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楠楠
(保定市清苑縣河北冀中藥業有限公司,河北 保定 071100)
魚病預防是防控魚病最經濟、環保、長效、穩效和高效的方法。魚一旦感染發病,難以或無法進行隔離治療,易快速傳播、蔓延或暴發流行,造成很大損失。所以,防治魚病應將預防放在首位,做到“無病先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
導致水產養殖病害產生的因素包括2 種,分別是外部和內部,前者可以細化為生物、環境、人為因素,而后者主要是指水產養殖動物自身免疫力低下。對此,為了大幅度提升水產動物自身的免疫力、成活率,應開發和推廣水產養殖消毒技術、免疫預防技術及環境調控技術。這些技術的應用不僅僅可以為水產動物創造優質的水體環境,而且可以扼殺病原衍生和繁殖的能力。另外,發現水產動物出現病害時,務必要盡快科學地使用相關藥物控制病情,減少經濟損失。概括來說,水產養殖病害防控技術,是指通過使用針對性藥物或疫苗控制生態系統中危害水產生物健康的病原,也可以說是控制病原性疾病。
病原體能夠在細胞當中進行復制,無法利用藥物對其進行有效地控制,魚類疾病發生與個體品種、水溫等有著直接的關系,例如春季鯉魚發病時候的溫度在15℃左右,發病溫度不高于23℃。鯉皰疹病毒病僅見于錦鯉和鯉魚,發病溫度約為25℃,低于17℃或高于32℃。草魚出血病主要發生在草魚和鯡魚中,發病高峰在水溫26℃左右。魚類病毒病潛伏期不同,在發病機制、癥狀表現上都有著復制性,并且具有較強的傳染性,能夠快速的傳播,這些因素都加大了控制難度,在治療上只能夠加強日常的預防。
河流、湖泊、水庫不僅是魚類生存和繁衍的良好環境,同時還是微生物和病菌滋生繁衍的溫床,所以,在水產養殖環境中,若沒有對養殖水域進行消毒和水質凈化,很容易引起寄生蟲的泛濫,寄生蟲寄生到魚類身上則會引起多種魚病,從而危害魚類正常生長,常見的寄生蟲類魚病有車輪蟲病、指環蟲病等,這些魚病對魚類的正常生長發育產生巨大威脅,嚴重時還會造成魚類的大規模死亡。車輪蟲因其在水下運動時形似車輪狀而得名,主要通過寄生在魚類皮膚的方式進行繁殖,隨著車輪蟲的生長,其寄生部位也逐漸由皮膚轉移到魚鰓部位。在發病初期魚類頭部會出現明顯的病變特征,表現為頭部發白,此外在水下的活動狀態也會發生明顯的變化,隨著車輪蟲的生長,魚類病情會逐漸加深,頭部的白色病癥會逐漸變為黑色,患病魚在水下進行活動時能夠明顯發現其焦躁不安。當車輪蟲轉移到魚鰓內部時,就預示著病情已經發展到后期,在后期患病魚全身呈現黑色,游動劇烈且速度加快。寄生在魚體內的車輪蟲以魚體中的營養物質為生存條件,這會嚴重制約魚的生長速度,造成患病魚生長停滯,甚至死亡。鑒別車輪蟲病主要是根據魚的游動狀態和體表特征。因為車輪蟲病很有可能致魚死亡,且傳播性較強,因此具有極高的危害性。
細菌性敗血癥的名稱因地區而異,其發病機制是由嗜水氣單胞菌、丹參氣單胞菌、弧菌等多種革蘭氏陰性桿菌引起的。主要分為以下幾種:溶血性腹水病、出血性腹水病、淡水喂養魚類暴發性流行病等,都是較為常見的養殖疾病。
我國獲得國家新獸藥證書的水產疫苗極少,而且這些疫苗只可以預防一種病害。既有的病害檢測標準和參考依據不統一,各地在水產生物病害防控期間,盡管多次檢測了水體和病害,但是我國有關水產檢測數據的規范和標準尚未統一,各個養殖業主獲取的檢測數據往往過于粗略,很難為日后全面性防治提供可靠的參考依據。而且水體監測未與互聯網等先進技術有機融合,給病害檢測結果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帶來了嚴重影響。
