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培培 李保國
(成都醫學院,四川 成都 610500)
成都醫學院前身是1947年10 月創辦的豫皖蘇軍區衛生學校,學校隨所在部隊先后參加過豫皖蘇區反圍剿戰爭、淮海戰役、渡江戰役,以及進軍西南、解放西藏、剿匪平叛和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等重大行動。在嚴酷的戰爭環境中,學院不畏艱難,努力創造條件辦學,培養了大批軍隊醫務人才,為全國解放和領土安全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在西藏辦學期間,面臨醫療物資和醫技人員極度匱乏的局面,學院主動擔當迎難而上,為藏區同胞送醫送藥、解患除疾,同時,學校堅持辦學,為西藏部隊培養了大批醫護專業技術人員,為維護邊疆穩定和促進民族團結提供了堅強而有力的保障。回顧這段歷史我們不難發現,成都醫學院的紅醫先輩們無論在戰爭還是和平時期,一直秉承光榮的軍旅傳統,矢志不移地為軍隊、國家和民族衛生事業努力奮斗,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實踐中形成了“政治堅定、對黨忠誠、救死扶傷、服務人民、埋頭苦干、無私奉獻、技術優良、精益求精”的紅醫精神。
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1],這是開展紅色教育的重要遵循。在高等醫學教育中,我們需要思考如何通過史料深度挖掘紅醫精神的內涵和價值,找到紅醫精神和當代醫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點,將二者有機融合,進一步傳承和發揚紅醫精神,有效提升醫學人才培養質量。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2]這個論述明確了我國高等學校工作的中心任務,也對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立德就是要教育引導當代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樹立遠大目標,培養愛黨、愛國、愛人民的情懷。這與紅醫精神的對黨忠誠、救死扶傷、服務人民的內在特征是高度契合的,二者均聚焦在“培養什么樣的人”這個根本問題上,能夠有力回應高等教育應具有何種初心承擔何種使命的問題。歷史上的紅醫先輩們正是胸懷遠大的革命理想和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把人生融入偉大的革命和建設事業中,踐行了對黨和人民的承諾,實現了個人價值。他們的事跡可以為新時代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生動鮮活的素材。據成都醫學院校史記載:1951年春,十八軍53 師和54 師,加上來自西南軍政大學八分校、十八軍衛校的“支援軍”,萬余兵力在‘世界屋脊’搶修機場……。在搶修機場的過程中,十八軍衛生學校的部分師生不幸長眠于雪域高原。[3]原國家計生委副主任、時任十八軍醫療隊助產士的吳景春作為首批進軍西藏的女兵之一也有過如下回憶:“1951年12 月1 日,我們勝利到達拉薩...這次進軍歷時100 多天,行程約2500 公里,其中絕大部分路程是在青藏高原...可是,這“生命禁區”、“死亡之地”并沒有難倒我們,硬是讓我們闖了過來!”[4]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5]。健康的人民組成健康的民族,人民健康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的重大追求,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支撐。維護人民健康需要醫學提供的堅強保障,需要全面提升醫學人才的職業道德和職業技能。紅色醫生救死扶傷、鉆研醫技的行為彰顯了革命人道主義精神,紅色醫生對人民的博愛和對技術的追求可以為培養仁心仁術的醫學人才提供重要的指導。時任十八軍醫院婦嬰科軍醫的王季秀則回憶,到達甘孜后,她和200 多位軍醫分散居住在藏民家里,因陋就簡迅速展開醫療工作。“那時候任務是很繁重的,我一個人最多管過60 多名傷病員,常常忙得吃不上飯。病人又分散在各戶藏民家中,要來回奔跑,一天下來腰酸腿疼,回來的時候常常過了飯點,只好餓著肚子,晚上還要走家串戶地出診。”“心里真是難受!傷病員去世后,醫生護士一起挖坑,把戰友掩埋了,大家都失聲痛哭”,王季秀說,每一次悲痛過后,她在心里也更增添了一份“不管條件多么差,也要盡自己所能,為傷病員服務好”的決心。[6]即便是在環境極端惡劣,物資極度匱乏的狀況下,紅色醫生仍然堅持學習,提升專業技術水平。教學設備極差,同學們借用民房,擁擠在教室里,散布在廣場里、墳坡里,像‘放羊’一樣。他們在屋頂殘缺的教室里,坐在尖硬、寒涼的石頭上,雙膝是課桌,墨水瓶結了冰,僅用口內的溫暖支持著用,利用用過的舊賬簿廢紙制作的筆記本在抄寫筆記。[7]
