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皎
(永川區委黨校,重慶 永川 402106)
民生問題關系到國民根本利益,在經濟發展中務必要將解決民生問題作為首要任務。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復雜多變,影響國民經濟發展的因素越來越多,要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就必須要立足國民生活實際,從人民群眾最關切的利益入手,堅持改善民生、保障人民利益、提升人民生活質量為目標,真正實現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的相統一,從而促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
從發展的角度來看,經濟和民生兩者在本質上是一致的,經濟發展與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相輔相成的關系,所有的社會建設活動都離不開經濟發展作保障,忽視了經濟發展那么社會建設活動也就無從談起,民生問題解決更是無法實現,立足于人民群眾的實際利益需求,盡可能地滿足群眾最關心的物質要求,做到生活質量改善,生活幸福感提升可以有效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社會的和諧發展又可以為經濟建設提供基礎條件。因此,在當前經濟發展形勢下,務必要將民生改善和經濟發展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對待,發展經濟的同時解決民生問題。
基于現階段我國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需要在發展中始終堅持以人為本了理念,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并在此基礎上謀求科學發展,切實解決人民群眾現實問題,讓經濟發展成果普及到全體群眾。從國家總體戰略實施進程來看,經濟發展的初期階段,會因為多種因素影響,經濟增長不明顯,經濟發展方式為粗放式,但是在經過一段時間發展后,社會生產成本會逐漸增加,進而導致生產企業的經營利潤下降,經濟市場出現一定程度的萎縮,此時很容易出現經濟危機,人民群眾利益受損,社會發展波動性較大。其根本原因有三點,一是對國外市場的依賴性較重,經濟發展的對外抵抗力很弱,穩定性和持續難以保障;二是社會生產能力不足,國內市場呈現出消費需求增長滯后現象,出口是唯一拉動經濟增長的方式,自身創新能力不足;三是社會服務業供給跟不上,導致社會總需求不足,人民群眾的教育、衛生等現實性需求得不到滿足。
對于上述問題的解決,優化經濟發展模式,采用新的發展方式是最佳途徑。按照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要求,務必要著眼于當前實際情況,將民生問題解決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優化經濟發展總體結構,改變傳統的重投資輕消費的發展模式,要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方針要求,以人為本,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這也是提高我國經濟發展自身風險抵抗力的內在要求,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客觀必然,從人民群眾切身利益來說,這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關鍵所在。
經濟發展的最終目標是民生改善,因此,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過程中,務必要考慮到當前民生的基本現狀,從社會發展的各方面入手,完善社會公共服務、加強社會管理,實現公平公正公開,滿足人民群眾在文化、醫療、教育等方面的需求,從而起到增強民心凝聚力,促進社會和諧、文明發展。
社會發展的公平、公開、公正是與人民群眾內心需求相一致的,收入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和優化是社會公平的一種體現。現階段,貧富差距現象依然存在,要縮短城鄉居民貧富差距,就要將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并存這一制度進行全面落實和完善,提高制度的實際執行性,對各個生產要素進行合理分配,以生產要素的實際貢獻來確定分配額,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環節也要正確處理公平和效率關系。在收入分配制度的優化過程中,要將最低工資標準和低收入群體收入的提高作為工作出發點,科學合理制定增收計劃,形成符合社會發展實際的“橄欖型”結構,企業發展也要對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和支付保障機制進行完善,保障基層職工的工資公平性,并結合基層人民群眾生活實際,構建相應的生活補貼制度,這樣可以保障基層群眾最基本的生活質量,緩解社會發展矛盾,進一步擴大內需,實現經濟發展的穩定性和可靠性[1]。未來發展中可以從幾下幾方面入手,強化稅收對收入分配制度的調節作用、優化整體收入格局、提高收入分配秩序的規范性和合理性、落實貧困地區扶貧工作、確保基層困難戶基本收入。
