區教育發展的意見》,提出“政府統籌,相關部門配合,群眾廣泛參與的社區教育治理的體制和運行機制”。推動社區教育融入社會治理,不斷提升社區教育服務民生的水平,持續推進社區教育發展,必須走融入社會治理的道路。這不僅是社區教育自身發展的需要,更是創新社會治理的必然要求。長壽區一直非常重視社區教育的發展,2020 年2 月長壽區人民政府印發《長壽區創建重慶市社區教育實驗(示范)區工作實施方案》,2020 年12 月長壽區人民政府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社區教育工作的意見》,提出了多方參與,協調發展的社區教育治理的運行機制[1]。
長壽是全中國唯一以“長壽”命名的行政區,地處重慶腹心,長江穿境而過,人口90 萬,轄7 個街道、12 個鎮,并轄國家級長壽經濟技術開發區,2020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50億元。長壽是重慶主城都市區同城發展先行區、重慶城鄉統籌發展示范區和長江黃金旅游帶大景區。同時,長壽還是全市教育大區,現有各級各類學校245 所,中等職業學校3 所,農村成人文化技術學校18所。長壽區扎根于社區和村(居),積極迎對基層工作,突出優勢發展,堅持社區教育普惠性的基本原則,整合各類教育資源,統籌發展城鄉社區教育,把社區教育貫穿在社區建設的各項工作中。
長壽區積極推進社區教育在社會治理中的實踐作用,依靠良好的區域優勢,協調整合教育資源,推進建立多方協同治理的格局,形成了社區教育管理的獨特模式。隨著社區教育的蓬勃發展,長壽區培育了一批社區教育特色項目,如江南街道“孝道文化教育體驗基地”、新市街道“老年學校”、龍河鎮保合村秀才灣游學基地等,極大地促進了社區教育的發展。然而,長壽區社區的教育以發展社區文化和社區活動為主,這種社區教育管理模式存在著一些問題和發展瓶頸,不利于社區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由于我區社區教育工作布局較晚,全區社區教育工作尚處于初步探索階段,全區社區教育工作管理機制還有待理順,規劃設計還有待完善。社區教育課程資源開發、特色品牌建設與長壽地方文化未能有機結合。管理隊伍和教師隊伍缺乏社區教育知識系統培訓,使社區教育工作指導、管理、服務不很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區社區教育資源開發和共享的熱情。社區教育在區級層面缺乏系統的社區教育管理政策支持,各部門分條分塊負責,運行機制不流暢,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由于職權限制,不能有效地整合各類教育資源,對社會各種力量參與社區教育,認識程度不高。導致政府、社會組織和社區成員共同推進社區教育發展的合力較差,影響社區教育的可持續發展[3]。
我區社區教育管理的全面協調機制有待完善,各類教學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合理利用,使得社區教育服務社區治理的優勢沒有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我區存在社區教育資源不足和各類教育資源閑置浪費現象,硬件設施、師資力量、課程資源未能得到有效整合。由于各種條件的限制,街道社區的社區教育工作還停留在老年人的文體活動和少年兒童的課后托管階段,服務面窄,從內容到形式遠遠不能滿足廣大居民的學習需求。此外,雖然我區非遺文化、紅色文化等文化資源豐富,但社區教育資源開發與地方產業文化缺乏有效整合和包裝宣傳,使其無法發揮社區教育的教育功能。
社區教育的對象是全體社區居民,社區教育的內容包羅萬象,具體有職業培訓教育、補償教育、特殊教育、終身教育、改造教育、休閑教育等。長壽區現有19 個鎮(街)社區教育學校,262 個村(居),253 個社區教育學習中心。我區社區教育師資隊伍已基本組建,隊伍整體專業化程度偏低。當前,我區社區教育師資力量皆為臨時從各單位抽調,未經系統培訓,缺乏專業素養,在發展規劃、課程開設、活動組織等方面還不夠專業。我區社區教育隊伍多由中小學教師、民間藝人等組成,師資隊伍成分單一,尤其是缺少特色課程專業教師,未能滿足居民對社區教育的多樣化需求。此外,村居缺少社區教育專職工作人員,各社區學習中心開展活動能力參差不齊,開展社區教育活動方式、活動內容與社區居民實際需求存在偏差,社區教育活動吸引力不足,群眾參與度不高、效果不佳。要深入社區開展社區教育,顯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這就導致社區教育工作在實際開展中出現一定的困難[2]。
