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夢玲
(成都體育學院,四川 成都 610041)
人口老齡化給中國的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發展帶來了深刻影響,龐大老年群體的養老、醫療、社會服務等方面需求的壓力也越來越大。我國目前存在的養老問題的解決方式有兩種:家庭和社會,在家庭養老出現障礙時就由社會來承擔養老責任?!皩W界也認為,養老模式有兩種:一種是以家庭養老為主,另一種是以社會養老為主,并且二者之間是互補關系?!毖矍暗倪@些壓力還只是老齡化社會問題的冰山一角,隨著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這些壓力的影響將會更加深刻、更加普遍。時代發展趨勢衍生出“自立養老”的必然性,特別是在當今“大數據”時代,讓“自立”養老成為可能,為“自立養老”的實施提供了有效的技術手段。
哈爾濱市老年學學會常務理事羅盛希:老年人自主自立養老,主要包含兩個含義:一是指老年人作為個體,應該樹立自強自立意識,防止心態老化,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盡量做到在經濟上自立,生活上自理,精神上自慰;二是老年人作為群體成員,應該相互關心,相互幫助,相互照料,調動老年群體內部的積極因素,解決老年人養老遇到的一些困難和問題。兩層含義一個目的,就是盡量給國家、社會以及子女減輕照料老人的負擔和壓力。
本研究所提及的自立養老,就是指那些依靠家庭和社會而不能滿足養老需要的老年群體,通過“再就業”的形式參與社會活動和依靠自己的雙手去勞動而產生的收入以實現的自我養老。這里的“再就業”既包括直接參與社會發展,也包括間接參與社會發展,如幫助子女分擔力所能及的家務、教育孫輩等,其目的是要培養老人的自立能力,強化他們的自立意識,而且還能解決子女的后顧之憂,使他們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本研究中的養老服務領域中的“自立”包含四個要素,一是身體自立,二是心理自立,三是經濟自立,四是社會自立。
現代健康的含義并不僅是傳統所指的身體沒有病而已,它的含義是多元的、廣泛的,包括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性3 個方面,其中社會適應性歸根結底取決于生理和心理的素質狀況。心理健康是身體健康的精神支柱,身體健康又是心理健康的物質基礎,身心平衡發展的健康狀態才可稱之為健康。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解釋:健康不僅指一個人沒有疾病或虛弱現象,而是指一個人生理上、心理上和社會上的完好狀態。良好的情緒狀態可以使生理功能處于最佳狀態,反之則會降低或破壞某種功能而引起疾病。作為身心統一體的人,身體和心理是緊密依存的兩個方面。
1.大數據+中國傳統健身術,護航老齡群體的生理健康。研究證明,太極拳練習可以提高老年人的“平衡能力、增加下肢肌肉力量、改善下肢膝、踝關節的本體感覺、改善身體的柔韌性”,這與太極拳的特殊動作結構有關。首先,因為在習練太極拳過程中,要求下肢處于半蹲姿勢,并且太極拳要求“邁步如貓行,運勁似抽絲”,腿部輕靈沉著,使得腿部肌肉承受較大的負荷,“同時下肢肌肉始終處于向心、離心和等長收縮的交替狀態”,促進了腿部力量的增長,進而提高老齡群體的穩定性,可以有效保證老齡群體的生理健康。且倪紅鶯等也指出“太極拳在提高心血管功能方面有積極作用”。所謂“大數據+中國傳統健身術”,就是指利用大數據手段,根據老齡群體的特殊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針對老齡群體的不同需求,利用新型媒介,向老齡群體及時傳遞與之相適宜的健身指導方法、生理指標檢測方法、實時反饋疑問等相關事宜,即時互動,實現老齡群體的“自理運動”,“自立養老”。
2.大數據+中國傳統健身術,促進老齡群體的心理健康。當前養老問題普遍存在的現象就是:子女贍養老人往往只是停留在物質層面上,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中,生理需求只是最低層次的需求,很多人認為給老人提供了物質保障就是盡到了贍養老人的義務,殊不知精神上的愉悅和心理上健康才是老年人生存質量的一項重要指標,心理健康了老人的晚年生活才會感受到幸福。
