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曉醒
(河北 保定 071000)
綠色建筑對于性能方面的要求更高,其中太陽能,滲漏設計等等都可以加入進去,而且整體使用的建筑材料也要達到綠色環保的使用標準。綠色建筑工程的性能化設計中對于抗震設計的要求,一級綠色建筑要比一級的建筑抗震性能要高,抗震承重機構要經過測試再投入使用,而且建筑的關鍵構件和豎向構件的抗震效果也要過關。抗震性能的提升也要和建筑材料進行匹配,增強綠色建筑的減震抗震性能。
綠色建筑在可居住的時限內,能夠做到對環境保護有作用,并且建筑設計理念是節能減排的,還要求生活便利健康,居住起來舒適,房屋建筑的安全耐久不容易出現事故,能夠實現人和社會的和諧相處,最大幅度的減少對自然環境的破壞。綠色建筑的級別有四個檔,這四個檔基于性能的不同,對綠色建筑的要求也提出了不同的建筑需求。綠色建筑的需求就是要求可持續和循環使用,抗震設計中對于這一點,可以選用抗震性較強的建筑材料,對這四個級別的綠色建筑來進行不同的建筑材料區分應用。在工程施工的時候提升建筑的抗震性,運用隔震、消能減震相關設計,來順應綠色建筑物的設計需求,并且在設計完成后,反復核對設計項目,確保達到綠色建筑的需求后再著手進行施工。
綠色建筑基于性能方面的建筑減震設計中,對關鍵構件的使用要反復確認,建筑的關鍵構件是建筑中最重要的部分,如果關鍵部件建造不好,或者在后續投入使用的時候出現破壞,則會威脅到整個綠色建筑的結構問題,嚴重的還有可能出現人員生命安全事故,或者對環境造成更嚴重的生態破壞狀況,都是有可能發生的事情。所以,我們在對綠色建筑的性能抗震設計要點中,格外注重對于關鍵構件的設計和工程建設。綠色建筑減震的關鍵構件可以分為三個種類,第一個就是主要的承重梁的設計,還有一個是推遲結構進入屈服階段的構件,第三個是一旦遭遇破壞,會造成一片建筑直接坍塌的構件。每一項都是建筑抗震設計中的重點,這些構件的設計和工程施工中都需要設計者和監工的重視。
綠色建筑的抗震性能化設計指的是根據綠色建筑的性能要求,對不同地震水準下的綠色建筑性能維持程度進行測試,來檢測到底怎樣程度的抗震設計才能夠維持住綠色建筑的正常使用,對這些信息進行預測和統計,最后得出結論后再進行綠色建筑性能方面抗震建筑的設計。性能化的抗震性設計要尋求多方意見的統一,其一是綠色建筑的抗震標準,其次是要滿足社會對綠色建筑的需求,以及業主的居住要求。根據實際的施工地點,結合當地的氣候和地勢特點,以及在其中加入節能減排等等綠色環保的設計理念,共同設計出綠色建筑性能下的抗震設計方案。抗震性能化設計是在我國規范“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和大震不倒”的抗震設防準則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建筑結構抗震能力的設計方法,通過細化中、大震作用下的抗震設計,是對兩階段抗震設計方法的補充和完善。
抗震性能化設計主要目標是提高結構抗震安全度。抗震安全度體現在以下方面:結構具有合理的屈服機制和耗能機制;構件在中、大震下具有相應的抗震承載能力或損傷處于受控狀態;構件變形控制在合理程度。抗震性能化設計通過以下過程完成:建立符合實際情況的計算模型,進行比較精細化的計算分析,選擇合理的設防目標并加以復核驗證,采取針對性措施加強薄弱部位和環節。在彈塑性分析前應進行符合實際的施工模擬分析。
進行抗震結構設計的主要目的在于,在地震災害出現時,能夠降低災害帶來的經濟損失。從目前的應用情況來看,結構 參數設計并不滿足抗震要求,并且結構應力分布不均勻,降低了結構的耗能能力。另外,還應對結構的薄弱層或薄弱構件進 行加強,并對一些復雜結構進行抗連續倒塌設計。
結合以往的設計經驗,進行抗震設計內容合理性驗證時,經常使用到的檢驗方法是:1.使用抗震模型來開展模擬檢測。2.在地震發生后,對建筑完好情況進行檢驗;進行地震危害問題的分析。在地震發生后,應進行建筑工程地震震害檢查,例如,對混凝土結構工程的整體性進行檢查,包括:建筑物的整體外觀、沉降觀測、沉降 差、沉降速率、建筑整體垂直度、整體位移及受震后易損部位的檢查等。并且,根據檢測的結果,研究地震對建筑物產生的影響和危害情況,為以后的結構抗震設計積累寶貴的經驗。
基于以上建筑結構設計過程中所出現的實質性問題,在后續的建筑結構設計階段,我們需要充分地規避之前所犯的一些錯誤,結合當代的房屋設計要點以及抗震要求進行綜合考慮,保證建筑結構的抗震性,更好地保護廣大居民的人身以及財產安全,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所以接下來本文將著重分析當前建筑結構抗震設計的要點。