在水產養殖技術推廣過程中,存在培訓效果不佳與效率較低的問題。大部分現代養殖技術均基于傳統水產養殖形式,但內部原理與應用概念、流程出現了變化,只有通過規范化、科學化、系統化的培訓,才能夠達到最佳推廣效果。當前我國水產養殖技術的培訓體系存在一定問題,部分養殖戶只能通過報紙、書籍學習養殖技術,降低了推廣效率。此外,在培訓過程中還存在技術生搬硬套的現象,雖然能夠完成培訓,但養殖戶不能掌握基本原理,削弱了現代養殖技術的應用效果與推廣質量。
池塘是繁殖物種的載體,但底部的淤泥也是一些病原體的良好棲息地。因此,在池塘養殖一段時間后,管理者應將池塘底部的淤泥清理過多,即保持淤泥厚度在10 厘米左右并在陽光充足的情況下,適當暴露,改變病原菌的生存環境,以減少病原菌的基數,從而達到預防疾病發生的效果。在疾病高發季節前,管理人員還對水體中的病原體進行了預防性治療,與一般農藥相比,中草藥對寄生蟲也有極好的效果,而且其繁殖無任何副作用,不會使繁殖受毒害,用中草藥代替農藥消毒是一種新興的消毒方式。
養殖的魚類一旦患病,就會出現食欲減退、適應能力差等癥狀,此期間應當積極治療,對癥下藥,使病魚及時恢復。同時,由于患病魚體質較弱,受藥物刺激容易加速死亡。所以發生魚病時,建議第1天早上全池潑灑維生素加葡萄糖降低魚類應激反應,下午全池潑灑有機酸加大顆氧解毒增氧。第2 天再開始使用殺蟲殺菌藥物,殺菌藥物要選擇溫和型消毒劑,如二氧化氯、溴氯海因、聚維酮碘等,盡量避免使用刺激性強的消毒劑,如強氯精、漂白粉等。藥物要均勻潑灑,用藥半小時內加強巡塘,發現魚類應激反應立即加注新水,開啟增氧機。注意池塘在缺氧時切不可用藥。如需投喂藥物應先停食1-2d,第1 天投飼量減半,第2 天開始逐漸增加,待魚類恢復后再正常投喂。在用藥期間不要換水,及時撈起死魚遠離池邊深埋,而且禁止拉網捕魚,否則會越拉網越死魚。
多品種、多規格混養、輪養是我國池塘養魚的特點,發病主要對象是草魚、青魚等吃食魚,發病期主要在魚種階段。據此,可通過調整養殖品種、利用鯽魚、羅非魚等雜食性魚清除殘餌,肥水性的鰱、鳙魚等凈化水質;調整草魚、青魚等魚種放養時間,改春放魚種為秋放,放養小規格魚種改為放養大規格魚種,改密養為適度稀放促養等,以改善魚的養殖生態,提高抗病力,避開發病高峰。對某些寄主專一性的病原,可通過隔年輪養不同魚類或種養輪作的方法來控制。池塘魚類的發病大多原因是飼養管理不當引發的,所以應采取得力措施應對。日常除按“四定”投飼外,還應根據魚類對不同營養要求和攝食規律,積極推廣全價飼料,做到青、精、粗結合,實行“兩頭精,中間青”的投飼方式。5-7 月氣溫變化大而又發病的高峰期,應以精料主,青料為輔并適量控制投喂量,以防腸炎病的發生和蔓延。改進施肥方法對防控魚病也有不錯效果,日常除按常規“四看”和適時、少施、勤施肥外,還要根據水溫、水質變化,以有機肥為基肥,春秋兩季追施有機肥和少量無機肥,夏季少施分散肥并適量施用無機肥,始終保持水質“肥、活、嫩、爽”。
對于魚類常見病蟲害,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是最為簡單且最為有效的方式,因此養殖人員需要根據具體的情況,如所養殖的魚類品種、整體抗病害能力、常見魚病種類等因素制定合理的抗病方案,從而提高魚類的整體抗病能力。如針對不同病癥的發病時期,在飼料或者養殖區域中添加提高抗病能力的藥劑或營養物質等。
水產養殖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都會導致病害流行,其中水質問題、預防措施不當等因素較為突出,防治難度不斷地提升需要水產養殖要加強日常科學管理,積極開展疾病預防工作,針對發病快等特點突出對癥用藥效果,以保障經濟效益作為水產養殖的關鍵。科學養殖更應該注重持續學習,創新養殖技術的同時加強預防措施的研究,降低養殖對于周邊環境破壞,這樣能夠保證不必要經濟損失的投入,實現水產養殖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