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潔菲
(麗水職業技術學院 旅游與貿易學院,浙江 麗水 323000)
麗水地處浙西南山區,是全省唯一所有縣(市、區)都是革命老根據地縣的地級市,是一片有著光榮革命傳統、豐沃革命精神的紅色熱土。“1938年9 月1 日,浙江省鐵工廠在小順創辦”[1]。麗水市云和縣小順村浙江省鐵工廠遺址是中國革命精神在浙西南革命斗爭過程中的偉大實踐和具體體現,是浙西南人民最可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政治優勢。保護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是踐行浙西南革命精神的重要體現,能為“麗水之干”注魂、賦能、立根。
2019 年,為深入貫徹十九大精神和習總書記關于保護紅色遺產、弘揚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的講話精神,中共麗水市委部署全面開展浙西南革命精神弘揚踐行活動,以此為“麗水之干”注魂、賦能、立根,擔綱習總書記的“麗水之贊”。[2]經市、縣(市、區)委黨史部門審核,共普查出革命遺址533處,其他遺址42處,這為制定浙西南革命遺址保護利用提供了依據。
在抗日戰爭時期,浙江省政府遷移浙西南,在麗水山區創辦了“浙江省鐵工廠”。“這是一個以大港頭為中心,從小順到碧湖帶狀分布,并有許多配套企業的大型軍工產業基地,此時‘在甌江的上游,無形中就變成了一個軍事工業區’”[3],它的產生是特定歷史階段的產物,這一段珍貴的工業遺存,是浙江人民抗擊日本帝國主義對華侵略的成果,更是人民表達愛國熱情的地方。
麗水作為革命老根據地縣的地級市,紅色文化遺址的保護傳承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浙西南革命精神具有的獨特歷史地位、重要實踐意義和寶貴思想價值,是麗水人民最可寶貴的精神財富。當年抗日烽火中人們不屈的努力和抗爭,正是我們今天需要弘揚和傳承的抗戰精神、浙西南革命精神,它永遠流淌于廣大麗水人民的血脈之中。作為小順村村魂的紅色文化——浙江鐵工廠遺址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為中華民族的抗戰事業做出了偉大貢獻。
當前,文化遺產因承載著一個地方的歷史和文脈,其價值越來越重要。在戰爭年代,麗水這塊土地曾經容納了整個浙江省的核心機構,留下了許多像浙江省鐵工廠這樣的珍貴遺址。弘揚傳承浙西南革命精神是對歷史的最好緬懷、對先輩的最好告慰,讓我們在“麗水之干”的時代旗幟上鐫刻下鮮明的浙西南革命精神標識,以“麗水之干”擔綱“麗水之贊”。
作為麗水紅色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浙江省鐵工廠這樣重要的工業遺存,在當時特殊的時代背景下,為抗戰立下了赫赫戰功,是戰爭年代留給麗水人民的珍貴遺址。
長期以來,各級政府部門為遺址的保護傳承出臺了相關政策,是遺址保護傳承的制定者、實施者,為遺址的保護傳承保駕護航。同時政府行政力量的介入,可以集中人力、財力保護遺址,但隨著保護工作的進一步深入,政府主導,過度參與的弊端逐步顯示出來。因為當地鄉村是由當地村民構成的鄉村,村民才是鄉村的主體部分,革命遺址保護傳承具有的在地性、關聯性,使它的保護傳承與當地村民的觀念、行為、生產、生活密不可分,政府主導地位過于突出后,民眾自覺參與度就比較低,再加上村民們保護意識比較薄弱,這樣僅僅依靠政府的管理和投入,浙江鐵工廠這樣的革命遺址就缺乏了可持續性的保護與傳承。
由于研究紅色文化相關專業人員數量比較少,既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又能給予完整理論指導的復合型旅游管理人才更是少之又少。同時,在革命遺址保護傳承活動中參與的大多數當地村民,文化素質普遍較低,再加上用人制度不夠完善,人才培訓制度不夠健全,高素質人才難以引進等問題,限制了旅游相關專業人才的培養。
云和縣甌上旅業投資有限公司綜合辦主任季時芬說:“小順村缺少紅色文化旅游方面的專業人才和講解員,整個云和縣這方面的人才都短缺,我們到處尋找招聘相關人才,縣里還出臺了相關優惠政策,本來國企逢進必考,但對于極度缺失的專業化旅游人才,只要能勝任相關崗位可以放寬政策,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是沒有找到合適的人選。”由此可見,旅游專業人才的嚴重不足,加大了紅色文化遺址保護傳承管理工作的難度。
