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娜
(安陽廣播電視臺,河南 安陽 455000)
有科學家對聲音進行分析,得出結論,如果在幼兒入睡前,反復的講述一些語言與語句,長此以往,語言內容及觀點便會深刻在幼兒大腦內,形成無意識的一種認同。事實上,聲音在日常生活中一直都有一種神奇的說服功能。在出現外來入侵的時候,眼睛可以選擇關閉直接阻斷視覺刺激,但是耳朵是永遠敞開的,聲音的傳播具有很強的散射力與穿透力,讓人類無法選擇逃避。也正是結合了媒介的散播特點,成為了新聞敘事語言中的重要整合元素與語言運作的媒介工具。因為聲音的穿透力較強,能夠控制人類的聽覺及與聲音有關的感受。人類在文字出現以前,一直通過聲音進行信息交流,以此延續中華的傳統文化。在電子媒介出現以后,含有聲音元素的人聲或音樂聲就成為了新聞傳播的電子信息時代。
從過去的新聞到現在的融合新聞,隨著新聞形態的不斷更新,聲音敘事也展現了新的特征與不同趨勢。過去的新聞敘事運用的是經典的敘事學術的框架,按照單一平面的方式展開,在報道新聞時也主導事件的結構與框架,直接引導受眾對新聞事件的認真與邏輯,而融合新聞的敘事結構體系是多維素的開放性與多空間整合的,具有融合性與交互性的特征,能夠讓融合新聞呈現新興的表現形態。在過去的新聞敘事中,為了展現廣播與電視新聞的敘事問題,聲音的呈現大多是一種單一的敘事元素,將新聞中的信息傳播交給耳朵,最后呈現出獨立與封閉式的聽覺體驗,或者利用電視畫面講述新聞事件,運用聲畫對位的傳統聲音語言方式。對于廣播與電視而言,聲音“景觀”更多的是在故事與情感的維度上進行制造。而融合新聞的聲音一般不是作為獨立的敘事元素呈現,是在與其他的媒介元素的融合中參與新聞內容的表達與敘事,由于融合新聞中的多媒融合特點,與其特有的新媒體話語方式與形態特征,例如趣味性、情感式與互動性的表達特點,打破了過去的新聞聲音敘事語言及其認知聲音“景觀”。
事實的新聞包含本體意義上的客觀新聞事實與認識意義上的經驗事實。由于受各種因素的限制,受眾一般無法得到絕對語言上的客觀事實,都是由新聞工作者與受眾人群共同建立的新聞事實。而聲音正好可以營造這種強烈的現場體驗,在新聞的播報中,有讓受眾有重返現場的真實體驗,能夠充分的調動受眾的心理感知,讓人們通過經驗感知過度到判斷事實的認知。融合新聞并不是將不同的元素隨意的整合在一起,而是將具有媒介渠道的特征與新聞議題的屬性融合成不同的元素,并產生協同效果。所以,要進行呈現聲音敘事的事實考察,就應該將其與多媒體融合的多模結構相融合,置于新聞可視化的視覺結構中,對于新聞人如何抵達新聞事件的現場,探究事件的真相進行分析與研究。聲音不僅能夠激發人類的聽覺,也能夠喚起人類在心理上的幻覺與幻景,讓人們在想象之上的景象亦真亦假,充分的營造身臨其境的現場感,讓受眾與現實有更好的接觸與認識。聲音可以通過技術的變遷與聲音的本質營造出現場的感覺,在傳統的一些場合中,聲音不能脫離音源單獨存在,而音源要與一定的時空依附才能出現,這樣的聲音使人產生一種現場感。隨著聲音技術的不斷發展,新時代的聲音可以成為了不在場的在場,通過技術使得聲音能夠與音源分離,制造現場感的聲音。
