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龍
(聊城大學東昌學院,山東 聊城 252000)
習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強調“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以中國的新發展為世界提供新機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源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又充分繼承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符合各民族對于美好世界的普遍認識和不懈追求,鐫刻著全人類共通的文化基因。
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是踐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重要載體和平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是建設“一帶一路”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核心內容。聊城市與沿線國家間的經濟合作與人文交流密切相關,文化層面順暢和諧的交流是開展經濟合作和發展的基礎,因此,要推動“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既需要經濟方面的密切合作,又需要優秀傳統文化的對外傳播。
聊城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素有“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江北一都會”之美譽,黃河與京杭大運河在此交匯,燕趙文化、齊魯文化與中原文化共同熏陶,文化底蘊極其深厚,人文資源獨具特色。新的征程上,聊城市必須積極對接國家戰略,加快推進聊城優秀傳統文化對外傳播,借助“一帶一路”建設的契機,實現聊城優秀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化,通過深化與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合作,不斷提升聊城文化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1]。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提出有著非常深厚的文化內涵,既是對新時代面臨問題的創新,同時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伙伴觀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拓展了合作朋友圈。中國傳統文化的仁愛觀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精神靈魂。中國傳統文化的和合觀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中國傳統的發展觀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生生不息的生命動力。因此,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深深打上了中華文明的烙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一個重要文化資源,把聊城優秀傳統文化精神標識提煉出來、展示出來,并加快其對外傳播與交流有利于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一帶一路”國際倡議充分彰顯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承認文明多樣性,包容文明異質性,推動不同文明互相欣賞、和諧共處,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聊城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有著悠久而深厚的傳統文化。因此,在一帶一路建設中,聊城必須積極對接國家戰略,將聊城優秀傳統文化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并借助“一帶一路”進行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化,講述好聊城故事,傳遞好聊城聲音,必將有利于不斷提升聊城文化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
我們以“傳統文化”為關鍵詞進全文檢索,在中國知網上檢索(1949—2021 年),共搜到37704 條結果。同時在檢索結果中,分別使用“傳播”“傳承”“弘揚”“創造性發展、創新性發展”等詞進行結果內二次搜索,分別得到相關文獻258 篇、889 篇、489 篇和900 篇。通過對相關論文進行統計分析,我們發現這些文獻從研究的方法、內容以及問題上,都存在相融、共通、重合之處。首先,傳播的主體、受眾、傳播內容、傳播媒介等要素適用于解釋對外傳播現象。其次,對外傳播存在跨文化性。因此,受眾對于傳播內容的解讀存在較大誤讀性。第三,研究方法大致相同:通過分析總結定量研究、混合研究方法對于傳播內容與路徑都進行了大量研究。
