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云芳
(惠東縣大嶺小學,廣東 惠州 516300)
在我國社會中傳統教育所秉承的一直都是儒家的教育思想理念,但是這種思想現象制約了學生個性化的成長。所以國家在發展的過程中提出了素質教育,在素質教育中團體心理拓展活動內容能夠對學生健全心理素質培養起到關鍵的促進性作用,所以本文也以此進行分析,希望能夠最大程度地加強小學高年級團體心理拓展活動工作開展的整體效果,以此為我國社會輸送更多擁有健全心理素質的人才。
教育工作是在一個相對較大的系統內進行的,在實施校園教育工作的過程之中,還需要把團體心理拓展活動融入其中,這樣才能夠發揮出其獨特的作用。
第一方面就是校園需要重視團體心理拓展活動的群體,團體心理拓展活動面對的對象就是學生,教學的非有效性必須根據結果進行評估,通過教學環節確保學生能夠真正接受這些知識內容,并確保學生的日常生活朝著一個全新的方向發展。進入校園后,學生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在學習過程中注重個性的成長和對學生的尊重,所以團體心理拓展活動工作開展的過程中,還是要以學生健全的心理為核心,這樣才能夠使教育工作向著成功的方向所發展。
第二個方面是積極發揮校園的主導作用。對學生來說,校園是生活的場所,但學校環境與現實生活環境的因素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也要發揮學校的主導作用,設置相應的情境,模擬挫折的環境,教育和引導學生,使其能夠真正的在有地方式的教育狀態下,發揮出團體心理拓展活動的作用,培養學生健全的心理素質。
大學生群體心理發展活動是高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內容,是培養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組成部分。課堂知識學習的教育研究,以及綜合素質提升主要的平臺,在開展團體心理拓展活動時也需要關注到幾個方面:
第一方面就是課程的形式需要具有多樣化的特點,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的內容:(1)提高學生對于接受教育的興趣;(2)把知識內容真正的融入到教育的過程之中,以此達到綜合性的課堂教育效果。
第二方面,在教學過程中,也要根據新開發區的理念,注重整體素質教育,保證教育有一定的難度,但不能超過學生所能承受的最大限度。
第三是轉變傳統的教育模式,將原有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育模式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模式,使群體心理拓展活動真正發揮其優勢,從而最大程度的優化學生的心理素質和心理狀態,為學生的發展和進步奠定基礎。
學生在進入小學高年級校園之后,所背負著的升學壓力遠遠超過小學和初中階段,所以在這一階段,大多數的學生所面臨的都是大量的測驗、模擬考試,這樣的生活枯燥、乏味、單一,學生的壓力不斷增加。許多教師也經常使用模擬成績來評估學生的學習現狀,許多學生重視自己的學業成績,這導致學生的壓力不斷增加,他們認為自己的學習能力相對較差。通過這樣的情況,就會造成學生的心理問題,也會影響學生后續的進步。
實際上,在分析的過程中就能夠了解到,大多數的小學高年級校園班級學生的成績,經常會呈現出起伏的情況,在這其中學生抗挫能力較強的,成績浮動相對較小;有些學生對挫折的抵抗力很低,成績下降后,情緒很難長期平靜下來,甚至會否定個人能力,陷入焦慮和抑郁狀態。因此,班主任還需要提高學生抗挫折的能力,保證學生能夠正視自身的不足,以此為后續的學習建立起堅強的心理狀態。
在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不僅要幫助學生發展個性,而且要促進教育事業,因為學校是學生在家庭生活之外停留時間最長的地方。中學教師應注重為學生的生活和學習創造一個健康、積極的環境,引導學生群體主動提高個人心理素質。允許學生獲得更多的健康知識內容,以促進他們的個人發展和進步。
例如:教師可以要求學校領導定期開展心理健康講座活動,設立心理健康科普科,使學生成為心理健康教育的接受者。也可以以學生為核心組織開展一系列的活動,由學生自主地對活動的開展方法,以及活動的內容進行策劃,這樣就能夠轉變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讓學生從原有的知識接收者,變為活動的參與者,只有這樣才能夠激發起學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性,也能夠在核心素養培養的過程之中,使學生樹立起多方面的能力,為學生后續的良好發展和進步奠定基礎。
對于小學高年級階段的學生來說,父母是學生行為表現的重要模仿人物,學生的心理狀況與家庭環境也有著直接的聯系,家長已成為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群體,因此,要確定中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最終結果是否能取得比較顯著的效果,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
家長作為學生家庭生活中最重要的教育者和引導者教育。因此,家庭環境和父母的教育觀念是指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學生。在小學高年級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教師應體現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和理念,嘗試著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過程中,與家庭打造出良好的家校合作氛圍,這樣才能夠使學生的心理向著健康的方向所發展,也能夠為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提升做出貢獻,培養學生在校園和家庭中接受積極的指導,并能夠利用良好的心態面對當前的學習和生活環境。
例如:教師可以定期組織家長參觀校園,組織家長參加校園心理健康講座,使家長真正認識到教育對子女身心健康的重要性,把最新課程改革中所提出的核心素養,培養思想理念傳遞給學生和家長,以此實現共同進步,共同成長的目的。此外,教師定期實地走訪,了解家長在家庭環境中的教育理念,在與家長溝通的過程中盡可能地引導家長正確的健康觀,讓家長在面對問題時給予耐心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與家長建立良好的關系,也才能使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結論:綜上所述,縱觀我國高校素質教育的發展現狀,長期以來,受傳統觀念的影響,許多教師已經能夠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智力作用,以及學生的考試成績,這樣的方法不符合現代化教育中人才培養的標準,也影響了學生后續的發展和進步。所以本文也結合學校教育工作的開展實際情況,根據以上內容,提出團體心理拓展活動對于健全學生心理素質所起到的關鍵性作用,希望能夠真正地發揮出教育的特色,從而為學生后續的良好發展和成長進步做出巨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