在一些新聞的公共事件中,新聞媒體人對于人聲、環境聲與音樂聲等聲音的形態進行有效的挖掘與呈現,不僅塑造了突破日常生活與情感的戲劇場景與詩意景觀,也有利于公眾對于新聞事件的信息內容有更好的了解,更能抵達事件的本身。此外,聲音的敘事一般也只在兩個維度內展開,一個是人聲與環境聲可以為人類提供鮮為人知的證據與線索,這也是講述事實新聞的有效依據。二是音樂與音效營造的一種故事性與戲劇性的感知“景觀”,以增強新媒體時代下用戶的代入感與認同感。例如:當下最流行的短視頻新聞,用其相對獨特的聲音敘事方式,成為了社交媒體平臺上最受歡迎與關注的融合新聞形態。整合了圖像與文字、聲音的功能,在新聞的公共事件中有調查事件與報道的重要作用。但短視頻由于時間相對較短,不像傳統的電視新聞,能夠利用詳細的解說對新聞的背景與事件的發生進行詳細的解說,而是利用較短的文字形式,對新聞事件的背景進行簡單的解說,事件中的關鍵信息也都是采訪的內容及周圍的環境聲音,整段視頻也始終穿插著各樣的音樂與音效。簡潔明了的人物采訪能夠讓受眾在短時間內了解事件的起因與經過,視頻中的環境聲音也能營造真實的現場感與代入感。如果說電視新聞中使用的音樂還相對保守與謹慎,那么無聲源的新聞往往會引發受眾產生諸多的紛爭,而短視頻的新聞就合理的解決了以音樂入場的合法性問題,每則新聞短視頻中都會出現相應的音樂與音效,能有效的烘托受眾的情緒,營造事件的氛圍,創新敘事的節奏,通過聲音的方式,將日常生活中的故事化與情景化的內容,重塑成不同于傳統廣播電視的故事的“景觀”。
在融合新聞的聲音中除了呈現事實之外,還有一項重要的表征符號參與敘事。表征是用語言向他人有意義的對世界進行一定的語言描述。聲音是一種符號的表征元素,強調事件的推進、設置與沖突的基本敘事功能。回到敘事學的基本結構中,就能真正的理解融合新聞的聲音敘事與語言問題。新聞敘事包含兩種常見的敘事,分別是空間敘事與時間敘事。空間敘事指通過地理空間的變化構建新聞的故事,而時間敘事是指要按照正常的時間順序呈現新聞事件發展的整體過程。要將聲音在新聞敘事中的表征完整的體現,就要提供空間敘事與時間敘事兩種基本認知的結構框架。也就是說,利用分析時間與聲音,空間與聲音的關系,能夠幫助我們進一步的提升聲音敘事中的時間想象力與空間的創造能力。
在面對聲音的形態時,人們會直接尋找聲音的源頭與聲音的背景,將其作為聲音屬性的一部分并加以感知,使得聲音符號承載了更多遠化和豐富性的信息內容。聲音一般都富含者時間空間信息與時間信息,就像時間維度上的過去與事件;空間維度上的地點與情景。因此,當融合新聞開始選擇并開始使用有特征性的聲音符號時,就能夠激發人類的時空感知與時間記憶,聲音就像時光機或者是傳送門,可以將人類帶回到過去特定的時間點與歷史場景中。因此,新聞的聲音敘事與人們的經驗與記憶力密不可分,是聲音符號通過記憶力的功能,讓人們實現敘事意義上的時間或空間的切換。
融合新聞與過去的新聞最不同的地方就在于,數據在新聞報道中的分量更加的重要,這也是數據新聞成為非常重要的融合新聞形態的原因。在過去對新聞的理解中,數據新聞在主體上一直強調對現實世界的提煉與視覺表征,主要表達的就是數據信息的可視化,利用視覺形式來呈現數據信息的關系。在近幾年的新聞報道中,拓展了數據新聞的外延與內涵,數據的可聽化也變成了數據可視化之后的數據新聞的又一重要的新聞表達方式。數據可聽化是利用聲音展現數據信息,將聲音的數據關系轉換為聲音景觀,通過聲音的方式對新聞的事件進行講述。在聲音進入數據信息的符號體系時,數據性新聞就開啟了新型的表達維度,創設了全新的新聞感知與新聞事實呈現的新方式。在對聲音敘事作為數據信息再現研究的同時,需要明確可聽化的重要意義。可聽化是反映某一領域中數值與聲學的關系,以便人們更好的理解原來的關系。目前,可聽化已經獲得了相對系統性的關注與解釋,是利用非語言的聲音進行信息的傳遞,將數據信息的關系轉化為聲音中的感知關系,達到交流與解釋的目的。換言之,數據信息的可聽化是利用聲音關系來表征數據的信息關系,能夠更好的進行社會交流與聲音的向度。
