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姣
(浙江師范大學附屬丁蕙實驗小學,浙江 杭州 310021)
在當代藝術實踐中,出現前衛裝置藝術的不同形式,打破了原本思想表達含蓄,創作手段單一,呈現作品的形式靜止和觀眾參與度低的傳統藝術形式。當代裝置藝術具有較強的互動性的特點,使藝術不再被鎖定在傳統的繪畫架上。通過對裝置藝術的實踐性體驗,發現裝置藝術教學在“綜合·探索”學習領域中,包含了一些情感與觀念的表達,手法與形式的創新,材料與實踐的獨特和觀眾與場地的轉移,視覺與思維的交融。符合當代藝術教育兼容并蓄突破創新的趨勢。
裝置藝術因其自身獨特的互動性和參與性,打破了學生的傳統思維和“置身事外”的態度。學生在流動觀賞時,不僅僅沉浸于裝置藝術的三維空間化、立體化和感受,而往往陶醉享受與視覺體驗之外,還伴隨觸覺、聽覺甚至味覺人性化的互動體驗以及震撼的心理體驗。裝置藝術同時以創新的整合思維與雙向的交互展示方式,實現“小藝術家全身心”的融入、沉浸和情感交流。這種“近距離藝術”互動模式的引入,將觀眾直接引入作品的體驗之中獲得心靈觸動,使藝術更接近人們的生活。
1.以日常生活為出發點
日常生活中的事物,都是學生所熟悉的。所以在探討課題確定時,也會融合自身生活經歷和感受,以便于詮釋日常生活中所感、所想、所知事物的背后含義。一個人將自身的藝術創作方式理解為具有一種‘社會主義’的性質——它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回饋于生活。這也就是所謂的徐冰藝術表達一貫所秉承的理念,“為生活而藝術”。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壓力”無處不在,而在藝術教學實踐活動過程中,我們也發現有關“壓力”的課程教學實驗。教師以“壓力”作為切入的主題,學生根據自己學習體驗和感知,開放性的定題,可以把這種壓力理解是考試壓力、課業多的壓力、伙伴間矛盾的壓力等。如:有學生自命題創作裝置藝術作品《59 分》以闡釋“壓力”:在一張“59 分”的考卷上疊加一摞學生用的鉛筆袋。59 分是分數及格的標準的認定,也是對人真實評價是否屬實方面色思考,體現了學生一種積極的思維歷程和認知取向。
2.以熱點事件為切入點
大多數當代藝術創作不僅僅只是發端于藝術家的一次形式表現沖動,它更多是經由創作者對社會重大事情或熱點事件的啟發,而后明晰意圖、確定觀念等多方面共同醞釀而來的。學生可以根據自身對某些熱點或重大事件的興趣點和關注點,作為靈感的切入點,挖掘事情的深層含義。
例如:裝置藝術作品《水言之殤》,靈感來源于當時,長春市某一小區水污染嚴重,市民只能買礦泉水飲用熱點新聞的啟發。由生活中熱點事件切入,經小組實地調查研究到作品創作的方式,可以激發學生對熱點事件關注的熱情,提高其搜索素材的能力,得以使其靈感的撞擊。
3.以社會議題為著力點
在當代藝術作品創作中,藝術不是孤立于時代的單一形式創作,而是與社會生活之間的一次次聯手互動。學生可以在現實生活中的社會實踐和體驗中進一步探索,從社會、歷史、文化、環境、經濟等多方面對有爭議性內容進行關聯性思考。譬如戰爭與和平、民族文化、環境保護等。
例如:鋼鐵“鳳凰”是徐冰諸多藝術創作中極具震撼力的作品。它是由眾多建筑廢料拼湊而成的高貴“鳳凰”,使得民眾反觀現在資本和勞動的關系。這種以時代為導向的作品,可以啟發學生對社會問題的關注與思考。同時,可引導學生制作出對優秀傳統文化、生活環保以及習俗融合反思的行動與表現。
1.擴充材料