近年來,聊城高度重視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積極對接國家戰略,以國家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重大契機,以“一帶一路”建設為文化載體平臺,開展了多種形式的文化主題活動,加大了對聊城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保護、開發和傳承力度,起到了良好的傳承和傳播效果。然而,從總體來看,聊城雖然對于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研究的課題較多,但是多集中于保護和開發方面,從對外傳播視角,走出去向世界講好聊城故事,傳遞聊城聲音,提高聊城文化軟實力展開研究的課題較少,研究成果不多。
當今時代,網絡信息技術突飛猛進,已廣泛應用于各個行業和領域。大數據和新媒體技術日益成熟,新媒體受眾多,內容豐富。要加快聊城優秀傳統文化對外傳播,應當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技術和新媒體技術,創新傳播平臺和載體,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努力向沿線國家講好聊城故事[2]。
首先,利用互聯網、大數據技術,借助計算機與數據庫對海量的傳統文化資源進行有目的的研究與分析,著力構建聊城優秀傳統文化數據庫。深度挖掘聊城優秀傳統文化資源,通過實地調研,訪談,查閱文獻等方式,全方位采集聊城特有的、獨有的優秀傳統文化、地方性傳統文化、特有的文化現象、文化認知、遺留在民間的優秀文化等相關文獻、音視頻資料,有效整合各類傳統文化資源,形成一定的文化體系。開發多遠數據庫應用功能,拓展多種展示形式。建立影音、VR、AR 以及動漫等多元形式及沉浸式智能化互動模式。通過傳統文化數據庫的形式對聊城傳統文化實現多方位多視角呈現,是增強各民族文化交流的需要,也是保護和發掘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渠道。
其次,利用新媒體技術和海外社交平臺,傳播聊城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傳統文化不應拘泥于演出、展覽等傳統的傳播方式,短視頻和各類國外社交媒體平臺都可以成為傳播傳統文化成果的方式。新媒體技術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帶來新契機,新媒體和海外社交平臺逐漸成為對外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主要方向。新媒體的發展使文化傳播突破了時間和空間局限,使“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地的文化交流速度得到提升。因此,通過打造網絡精品欄目、拓寬傳播渠道、豐富傳播形式吸引海外受眾,可以提升文化傳播的覆蓋面,將聊城傳統文化更加直觀、立體地展示給觀眾。
現有傳統傳統文化對外傳播主體主要以官方傳播和企業傳播為主。這兩種方式存在著過于宏觀、缺乏針對性等問題。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不斷提高,民間層面的傳統文化對外傳播逐漸成為一股強大力量。而且,通過民間社交建立的情誼相對穩定,不容易受到國際關系、國家政策的影響,并且還能成為促進國際良好關系發展的因素。這種傳播方式接近性更強、更具生活化、容易建立信任感,能夠生動展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因此,國家與政府應當采取鼓勵措施,制定優惠政策,加大力度,提高民間文化傳播者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其創造性。同時,民間文化傳播者應當與傳統文化傳承人展開合作,使更多的傳統文化活躍在新媒體平臺上,擴大傳播的覆蓋面。
積極實施“引進來”戰略,通過招商引資、人才引進、訪學邀請、旅游宣傳、國際賽事舉辦等形式,鼓勵和吸引外商來聊投資建廠,外籍人才來聊就業工作,外國學生來聊留學訪學,外國旅客來聊旅游觀光,外國選手來聊競技比賽,使更多的外國友人能夠來到聊城,更加全面的了解聊城,切身體會悠久深厚的聊城傳統文化。
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推動聊城文化產業國際化發展。文化產業是“一帶一路”的重要戰略基礎,有利于發揮傳統文化及其資源的巨大優勢。聊城各類企業,尤其是文化企業是聊城傳統文化“走出去”戰略實施的主體。在國家中華文化“走出去”戰略指導下,積極對接“一帶一路”建設,積極鼓勵聊城文化企業加入“走出去”行列,加快聊城文化產業多元化發展,打造一批具有聊城特色的文化產品[3]。
聊城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各個時期都有精品呈現,蘊藏著豐富的語言文化資源。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因此,在聊城傳統文化對外傳播中必須做好傳統典籍文本的譯介。在翻譯的過程中,不僅要準確傳遞古人的思想,同時要使國外受眾易于接受。因此,在聊城優秀傳統文化對外譯介過程中,要遵循以下幾點原則。首先,要實現文化對等。詳細分析源語文本蘊含的文化要素,使之能被譯入語文化中的受眾所理解和接受。其次,要準確傳情達意。應站在歷史的高度對傳統文化素材文本進行分析和理解。第三,要注重品牌塑造。要努力發掘富有聊城特色的有利于提高知名度和美譽度的文化元素,已達到耳熟能詳、深入人心的效果。
“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涉及亞歐非三個大洲、六十多個國家,沿線國家有著不同的信仰、文化習俗和地域特色。實施“一帶一路”離不開秉持和發揮各國優秀文化的積極價值[4]。因此,聊城優秀傳統文化在傳播的過程中,要善于吸收沿線國家優秀文化成果,深入理解彼此文化內涵,深刻認識文化間的差異性,促進文化交流互鑒。
在“一帶一路”背景下,應采取多方聯動,多管齊下的舉措,政府、民間組織、文化企業、個人等傳播主體共同努力,線上、線下、國內、國外多個平臺全面覆蓋,科技、語言、文化等元素相互雜糅,積極推進聊城優秀傳統文化對外傳播,向世界講述好聊城故事,傳遞好聊城聲音,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了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