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婷婷
(上海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上海 201411)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深化產教融合。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產教融合在高職院校推動專業建設與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為深化職業教育、高等教育改革,促進高素質創新人才和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7〕95 號[1]、《國家產教融合建設試點實施方案》(發改社會〔2019〕1558 號)[2]和《上海市建設產教融合型城市試點方案》(滬發改社〔2020〕41 號)[3]明確指出,深化產教融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是推動教育優先發展、人才引領發展、產業創新發展、經濟高質量發展相互銜接貫通的戰略性舉措。
主動服務國產大飛機項目,聯合培養具有過硬專業素養的飛機裝配制造技術技能人才,積極推動航空企業與職業院校的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實現校企協同育人。
從2008 年中國民航局制定《民航強國戰略的構想》,到2010 年發布《民航人才隊伍建設中長期規劃(2010-2020 年)》,民航業的蓬勃發展要求打造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同時,隨著航空產業的布局,2008 年上海成為國產大飛機項目的研發、總裝和售后服務中心,作為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和上海“五個中心”、“四大品牌”標志性工程,國產大飛機項目助推上海形成了完整的航空產業鏈,也帶來了大量飛機制造、維護、維修類人才的需求。
位于中國(上海)自由貿易區臨港新片區的中國商飛上海飛機制造有限公司是國家產教融合企業,上海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依托區位與專業優勢,與中國商飛上海飛機制造有限公司一同探索、優化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機制,形成了人才共育、課程共融、師資共建和資源共享的多元合作模式。
(一)服務航空制造產業的專業針對性不強
商飛作為國內首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國產大飛機研發制造企業,其生產、制造與維修都將形成一套特有的標準與體系。目前國內現有的航空維修專業人才已無法符合企業戰略轉型的需求,人才培養定位與企業生產實際不完全相符,人才培養針對性不強。
(二)人才培養模式校企融合度低
高職院校普遍采用“2+1”的人才培養模式,即2 年校內學習+1 年頂崗實習。學生在校期間接受以校內教師教學為主的專業理論知識學習和專業技能訓練,頂崗實習期間接受以企業師傅帶教為主的崗位知識和技能訓練。這種模式學校和企業的人才培養過程相對獨立,對于企業來說,需要開展更長時間的崗前培訓才能讓學生勝任工作;對于學校來說,培養過程無法體現企業實際需求,無法真正達到畢業即上崗的目標。
(三)課程體系與企業崗位需求銜接不緊密
現有飛機維修專業在設置課程體系時,采用“航標嵌入、理實結合”的形式。通過對接國家專業要求、行業需求,落實人才培養方案、專業課程體系與課程標準[4]。參照民航局頒發的《民用航空器維修人員執照對航空器維修基礎知識和實作培訓規范(AC-66-FS-002R1)》要求設置專業課程,同時課程內容也以規范中的考核要求為基礎,進行細化和擴展。
上述形式,能夠較好地對接航空維修企業對員工的基本維修技能需求。但是作為對接大飛機制造項目的人才來說,上述標準與企業實際崗位需求仍有差距,學生在上崗前必須接受一段時間的培訓才能真正達到用人需求。
(四)專兼結合雙師型教學團隊不易打造
[5]
因為航空專業的高標準,使得從業人員的準入門檻較其他專業更高。航空類院校高學歷畢業生理論功底扎實,發展潛力大,但往往選擇去航空公司任職,不愿意從事基礎教學工作。而選擇進入職業院校任職的應屆畢業生缺乏實際工作經驗,未接受過系統的培訓,無法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開展結合實際的航空維修技能訓練。另一方面,從航空公司或航空維修企業轉崗進入院校,擔任教學工作的技師或工程師,能夠較好地承擔實訓類課程教學任務,但是因缺乏系統的教育教學理論知識,無法采用較好的手段和方法實現教學與實踐的有機統一。綜上情況,在職業院校要形成一支技術能力強、教學能力高、職業素養優的雙師型教學團隊存在較大的困難,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高職院校航空維制造修類專業人才的培養。
中國商飛是國內首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國產大飛機研發制造企業,有其嚴格的生產制造標準,而與國產大飛機制造完全對接的一線制造技術技能人才基本仍處于空白。學校與企業確定校企合作關系后,共同探討飛機制造相關專業知識、技能和崗位職業素養的培養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和機制,實現校企“雙元”育人,有效銜接產教雙鏈。雙方通過組建“大飛機班”試點現代學徒制,在黨建引領共同育人下,校企雙方雙向賦能,整合雙線育人資源,創新構建“三共”人才培養體系——課程共融、師資共育、實訓基地共建,精準對接企業需求[6]。
