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燕
(中共西豐縣委黨校,遼寧 西豐 112400)
為積極探索和推進西豐縣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著力解決我縣老齡人口對養老服務的需求與養老服務業相對滯后的矛盾,對我縣養老服務體系建設進行專題調研。先后到民政局、縣福利中心、農村特困供養機構、民辦養老機構等相關機構進行實地考察,聽取相關情況介紹,組織座談討論。現將調研情況匯報如下:
(一)老齡人口基本情況
據統計,目前我縣共有老年人口95968 人。其中:60 周歲以上46619 人、65 周歲以上40849 人、80 周歲以上8500 人。老齡人口占總人口的27%。
(二)養老服務機構現狀
我縣現有養老機構21 家,其中:公辦農村特困供養機構5 家,縣福利中心1 家,民辦養老機構15 家。按區域劃分其中城區養老機構9 家,農村12 家;農村互助型養老機構71 家。全縣共有特困供養人員2035 人,其中分散供養1611 人,集中供養424人(公辦養老院),集中供養率為20.8%;民辦養老院有養員220 人。全縣養老機構現有管理服務人員162 人,其中:公辦養老機構管理服務人員110 人、民辦養老機構管理服務人員52 人。機構管理人員及護理人員工資平均為2600 元和1600 元,工資來源是轉移支付和上級撥付。
(三)養老服務基礎設施建設及應用情況
積極向上爭取資金,養老機構全面升級。近幾年,我縣積極爭取上級維改資金1100 余萬元,分別新建和修繕了6 家公辦養老機構。一是新建了餐廳、廚房、鍋爐房、浴室、煤棚、菜窖等設施;二是更換門窗、安裝護欄,更新床椅、衣柜;三是對衛生間、供暖設施進行了全面改造,室內電線全部做到穿管入墻;四是各院全部進行硬覆蓋,院套進行鐵藝封閉;五是對養員樓進行了保溫處理并統一了外墻顏色。六是新建了敬老院消防設備,結束了我縣敬老院一直以來沒有消防設施的歷史。經過維修改造,敬老院改變了以前臟亂差的狀況,服務功能更加完善,養員居住條件得到了明顯改善,整體面貌煥然一新,極大提高了老人們的生活質量。
狠抓機構改革創新,激發養老工作活力。強化內部管理、選聘優秀管理服務人員、制定切合實際的規章制度,保障養老事業有序健康開展。對各基層單位領導職位及指數進行了規范設置,各敬老院設置院長1 名,副院長3 名,做到責任清晰、群策群力搞好院務管理。制定了關于黨務、院務、服務三大系列的12 種制度,有效地實現目標管理。把安全、服務、衛生指標分解到人頭,實行百分考核制。標準明確,獎罰分明,從而調動廣大職工的積極性,形成愛崗敬業、積極奉獻、人人達標的良好氛圍。在各項制度的執行過程中,對待老人不護短,對待職工不遷就。
(四)發展規劃制定情況
進一步完善社會福利服務體系。以發展適度普惠型社會福利為目標,大力推進社會福利社會化,加快發展以扶老、救孤、濟困為重點的社會福利事業。完善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的社會福利服務體系。以福利院、敬老院為依托,推進綜合性養老服務中心建設。從2020年起實施為期三年的特困人員供養服務設施(敬老院)改造提升工程,對照改造提升基礎指標,對轄區未達標設施按每年完成三分之一任務全部進行改造提升。
(五)養老服務業相關政策及落實情況
一是認真落實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文件精神,不再實施養老機構設立許可,取消養老機構設立審批施行備案制,由原來的前置審批變為現在的事中事后監管,目前已到民政部門備案兩家民辦機構。
二是嚴格落實老年人高齡津貼相關政策。發放了老年人高齡津貼、經濟困難失能老年人護理補貼。老年人高齡津貼發放范圍是80-89 周歲的低保戶或低收入家庭,每人每月50元;90-99周歲老年人,每人每月150元;100周歲以上老年人,每人每月600元。經濟困難失能老年人護理補貼發放范圍是60-79 周歲的失能半失能低保戶,每人每月50 元。補貼已按月及時足額發放。
三是嚴格落實民辦養老機構運營補貼和養老機構責任保險保費補貼相關政策。在我縣行政區域內,依法成立的組織或者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自然人舉辦,取得《養老機構設立許可證書》或備案憑證和《民辦非企業單位法人登記證書》的民辦非營利性養老機構,按入住滿一個月的老年人實際占用床位數計發,每月每張床位給予150元運營補貼和養老機構責任保險補貼(市財政負擔80 元/年/床,機構負擔40 元,合計保費120 元/年/床)。目前我縣享受補貼機構2 家:德興天語托老中心、城子山老年公寓。補貼資金已全部發放到位。