由以上的史料可以看出,紅醫前輩們所展現的堅定的理想信念、救死扶傷的革命人道主義和篳路藍縷的開拓精神是超越時間的寶貴精神財富,時至今日仍然具有強大的活力和感染力。紅醫精神與新時代醫學人才培養所追求的精神特質是高度一致和深度融合的,融通了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的行動方向,對醫學教育具有全面的指導性和針對性[8]。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9]將紅醫精神融入醫學生思政理論課教學一方面可以激活紅色基因,發揮紅醫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強化醫學生成長成才的精神引領,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思政理論課教學內容和方法的創新,把紅色資源的存量轉化為教學的增量,充實課堂教學的內容,拓展課堂教學的維度,在教與學的互動中將紅醫精神的種子播撒到當代醫學生的心靈深處,為他們在今后的醫學實踐中傳承和發揚紅醫精神提供強大的內生動力。
思政課是思政課教師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陣地,因此思政課教師需要細致思考如何讓紅醫精神在課堂教學中發揮重要作用。一是要進一步挖掘紅醫史料,細化深化紅醫精神的研究,及時把研究成果融入主干課程,組織編寫“紅醫精神”系列教材和讀本,讓教學內容“實起來”,講好紅醫故事,解讀好紅醫精神,通過生動鮮活的事例向醫學生傳遞紅醫精神的持久的生命力,引導學生在榜樣的學習中汲取前進的力量。同時,要把紅醫精神放置于中國革命史的宏大背景中來講述,借用小的、個性的歷史事件闡釋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取得革命和建設偉大勝利的大的、必然性的歷史規律。二是要改革創新思政課教學方法,把關于紅醫精神的圖片、視頻引入課堂,采取互動式、案例式、專題式等教學方法,吸引學生積極主動融入教學,注重啟發式教育,引導學生談體會講感受,讓課堂“活起來”,真正做到“講故事,不僅老師講,而且要組織學生自己講”[10],實現由被動接受到主動思考的轉變,達到以講促學、以講促思、以講促悟的目的。三是要善用現代科學技術,創新教學手段。要把互聯網和新媒體技術看成紅醫精神進思政理論課的“助推器”。推動思政課教學同現代信息技術的融合,組織師生制作以“紅醫精神”為主題的微課、慕課,讓思政課教學“潮起來”,推動紅醫精神從線下走到線上,從教室走進寢室,尊重并滿足學生碎片化學習的需求從而激發學生主動參與主動學習的興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粘性。
第二課堂具有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選擇靈活、學生主體性強等特點,學生主體參與度比較高,接受效果比較好。要積極拓寬第二課堂育人平臺,將紅醫精神與第二課堂教學實踐相互融合,開展浸潤式教育,引導學生從被動服從到主動吸收,最大限度發揮紅醫精神的思想引領效應。一是積極開展以紅醫精神為主題的學術講座、觀影、演講比賽、征文比賽等活動,引導更多的學生從接觸到理解至主動地傳播紅醫精神。二是組織學生“走出去”。把紅色資源利用好[11],參觀紅醫舊址、革命紀念館等紅色實踐基地,讓他們切身體驗紅醫精神的內在價值和時代張力。三是組織學生走入社會課堂,結合所學專業開展收集紅醫歷史、宣講紅醫精神、衛生調查和普及健康知識等社會實踐活動,使紅醫精神入腦入心、見于行動,讓學生在實踐中鍛煉本領、磨礪意志、砥礪品質,引導學生樹立為國奉獻服務人民的高尚情懷。
紅醫精神進課堂、進思想需要良好的制度保障。一是要對學校紅醫精神研究尚不深入的問題作出制度性的回應。要建立紅醫精神集體公關制度,組織專家學者進一步挖掘紅醫精神的歷史內涵和時代價值,做出具有深度理論分析的成果。二是要建立紅醫精神進課堂制度,解決當前紅醫精神與思政理論課教學相對脫節的問題,把紅醫精神進課堂作為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特色抓手。三是建立紅醫精神進課堂的質量監控制度,組織專家、教師、學生等多方群體開展質量監控,準確規范教學環節,及時反饋,動態調整,不斷推動教學質量的提升。
本文以成都醫學院為例,挖掘紅醫精神在醫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價值,并探索紅醫精神融入思政理論課教學的實施路徑。為落實好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要充分認識紅醫精神的價值,推動紅醫精神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有機融合,建設好思想政治理論課,搭建好第二課堂育人平臺,完善相關制度保障,切實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針對性,進一步提升育人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