首先,不同地區的管理者應該要采取科學管理的模式,嚴格地管控建筑結構設計狀況,加強宣傳力度,讓相應的建筑施工者能夠警惕地震這一潛在威脅。比如以往在進行建筑結構設計的過程中,抗震性并不是我們首要的關注點,因為以往經濟條件較為有限,所以我們的根本目的主要是為了解決廣大居民的溫飽問題,也就是說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我們只需要為廣大居民提供一個能夠遮風擋雨的庇護所,在這種情形下,很多人員會下意識地忽視建筑結構設計的質量。由此在進行抗震設計的過程中,管理者首先需要以身作則,制定相應的建筑結構設計核心點,讓建筑施工者在進行設計的過程中需要結合當地的實際狀況融合抗震性特征,并且在建筑施工的階段,相應的專業人員需要不定期地去進行考察監督,看看實際的施工情況以及施工進度,并針對一些濫竽充數的情況進行嚴厲地懲治,頒布相應的懲罰條例,讓建筑施工人員在設計的過程中可以更加謹慎。
其次,在以往的建筑結構設計的過程中,我們一般都會先制定相應的房屋設計圖,但是房屋的設計圖更加考慮的是房屋的整體效果以及內部建構,在這種情形下,沒有凸顯出房屋結構的抗震設防線,因此,在后續的地震建筑結構設計過程中,我們需要進行提前規劃,也就是說,在建筑結構設計的過程中,需要提前研讀抗震設計手冊,并結合該地的實際狀況進行深入調整,提出可行性的思路。為了避免后續房屋的坍塌,相關的專業人員可以提前選擇該地的一小部分區域來制訂區劃圖,展開地震的小區規劃,然后針對該地區進行相應的地震安全性綜合評價,在評價完成之后,分析抗震設計要點,按照通過的抗震設計進行施工,一旦出現臨時情況,需要及時地向上級進行反饋,保證整個施工過程都有章可循。
我們在進行建筑結構抗震設計的過程中必須要進行相應的場地調研,一定要保證施工的建筑場地具備一定的抗震性,千萬不能在不利于抗震的場地來進行房屋的施工。但是很多人在進行中方面的建筑設計的時候基本上都注意不到這個方面,而且在進行綠色建筑設計的時候會把地理位置選擇在交通便利,周圍基礎設施比較完備的地方。但是這和綠色環保的設計理念其實是有一些沖突的,周圍交通便利以及基礎設施完整,但是一旦要是發生地震的話,受災面積也會比較大,而且這樣的地區基本上人口系數也是很高的。在進行綠色建筑的地理位置設計中,要對抗震減震相關的事宜進行一個整體的評估,就好比在建筑位置的選擇上,這就需要我們的技術人員選擇一些人員相對稀少,而且抗震不利的地方,交通便利程度適中的地區來作為綠色建筑的位置。
而且在綠色建筑的地理位置選擇上,我們要多選擇幾個地方以供參考,對每個地方的土壤進行檢測,為什么需要檢測土壤,這是由于很多時候我們不明白那些場地下面存在怎樣的土壤質地。比如說一些表層土壤下都是泥沙,這些泥沙上所構成的建筑時間長久后很容易出現不良現象。因為這個建筑位置的根基土壤不扎實,地質層太脆弱,經不起建筑的承載量,后續再怎么在建筑設計中加入抗震材料和抗震設計也解決不了根基土層的問題。也不能選擇在一些山腳下,或者滑坡下面,這些地方都不安全。綠色建筑的建筑設計第一步,選擇建筑施工地的時候要注意的地方就很多,設計者和相關人員要根據實際情況做出正確的判斷,來保證在建筑的第一步選擇一個適合綠色建筑的施工地點。
綠色建筑的性能方面的抗震設計中,最重要的就是建筑材料的選擇和使用。建筑材料的選擇包含著整個建筑的穩定性和安全性,這是對整個建筑結構和關鍵構件使用最基礎的東西。在很多建筑工程的設計規劃中,很多為了節約成本和人工勞動力,會選擇使用一些價格便宜,并且很容易造成偷工減料的現象發生,不管減震與否,這樣的行為建造出來的建筑就是不合格的。在綠色建筑的材料使用中,更不能出現這樣的質量問題,而且綠色建筑對建筑材料的使用要求更高,其中必須要使用相關的環保材料以及加大抗震材料的使用,來保障綠色建筑的使用年限和建筑循環使用壽命等等。而且進行關鍵構件的采買的時候也要格外注意,不能偷工減料,一定要確保建筑材料的用量,這些材料是不可缺少的。在受力承重材料的購買中,加大對抗震隔震,以及抗倒塌能力材料的購買,對比市場價格,以最合適的價格購買這些建筑材料。
綠色建筑性抗震性設計的過程中,我們也要做好各各種意外事件的發生,每施工完一個抗震部位,都要進行測試,來檢測這些建筑是否符合綠色建筑的抗震要求。對于綠色建筑房屋的加固作用也要加強,我們除了做好相應的前期準備之外,我們還需要定期地房屋進行加固,這樣才能夠增強房屋的抗震程度。例如說在進行抗震效果測試的時候,房屋出現了簡單是晃動,那我們可以對墻體進行一個整體的加固措施,而且在后期定期給綠色建筑房屋進行墻體加固,不停歇的加強綠色建筑的抗震性能。而且在定期給墻體進行加固的時候,也可以對綠色建筑的中那些環保結構同時進行檢測,從多方面保障綠色建筑房屋的穩定性和實用性。
結語:綠色建筑基于性能下的抗震設計,是要保障人們減輕受到地震災害破壞的幾率,并且對城市整體生態文明做一個保護作用。綠色建筑的主要是維持和自然的平衡,并且保障民眾對于綠色環保建筑的居住需求,來提升居民的生活質量。綠色建筑的抗震性要比普通建筑要求更高,并且對整個建筑全過程,每個環節中都要求保障建筑的抗震效果設計,完整的展現綠色建筑的抗震程度和性能同時運作,提升綠色建筑的抗震效果,保障人民生活和財產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