學生在藝術創作中材料的選擇可以由傳統的紙張、布匹、石材、陶等內容拓展至金屬、玻璃、火藥、石蠟、金屬、混凝土、燈光及各種動物纖維等內容或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泡沫、書籍,浮木、孔雀羽毛和廢棄物。在提倡生態環境保護的時代下,教師在裝置藝術教學中,可以多鼓勵學生利用生態綜合材料,循環再次利用。最終,裝置藝術實驗性材料和裝置藝術所使用的媒材環保發展方向保持一致。
威海市長征小學創造性地把傳統的材料和現代的材料有機結合,師生合作創作了以“生活勞動”為主題的“變廢為美”裝置藝術作品。在特定的場所,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注入環保的情感,完成了一系列“勞動”場景——割草、摘果、澆水等綜合裝置藝術品。他們所用的材料和創作的“情景”藝術品,都是學生在生活中所接觸和看到的東西,這些都會促使學生產生豐富的創作靈感。
2.深化材料
由于材料在藝術創作中具有多重背景的關聯,及其廣博的“符號意涵”,從而將其納入更廣闊的文化生態范疇之內。在課堂教學中,著力培養學生對材料的感知度,即材料在視覺三維造型方面所起到的塑造性作用。在此基礎上,學生可以進一步揣摩、體認特殊創作媒材在表達創作者主體復雜、微妙的感覺心像方面所具有的力量和豐富潛能。
不同精神內涵的裝置藝術作品,不僅由于材質的不同,還與不同設計有關。無數的小人偶一同舉手托起石碑、地板,以及皮鞋,既有團結就是力量的寓意,又暗指某些人的成功其實是建立在將他人踩在腳下而得,意味深長、略帶諷刺。
1.變異錯位法
學生在美術創作中,普遍利用簡單的穿插、重組、變異等二維創作表現形式。錯位法因其自身產生的獨特性受到裝置藝術家們的青睞,它體現了物體形象之間的相對關系和對比狀態。錯位不僅產生于構圖中形體肌理方向、位置的變化,內部結構“一個形強加到另一個形上”的錯位更賦予了深層的意義。設計理念不是單純用錯位方法盲目達到“雜亂”的造型藝術效果,而是通過時間、空間、意義等多方位表達對立統一的造型視覺藝術效果,也就是說使事物內部或事物之間的對比狀態更加強化在統一中改變再創新形象。
2.動勢散亂法
在美術教學中,學生會認為散亂是不整齊,沒有條理的結構方式,但在裝置藝術創作中,在整體形象和結構上,一般是把物體做的疏松零散、四分五裂,卻亂中有序、不失法度。同時,通過根據主體物的形狀、大小、方向、位置進行各個元素之間的組合或根據主體物實際空間位置的擺設,來合理安排其他實物的形象,也可以根據主題需要把主體物殘缺化。結合主題,把主要空間和次要空間巧妙的對立統一融入裝置中,更能突出主體物的張力,這也是我們日常所說的虛實和疏密融合的表現形式。
教師將當代藝術本身作為文化的介體引領學生開展深層次的課堂討論和創作實踐,課堂藝術表現媒材、工具、表現形式的變更,學生認識方式與思維習慣的轉換與拓寬,促使學生視覺和思維想象的分歧和二次融合。這給對藝術創作和理解持不同觀點和想法的學生提供一個互相傾聽、學習、借鑒的交往過程,這也可以借觀點的交互、思想的碰撞而不斷地深化、豐富、拓展對當下裝置藝術創作的狀態和文化語境的深層次認知。
對于裝置藝術引入課程的倡導與實施,其中教師首先給學生營造一個開放的自主學習空間。在進行當代裝置藝術內容的課堂教學時,教師需要發揮一定主觀能動性的作用,靈活運用多種前衛的教學策略和模式,引導學生借鑒當代藝術觀念,培養學生解讀當代藝術、社會的能力。在這過程中,學生會碰到出乎意料的靈感和驚喜,或者會出現始料不及的問題,這就需要教師針對性給予學生當代藝術正向感動力的引導,使學生成為“完整的生命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