西豐縣養老服務體系建設雖然取得一定成績,但仍存在一些薄弱環節,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居家和社區養老設施不完善。公辦養老機構建設日趨完善,但全縣居家和社區養老設施還不完善,工作開展情況不理想。按照省市文件要求,在制定城市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時,必須按照人均用地不少于0.1 平方米的標準,分區分級規劃設置養老服務設施,這與西豐縣實際相差甚遠。雖然西豐縣已建立1 個社區日間照料站和71 個養老互助幸福院,但由于后期資金投入不足,設施不健全,人財物配套跟不上等原因無法滿足助餐、助浴、助潔、助醫、助行的配套服務要求。
(二)民辦養老服務機構發展困難。國家有關部門制定出臺了一系列促進養老服務機構發展的政策措施,但在實際執行中缺少具體的細化措施﹐制約養老服務機構特別是民辦養老服務機構的進一步發展。民辦養老服務機構面臨的困難:一是融資貸款難,民辦養老服務機構屬于非營利性機構,不具備貸款資格,難以從銀行等機構獲得資金﹐融資非常困難。二是醫療準入難。許多民辦養老服務機構為護理型或半護理型,但既不具備醫療資格,又無法與醫保有效銜接﹐入住老人的就醫成為難題。三是擴大規模難。對社會力量舉辦的養老機構扶持力度不夠,社會資金投入較小造成民辦機構規模小、設施簡陋、服務水平較低。同時在監管中涉及住建、消防、市場管理、應急等部門,部門間缺乏統籌協調,資源整合力度需加強。
(三)養老服務隊伍建設相對滯后。養老服務需要一支龐大高效的專業化隊伍,從目前看,缺乏從業人員尤其是專業人員,公辦機構好于民辦機構。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養老服務從業人員普遍年齡偏大、文化偏低,專業技能不高。服務人員的年齡大多在50 歲左右,有的甚至在60 歲以上,本身就屬于老年人,并且文化素質普遍較低,對專業技能的學習和掌握有一定的困難,服務的質量和水平受到很大影響。二是養老機構服務人員薪酬待遇低、勞動強度大,隊伍很不穩定。養老機構服務人員的薪酬普遍低于當地平均工資水平。養老服務需要整天和老年人在一起,工作時間長,工作責任大,臟、累、苦,并且社會認同感較低,致使許多人流動頻繁,隊伍很不穩定。三是養老服務專業人才數量較少、比例較低,不能滿足需求。
(四)現行養老體系存在不平衡現象。基本養老保險“一枝獨大”,且面臨可持續性挑戰。第二支柱養老金發展不足:企業基本養老繳費負擔重,企業年金參與能力不足;企業員工激勵措施有限,企業年金參與積極性不高;企業年金基金運營還有待完善。
(一)進一步明確社會養老體系工作目標。按照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統籌發展、保障基本、適度普惠的原則,逐步建成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覆蓋城鄉的養老服務體系。建議將農村互助幸福院、社區養老建設納入整體規劃,同步建設。住建、國土、民政、市場管理等部門各負其責,形成合力。
(二)進一步加大法律法規政策落實的宣傳力度。要充分認識我縣老齡化發展的嚴峻形勢,切實增強加快建設養老服務體系的責任感和緊迫感。認真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等法規和政策文件,簡化手續、規范程序、加強工作落實和督促檢查。要確保各項補助資金足額及時發放到位。
(三)加強養老服務業的監督管理,保障養老服務業安全運營。積極爭取上級支持,在全縣建立養老服務業監督管理機制,應急、市場監督、衛生、醫療保障、住建等部門各自履行監督管理責任,確保養老服務業依法安全有序運營。
(四)多措并舉發展第二三支柱養老保險。一是要完善第二支柱職業養老金制度,一是強化稅收優惠,降費等激勵機制;加大企業年金稅收優惠幅度,降低企業年金的參與成本;加強企業年金制度的便利性、靈活性設計,逐步擴大制度覆蓋面。二是第三支柱可通過商業運作解決發展難題,鼓勵金融機構針對老年人開發個人養老計劃產品,支持養老計劃產品與標準化養老服務掛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