太極拳采用腹式深呼吸等鍛煉方法,從整體上把握人體狀態、心理和精神方面的鍛煉調整,對神經系統和內臟器官狀態的調整具有特效。研究表明:“長期進行太極拳練習可以有效緩解中老年人的心理壓力,降低心理焦慮水平,提高心理應激能力,促進人際關系的協調發展”。同時,采取“大數據”方法,會通過收集老年人的平時運動習慣、結合其身體狀態、天氣狀況等等因素,通過數據分析為老年人科學的運動提供合理的建議,讓他(她)們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感受到運動心理快感。無論是太極拳還是健身氣功,其功法都要求:意守、入靜。外守內靜,動中求靜,如此,調節陰陽于動態平衡之中,使人長久的保持平靜而愉悅的心情,獲得心理的健康。
在此之前,或許大眾會認為,老齡群體的再就業的說法是不現實的,但是“由于經驗積累帶來的人力資本外部效應也是十分顯著的,經驗積累的不同主要是由工作年齡的差異引起,工作的年齡越長,經驗越豐富,由于經驗積累形成的人力資本外部效應也就越大,老齡化導致的勞動年齡人口結構老化是發達國家生產率高于發展中國家的一個影響因素”。俗話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擁有健康的身體是老齡群體實現“自立養老”的前提條件,而“經濟自立是保證老年人晚年幸福的根本保障”。而老年群體的經濟來源,除了他們自己以前的儲蓄之外,更重要的是實現老齡群體的“再就業”,為自己“創收”,為養老增加一份保障。伴隨著科技的進步與發展,人類“預期壽命的提高和老齡人口健康程度的上升,勞動人口的實際工作年齡的增加也能帶來經濟的增長”利用“大數據+就業信息”目的就是利用“大數據”手段,實現就業信息的實時、高效、精準定位、有針對性的發布,依據老齡群體的受教育背景及其所具備的技能,有針對性的發布最新就業信息,提高老齡群體“再就業”的效率,實現“自立養老”的經濟獨立,使“自立養老”成為可能、具有可行性。
在中國傳統“孝文化”的影響下,人們認為讓老年人再就業,是一種“不孝順”的體現,其實不然,就像我們教育小孩子不能“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一樣,贍養老人我們同樣也應該培養老人的獨立自主能力,“不姑息”他們,讓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目的是不讓他們過早的退出“舞臺”,給他們提供一個緩沖的平臺,可以有效減緩老齡群體的衰老進程。
根據老齡群體參與一項事件的心理動因是以生物性需要,還是以社會性需要為基礎,可將其動機分為“生物性動機”和“社會性動機”。像單純為了體驗事件帶來的愉悅快感和宣泄身心能量,以達到滿足機體的生理性需要而參與的事件心理屬于生物性動機。有些人群參與運動的目的是與人交流、認識朋友或者是尋找一個施展才華的平臺,這部分人群的參與動機具有很濃厚的社會性色彩。
“大數據+公眾力量”即利用“大數據”方法充分發揮公眾的力量,調動大眾的積極性,關注老齡群體的養老問題,正視老齡社會的發展趨勢,肯定老齡群體的社會價值,讓老齡群體意識到自己的社會重要性,繼續“堅守”崗位,或有勇氣“復出”,不會過早地被社會“淘汰”。
“人口老齡化絕不是一種短期現象,無論今天或是未來,每個人都注定生活在一個老齡化社會,那種“年輕”的社會已經一去而不返”。這是不可改變的現實,社會發展趨勢迫使我們應該正視人口老齡化并適應人口老齡化,要實現老齡化社會的健康、協調運轉,關鍵是政府的科學決策。加強對老齡群體“再就業”就業者的職業培訓,并“根據現實情況逐步延長退休年齡,從而在提高勞動力質量的同時繼續保持勞動力供給的充足性”。對老年群體不僅是進行生產技能和知識的培訓,更重要的是要提高老年人的社會適應環境能力,改變舊思想,消除老年人對變革的恐懼,提高他們的自信心,幫助他們跟上時代的發展腳步,快速融入社會。
老齡化社會發展趨勢已成定局,要實現老齡化社會的健康運行,首先,離不開政府的主導。有需求,才會有發展。要實現“自立養老”,需要政府培育和發展老年市場,建立老年人力資源開發信息系統。其次,離不開社會大眾的共同參與和“不姑息”,強化老齡群體的自立意識,培養老齡群體的自立能力,大眾的需求會讓老齡群體意識到自己的價值。最后,離不開老齡群體的“自立”,表現在:生理自立、心理自立、經濟自立和社會參與的自立。盡管大數據時代,一切都會變得簡潔、快捷、高效,但是新型養老資源“自立養老”是一項人文關懷工程,數據可以簡化的只是程序,但是簡化不了的是感情,老齡化社會的健康運行需要國家層面、社會層面和個人層面的共同努力才會得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