在出現數據信息可聽化之前,數據信息可視化已經相對成熟,可視化一直被視為數據信息呈現的最標準樣式。在現代,數據信息可視化已經相對成熟的背景下,新聞行業依然有將數據信息可聽化持續發展的必要性,因此每個人的視覺與聽覺都是完全不相同的。基于目前數據可視化邏輯的數據性新聞呈現出的新特征與新趨勢下,融合新聞中的數據信息重現的聲音敘事的表現可以分為三種類型:一是利用聲音與畫面的配合講述數據化的信息,這也是字面含義的數據信息可聽化,利用聲音對新聞中的數據信息進行聲音的復述,也可以理解為利用聲音對新聞數據進行二次強調。在這一類型的融合新聞數據中,畫面的呈現是跟數據相關的圖表與場景畫面,而聲音的功能則是通過直接對相關新聞數據進行直接的陳述,利用聲畫對位的方式進行新聞數據講述。二是利用數字的聲音來模仿現實生活中的聲音或場景。數據信息可聽化最常見的特征就是利用聲音表現時間或者空間序列的新聞議題,在聲音的維度上與時間或者空間的關系最接近。三是利用音樂或者音效的形式重現數據信息邏輯。利用可視化的音頻呈現用戶在媒體平臺上發布新聞的情感變化,通過音樂方式展現新聞的內容,例如地震聲音,槍聲等現實的聲音講述新聞的故事,創作者利用跌宕起伏的音樂旋律及音色的變化來展示不同新聞內容的情感變化。但數據信息可聽化中的“解碼”與“編碼”呈現不對等的關系時,一些對聲音理解相對較差,或者對聲樂感知有誤差的受眾就可以輕易的排除在新聞傳播的鏈條之外。目前的數據信息可聽化形成的聲音數據,很難形成獨立的、完整的新聞敘事,在發展過程中仍然面臨著很多問題,盡管數據信息可聽化為大數據的處理與展現提供了眾多新型的解決辦法,但是在進行可聽化的實踐中,聲音關系能否真實的反映大數據的關系依然是個未解之謎。由于個體的聲音分辨都存在不同的特點,每個音色的代表是正情感還是負情感,對于相關的判斷也都不盡相同,者使得人們對于數據所反映的聲音理解也易產生爭議,這樣就代表,聲音重現的數據科學性與專業性都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因此。數據信息的可聽化就需要與可視化的形式互相融合,這樣才能夠清晰有效的講述新聞故事。
相較于過去傳統的新聞語言結構,融合新聞發揮其多媒融合的語言屬性及特征,在整體上展現的是一個視覺性的結構框架,是在可視化的基礎上建立新聞表達的視覺想象力。在以數據信息為基礎的融合新聞體系中,可視化并非是全部數據信息關系的真正原因,是體現視覺修辭意義上的一種關系再造的結構,最終只是重新塑造了一個新型的數據信息表與邏輯表征。從視覺的角度來觀察,融合新聞的視覺語言建構,其主要對應的有五個語言修辭與使用原理,空間修辭、時間修辭、數據修辭、交互修辭與關系修辭。由于其中的關系修辭與交互修辭都是指向特定的融合新聞形態,并不具有普遍的代表性。因此,要將時間敘事與空間敘事及關系敘事共同融合在新聞的敘事中。利用時間敘事的方式在時間的維度上尋找新聞事件的來龍去脈;用空間敘事的角度展現新聞報道視角的宏觀與微觀的轉向,強調從空間意義上掌握新聞故事的運作機制;利用關系敘事的方式打破傳統新聞相對靜態且單一的因果關系,強調大數據技術與思維展現多元素新聞之間的結構與關系。
總而言之,新聞敘事語言是一種新聞專業的藝術,極具廣泛的研究與發展的空間,新聞敘事語言尚處在年輕的發展階段,需要廣大的新聞工作者在工作過程中不斷的進行經驗總結,不斷探索,強化日常的工作,進一步的擴大敘事的領域與語言運用的范疇,更要注重語言的更新與創新,提升新聞敘事語言的表達能力,更好的推動新聞節目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