(一)課程共融:引入商飛前置課程,校企共建教學資源
為使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培養優勢突顯,縮短現代學徒制“大飛機班”學生進入企業的培訓周期,在課程體系設計上,將商飛部分崗位前置課程融入學校課程實施,課程內容與商飛內部培訓內容保持一致,包括通識類、電子電氣裝配專業課程共25個技能培訓點。企業教員與學校專業教師通過教學研討、課程資源建設、教材共同開發等形式保證教學內容的一致性,提升教學規范,使行業標準與教學標準全方位對接,將課程共融落實、做細。
為共建教學資源,學校專業教師常駐上飛公司,與商飛培訓中心教員共同完成電子電氣裝配專業課程開發。同時將前置課程納入教學計劃內,把通識類知識點分解在不同的專業課程中,實現“大飛機班”學生專業知識、實踐技能和職業規范的同步學習、前置養成。
為營造更好的育人環境,打造濃厚的企業文化,校企雙方為 “大飛機班”學生定制具有商飛文化的學習場所,將企業理念及核心價值觀帶入學習中;在前置課程建設與教學實施過程中,厚植“航空強國”精神、四個“長期”精神以及適航意識;將安全生產知識、質量意識和客戶意識、適航管理、危險化學品處置、零件和產品的保護以及工具管理與控制作為職業規范養成的核心內容;把實事求是、認真負責,嚴格要求、遵章守紀,迅速準確、精益求精,團結協作、刻苦耐勞的工匠精神融入課程。
(二)師資共育:校企攜手,打造共享型師資隊伍
校企雙方圍繞培養滿足企業需求的高素質飛機制造技術技能人才這一共同目標,聯手打造了一支互融互通共享型師資隊伍,形成師資共育雙向流動機制。
學校定期選派專業教師赴商飛開展長、短期企業實踐,在了解企業最新技術要求的同時,參與科研項目,協助共同開發培訓資源和實訓裝置。教師通過在商飛公司開展現場跟產、教學研討、課程授權,被聘為上飛公司兼職教員,可為“大飛機班”學生及上飛公司新進員工開展相關前置課程培訓。
同時,依托人才引進機制,聘請多位商飛“工匠”作為學校特聘教師,開展各類專題報告、聯合成立“飛機大師工作室”、為學生開展專業課程教學、參與教學標準制定等……校企雙方通過多形式多途徑逐步打造出一支互融互通的雙師結構共享型師資隊伍。
(三)實訓基地共建:對接企業培訓標準,校企共建實訓基地
為將企業的生產模式真實的在實訓基地再現,校企雙方統一標準,共同開發實訓平臺,編制培訓項目和教材,共建“產學互動”、“教學做一體”的實訓基地,營造出真實的職業現場環境。
在實訓基地共建過程中,校企雙向發力、雙向整合,以民航規章制度為標準,共同建設了“航空維護基礎(商飛模塊)實訓室”。校企共同開發符合商飛裝配標準的實訓平臺,滿足現代學徒制培養學生課程實踐教學需求,實現上課內容與崗位工作內容的無縫對接,也滿足商飛企業員工培訓要求,凸顯共建共享價值。
(四)構建機制,全面保障人才培養
校企共同成立專項工作專家組,構建了三大機制——“項目管理機制”、“教研會議機制”、“資質認證機制”,全面保障人才培養。
項目管理機制:成立專項工作專家組,專業教師與企業專家擔任專項工作專家組,企業人力資源部和承擔項目實施的系部承擔現代學徒制學員的選拔和培養工作。
教研會議機制:通過定期開展專項教研會議,在對標國家、區域、企業發展需求的基礎上,研討如何將商飛的技術標準與航空類專業現代學徒制課程體系深度融合。
資質認證機制:包含教員資質認證及學員資質認證,教員資質認證標準運用于師資共育資質互認。學員資質認證針對學員能力證書方面,對學員能力進行認證,縮小學校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間的差距,增強人才培養針對性和適應性。
(一)“雙元三共”產教融合機制形成。產教融合機制形成——校企雙方實施“課程共融、師資共育、實訓基地共建”的現代學徒制試點,并在人才共育過程中形成了頂層溝通機制、教師雙向流動機制等。
(二)增強商用飛機制造行業產教聯盟社會影響力。推進商用飛機制造產業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結構要素全方位融合,商用飛機(制造)行業技能人才培養聯盟的社會影響力及帶動作用增強,聯盟實體化運作水平不斷提高,成員規模持續增長。
(三)學生受益:人才質量贏得社會及企業的高度認可。“大飛機訂單班”畢業生就業率達100%,人才培養質量得到企業高度認可。學生先后在全國創新創業大賽和各類技能競賽屢獲佳績。
學校緊扣企業人才需求,從“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困擾問題上找到校企合作結合點,整合校企雙向育人資源,雙向發力、雙向賦能。企業優勢在于輸出產業制造標準,學校優勢在于通過教育教學,將企業已有的生產標準轉化為教學標準,形成特點鮮明的“雙元三共”產教融合機制。學校在主動實施課程融合教學改革的過程中,形成了特點鮮明的校企多元合作模式:課程設計開發優勢共融、課程師資培養共育互通、課程實訓平臺共建共享、課程教學質量共促互評。
當然,目前的校企合作機制在運行中仍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在后續的持續運行中不斷完善。如常態化開展針對“大飛機班”畢業生回訪工作,使得產教融合協同育人體系得以不斷完善優化,進一步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以及與行業人才需求的契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