社會公平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就是教育的公平性,要保證城鄉教育的公平,全力推進素質教育進程。現階段,黨和國家根據當前教育實際情況,制定和出臺了多項優化教育政策,教育的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過程中,要在教育上突出育人為本、德育優先理念,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目標。一方面要加強高中教育的普及,發展職業教育,提高被教育人員的創新能力和綜合素養,另一方面也要重點落實城鄉職業技能教育,為社會發展培養更多技能型人才,發揮地區人力資源優勢,這樣也可以將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從而使社會發展和人口的相協調。除此之外,在發展教育時,要進一步完善人才激勵機制,統籌落實各類人才資源建設,形成多元化培養機制,必要時也可以引進優秀人才,借鑒先進的人才培養經驗,為人才培養提供高效服務。
促進就業在任何時期都是社會發展的重要方面,也是緩解人口壓力,保障群眾基本生活,提高社會發展穩定性的有效措施,一旦社會出現較高的失業率,社會矛盾就會加劇,經濟發展也就難以確保有序性和和諧性。政府部門要做好宏觀調控工作,為更多的人員提供就業指導,優化就業結構,讓更多具備勞動創造力的人員實現就業,在社會發展中貢獻自己一份力,充分發揮勞動者自身活力和創造力,從而增加收入、保障基本生活。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關系中,就業也是一項最基礎的工作,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入手解決,一是突出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不斷擴大就業規模,為更多勞動者創造就業機會;二是加大對勞動者的技能培訓和教育,提高勞動者自身綜合技能水平,積極引導和扶持勞動者自主創業,轉變就業觀念;三是將勞動者、人力市場、政府三者進行科學結合,發揮各自作用,形成規范統一的人力資源市場,對每一位勞動者提供更為精準的就業崗位;四是針對困難群眾要制定相應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進一步協調勞動關系,解決困難群眾的就業問題,并對勞動合法權益進行保護[2]。
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是與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直接相關的,也是小康社會建設的重點內容,屬于是最基礎的民生改善措施。就目前我國經濟發展形勢來看,醫療衛生制度改革還需要進一步深化和完善,首先,重視和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為人民群眾健康提供基礎保障,對于政府部門來說,健全公共衛生服務制度,提高公共衛生服務水平是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最基本的要求,按照黨和國家的政策要求,全面落實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不斷擴大服務范圍,結合城鄉居民生活實際,統一提供疾病預防控制、婦幼保健、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服務,縮小城鄉醫療衛生服務差距;其次,建立健全城鄉基本醫療保障體系,對基本醫療保障體系的完善,要突出醫療保障的主體作用,將其他多種形式的補充醫療和商業健康保險作為補充,使醫療保障體系盡可能地覆蓋到更多群眾,實現所有群眾都可以享受最基本的醫療保障,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現實問題;第三,對現有醫藥服務體系進行改革,改革的目的是提升現有醫藥服務質量和效率,滿足人民群眾的看病購藥需求。醫藥服務體系的改革必須要發揮政府部門作用,出臺各項政策措施提高公共醫療衛生服務的公益性、公平性,讓更多的城鄉居民享受到最優惠的醫藥價格,同時也要對基層地區的醫療衛生機構補償機制進行完善,可以適當地將準入標準進行放寬,實現公平性競爭,這樣可以對社會資本參與醫療衛生事業起到鼓勵和引導作用,使醫療服務體系更加切合實際。
現階段我國社會經濟正處于發展轉型的關鍵時期,保障和改善民生不可懈怠。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要立足于整體,做好各項工作的協調性和同步性管理,始終堅持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的基礎作用,重點落實基本養老、基本醫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同時發展慈善事業和商業保險以起到補充作用。首先,明確社會保障體系完善的基本要求,做到社會保障的“多層次、大范圍、可持續、保基本”;其次,對現有社會保障制度進行創新,加快城鄉居民基本養老制度的改革進程,不斷擴大覆蓋面,讓更多基層群眾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做到應保盡保,同時結合經濟發展情況不斷提高基本保障標準,推進全國統一社會保障社會化服務體系進程[3];第三,加大社會保障的投入力度,發揮政府部門的引導作用,優化公共財政機制,持續增加財政性社會保障支出在整個財政支出中的占比,同時該方面的投入重點也要適當向基層農民、無業人員、殘障人員等特殊群體傾斜,還要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強化職責劃分,使職責分擔機制更加科學合理,確保各項工作落實到位,真正做到保障和改善民生。
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在本質上屬于是“一個問題”。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過程中,務必要以民生問題解決為各項工作出發點和落腳點,制定和實施多項民生改善措施,滿足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的現實問題,提升人民群眾的生活幸福感,從而使經濟發展更為健康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