社區教育是以促進本社區人的發展與社區發展為目標的各類教育活動,需要各類社會主體的支持和積極參與,社會大眾對社區教育認可度不高,是當前我區社區教育面臨的困難。一方面基層教育者對社區教育認識片面,特別是基層學習中心教師和管理人員,對社區教育的辦學宗旨和教學內涵認識不深。另一方面,由于宣傳力度不大,社區居民對社區教育活動認知不高,各個社區的社區教育軟硬件有很大差異,致使社區教育開展水平參差不齊,并未讓民眾真正做到“自由學習,自主學習,快樂學習”,進而導致民眾對社區教育認識不深、興趣不高和參與度不高。
隨著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城鄉發展不均衡,社會治理矛盾重重。長壽區社區教育以“讓人民群眾生活得更美好”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重視社會創新治理,重視基層建設。隨著長壽區城市治理現代化的發展,社區教育也在積極探索有效的發展路徑,積極推進社區教育融入社會治理。
在高度重視社會治理創新的形勢下,推進社區教育制度的重新建構和運行機制的改革,是社區教育發展的必要途徑。社區教育的發展要充分了解社區居民的學習需求,培育居民學習的自治組織。在政策保障、資金支持和運行方式上,由政府、社會組織和自治居民共同參與制定,發揮政府扶持和市場機制共同助力發展社區教育的合力。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提出“辦好繼續教育,加快建設學習型社會,大力提倡國民素質”的新要求,促進全民終身學習,抓住長壽“同城化發展先行區”的機遇,優化升級社區教育服務內容及服務形式,不斷提高市民的整體素質和生活品質,提升服務社區治理能力。推動社區教育居民自治發展的項目化試點,充分發揮實驗和示范帶頭作用。引導社區居民自主解決社區教育管理中的問題,提升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能力,推進社區治理的自治發展[4]。
社區教育作為終身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教育類型,創新管理理念,明確功能定位,推進社區教育發展與社會改革發展相適應。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面向社區居民開展思想道德、社會文化生活、職業技能、健康生活等各類教育和培訓活動。建立學院、學校年度培訓計劃公示制度,促進社區教育常態化。開發、推進、遴選符合地域特色的優質社區教育課程,指導基層教學,逐步形成針對性強、市民喜歡、具有針對性的社區教育課程體系,例如,八顆街道以科技教育貫穿學校教育再擴散至社區教育、家庭教育;鳳城街道依托竹編文化,打造竹編特色課程;晏家街道通過轄區內太極班、旗袍走秀班、舞龍班等社區教育特色活動,引領居民健康生活等。加強社區教育網絡課程資源的建設,引導社會組織、社區居民和社會各界共同參與課程的開發,推動社區教育向系列化、規范化、特色化的方向發展。
社區教育融入社區治理,需要發揮其自身教育功能,構筑黨和政府與群眾溝通的橋梁,要積極架構起風清氣正的工作作風,耐心傾聽民之所需、虛心接受民之諫言、保障政令順暢實施的工作體系,達到有效宣揚政令,及時挖掘問題,最終解決問題的工作模式。發展社區教育,保障社區教育工作人才隊伍的穩定,加強專業上的進步、技能上的升級以及思想上的升華,是促進全民精神文明與生活幸福指數提高的強力驅動,是促進教育公平、構筑學習型社會的主要抓手,是優化城市創新環境、完善社會治理體系的重要保障。
主動邀請居民體驗課程和活動,提高居民的知曉率與參與率。如葛蘭鎮社區教育學校為發放購物袋和小禮品,吸引居民積極參與,晏家街道社區教育學校等向居民引發宣傳手冊。學院和學校將充分利用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廣泛宣傳開展社區教育的重要意義,總結推廣社區教育示范區、實驗區成功經驗和做法,逐步擴大社區教育的社會影響力,營造開展社區教育的良好氛圍。持續辦好“全民終身學習活動周”,整合資源開展“全民閱讀活動”,深入宣傳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理念,凝聚社會力量,共同謀劃,使我區社區教育工作不斷邁上新臺階。
社區教育的發展,必須整合社區教育各方資源,形成政府、社會組織、企業、社區居民等多方共同參與的力量。在社會治理創新的背景下,探索社區教育多元協調發展,發展培育一些基層社會組織和社會群體,這是社區教育發展創新的路徑選擇,也是社區教育融入社會治理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