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晶穎
(鎮江市生態環境局,江蘇 鎮江 212002)
隨著城市娛樂文化事業及商業的發展,營業性娛樂文化場所和商業場所的日趨增多,社會生活噪聲比重趕超工業噪聲。以鎮江市為例,根據該市三年舉報統計數據,2018 年噪聲舉報量為1041 件,社會生活噪聲占比36.12%,2019 年噪聲舉報量為868 件,社會生活噪聲占比35.02%,2020年噪聲舉報量為 1407 件,社會生活噪聲占比35.53%。
針對鎮江市社會生活噪聲的特點、社會生活噪聲監管上的難點,從環境管理上提出社會生活噪聲的防治建議。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噪聲污染防治法》第四十一條之規定“……社會生活噪聲是指人為活動所產生的除工業噪聲、建筑施工噪聲和交通運輸噪聲之外的干擾周圍生活環境的聲音。”從法律的角度解讀,只要一種人為活動產生的噪聲不屬于工業噪聲、建筑施工噪聲和交通運輸噪聲范疇的,對周圍生活環境產生干擾的均為社會生活噪聲。
社會生活噪聲的范疇相當廣泛,如在商業經營活動中使用的冷卻塔、抽風機、發電機、水泵、空壓機、空調外器等設施、設備產生的噪聲;從事金屬切割、石材和木材加工等商業經營活動產生的噪聲;沿街商店的經營管理者在室(內)外使用音響器材招攬顧客的,在噪聲敏感建筑物集中區域或其他區域內舉行的商業促銷活動產生的噪聲;酒吧、咖啡廳、音樂茶座等娛樂場所產生的噪聲;在毗鄰噪聲敏感建筑物的公園、公共綠地、廣場、道路(含未在物業管理區域內的街巷)等公共場所,使用樂器或音響器材的健身、娛樂等活動產生的噪聲;住宅小區的供水、排水、供熱、供電、中央空調、電梯、通風等公用設施排放的噪聲;居民使用家用電器、樂器或者進行其他家庭娛樂活動的,飼養寵物發出的噪聲,住宅樓內進行產生噪聲的裝修作業,車輛防盜報警裝置以鳴響方式報警產生的噪聲等。
根據《社會生活環境噪聲排放標準》(GB22337-2008)中規定,監測點位的選取必須遵循:一般情況下,測點選在社會生活噪聲排放源邊界外1m、高度 1.2m 以上、距任一反射面距離不小于1m 的位置。當邊界有圍墻且周圍有受影響的噪聲敏感建筑物時,測點應選在邊界外1m、高于圍墻0.5m 以上的位置。但在社會生活噪聲實際監測中,受場地、周邊環境等影響,無法按照標準選取監測點位,造成監測數據無效。
商業經營場所、娛樂文化場所一般布設在交通干道兩側,測量這類場所場界噪聲時,背景噪聲主要為交通噪聲。因車流量不穩定性和噪聲的瞬時性,按規定測量的多個數據往往存在偏差過大的情況,監測數據不具有代表性。即使測量值與背景值相差3~10dB(A)之間時,按照規范中的方法去修正,所得數據依然存在不合理性。
低頻噪聲與高頻噪聲不同,高頻噪聲隨著距離越遠或遭遇障礙物,能迅速衰減,每10 米距離就能下降6 分貝。而低頻噪聲卻穿透力極強,遞減得很慢,聲波又較長,能輕易穿越障礙物,長距離奔襲和穿墻透壁直入人耳。我國現行的環境噪聲標準還沒有針對低頻噪聲的標準。所以在對城市居住區的低頻噪聲測量時,監測數據顯示往往符合現行的功能區噪聲排放標準,但擾民問題層出不窮。城市中的低頻噪聲源主要有:電梯、變壓器、中央空調、冷卻塔及一部分交通噪聲等。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噪聲污染防治法》第四十三條之規定:“新建營業性文化娛樂場所的邊界噪聲必須符合國家規定的環境噪聲排放標準;不符合國家規定的環境噪聲排放標準的,文化行政主管部門不得核發文化經營許可證,市場監督管理部門不得核發營業執照。經營中的文化娛樂場所,其經營管理者必須采取有效措施,使其邊界噪聲不超過國家規定的環境噪聲排放標準?!睆姆傻慕嵌冉庾x,監測數據是行政主管部門執法的重要依據,但現實中由于營業性文化娛樂場所布設在交通干線兩側,環境背景值不穩定等原因,有資質的噪聲監測機構無法出具監測數據,造成行政執法無法進行。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噪聲污染防治法》第四十四條第二款之規定:“在商業經營活動中使用空調器、冷卻塔等可能產生環境噪聲污染的設備、設施的,其經營管理者應當采取措施,使其邊界噪聲不超過國家規定的環境噪聲排放標準。”由于空調器、冷卻塔等產生的噪聲大多屬于低頻噪聲,我國缺乏針對低頻噪聲的標準。低頻噪聲的舉報中,達標擾民現象大量存在,行政執法中往往依靠設備所有者的社會責任心及公德心。
社會生活噪聲行政主管部門認定復雜。譬如同樣的音響器材在城市街道、廣場、公園等公共場所產生干擾周圍生活的過大音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噪聲防治法》第五十八條的規定屬于公安部門管理,但是音響器材一旦移到文化娛樂場所內,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噪聲防治法》第五十九條行政主管部門變更為生態環境主管部門。
城市規劃需要具有超前意識,對主要功能區做出前瞻性的科學規劃。商業區、住宅區、文化娛樂區分開設置單獨規劃,這樣既能避免群眾受商業區、娛樂區噪聲的影響,也能保證正常生活需求、文化娛樂需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首先應檢查,建設項目需要配套建設的環境保護設施,是否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其次,檢查噪聲排放達標情況以及維修管理制度是否健全等。對于不符合驗收條件的,堅決不予通過。對于達不到驗收要求的項目,應向建設單位提出嚴格的整改意見,限期完成整改。
從實際情況出發制定法律法規修訂排放標準,增加實際監測及執法中的可實操性。各地政府應根據實際情況建立市民休閑娛樂的標準化場所,制定相應的標準。制定合理的物業管理法規中噪聲控制標準,例如設備安裝運行標準、裝修管理標準、建筑施工標準等。
同時監管執法部門應該嚴格執法,對于噪聲超標排放的單位或個人依法處罰。加強執法人員軟硬件配備,讓執法人員在執法時能正確界定噪聲,及時解決問題。
政府建立鼓勵推廣降噪設備使用的補貼制度。各類噪聲的行政管理部門要求娛樂和商業等場所業主對產生噪聲源的設備進行結構優化設計。營業性娛樂文化場所和商業場所經營者在場所裝修時采用“隔聲”或“吸聲”材料,阻隔噪聲傳播。在噪聲源與住宅區之間設立隔聲屏障、綠化隔離帶來阻隔噪聲傳播途徑。臨近娛樂文化場所和商業場所的住宅在門、窗、墻壁以及吊頂上加裝吸音隔聲裝置。
城市規劃和功能區布局直接影響社會生活噪聲污染程度,各級政府需要把社會生活噪聲污染防治目標規劃中,及時掌握社會生活噪聲污染隨社會經濟發展變化的特點,統籌考慮,合理安排功能分區。根據各地社會生活噪聲的特點,細化公民免受社會生活噪聲污染的明確標準,強制保護公民免受社會生活噪聲污染的基本權利。建立完善的解決社會噪聲污染矛盾的社會管理法律體系,明確管理、執法職責。制定突發社會噪聲污染事件的應急預案。及時公開污染監測資料,重視民眾知情權,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共同監督的良好氛圍。最后,有關行政主管部門高度重視商業娛樂區、居民區等噪聲污染防治設施的配套,積極推動技術進步,提高減振降噪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