作為革命精神重要載體的浙江鐵工廠革命遺址在傳承保護方式上比較單一,主要采用簡單的陳列。游客到此參觀學習只是走一圈,看一看擺放的照片、物品,游客通過實物收集到的信息資源有限,不能充分表現它們所具有的歷史價值。同時,由于缺少對歷史上曾發生的革命事件、人物內涵的深層挖掘,革命遺址所表現的主題時代性特征不夠鮮明,沒能給人以強烈的心靈震撼。
紅色資源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各級政府的相關部門都有著豐富的資料,但由于各部門間相互共享交流信息不足,相關學者專家開展研究難以獲取這些所謂的內部資料。另外,有些革命遺址的信息在紙質圖書、文獻上,有些相關事件的當事人是用錄音、文字圖片的材料保存的,這樣相關的研究者就很難在網絡上獲得較為全面的信息。
小順浙江鐵工廠遺址是浙西南人民精神的承載地,我們應充分發揮紅色旅游在政治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強革命傳統教育。各級政府部門通過相關活動,在全社會營造保護傳承革命遺址的濃厚氛圍;社會、學校等相關部門通過各種形式的教育活動和專題講座,傳播紅色文化;廣大人民群眾結合對遺址的參觀體驗,追憶革命先輩的英雄事跡,從中汲取精神力量。同時,提高民眾對革命遺址重要性的認識,賡續紅色文化基因。如作為云和縣小順村人的王謀廣老師把小順村的抗戰精神概括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精神;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韌不拔的必勝信念”。通過王老師提煉的抗戰精神,我們就能深刻認識到紅色抗戰文化在當代的價值所在,增強對紅色抗戰文化的認同感。
因此,加強對革命遺址的保護傳承應該以民眾為主體,充分發揮民眾的自覺性,喚起民眾的保護意識,讓民眾自覺參與到革命遺址的保護和傳承中來才是關鍵。同時,政府發揮主導作用,“宣傳、黨史、民政、文物等有關部門和鄉鎮(街道)要定時組織人員進村入戶開展多形式的宣傳教育”[4],適度參與,突出紅色記憶的文化內涵,充分認識保護傳承的時代價值和意義,充分認識“利用科技手段支撐和引領文化遺產保護與公共文化服務”[5]。借助現代科學技術手段,以聲光電、多媒體、中短視頻等形式來銘記革命先輩所進行的艱苦卓絕的崢嶸歲月,給參觀游客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力,提高他們的體驗參與度,強化保護意識,增強民眾發揚光大紅色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目前,紅色旅游專業人才嚴重不足,我們應高度重視專業人才的隊伍建設。通過各種優惠政策,加強專業人才隊伍的培訓;通過各種扶持力度,吸引高層次人才、鄉村本土人才回歸返鄉創業;利用當地高校服務當地經濟的優勢,加大旅游人才的培養。結合圍繞鄉村旅游項目組織的人才培訓班,加大對村干部、農村黨員、農村致富帶頭人、民宿管家等人才的培訓培養,不斷充實人才隊伍。同時,在市區范圍內吸收本地思想素質好、理論水平高、宣傳能力強的離退休干部和社會上有一定聲譽及影響力的各界人士組建本土文化講解員等方式補充人才隊伍建設。通過相關專業人才的培養和實踐,增強紅色文化的吸引力,促進革命遺址在當地旅游行業的保護傳承和融合發展。
為了更好地踐行浙西南革命精神,我們應利用好浙江鐵工廠遺址這個資源,重視對紅色文化元素的宣傳展示,為紅色旅游資源的保護傳承打下堅實基礎。宣傳展示紅色文化元素,可以通過開設紅色文化課程,開展紅色文化主題活動,組織抗戰文化主題展等,組織編寫紅色旅游方面的書籍、圖片,研究重點革命文物、遺址,加大對紅色文化資源的推薦力度;也可以通過打造紅色文化交流平臺網站,通過報紙、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與微信、微博、抖音等新興媒體的融合推廣紅色文化,開辟紅色文化專題,多角度闡釋、展示紅色文化、抗戰文化元素,從而提升紅色文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紅色文化產生于革命戰爭年代,只有挖掘紅色文化內涵,推進紅色遺址保護,才能彰顯其“紅色魅力”。我們可以通過學者專家共同挖掘整理抗戰文化歷史,準確闡釋浙江鐵工廠革命遺址在中華民族抗戰事業中所貢獻的思想內涵、重大意義和時代價值。我們還可以通過多部門聯合探究紅色遺存內涵,共享信息、細心求證流傳下來的紅色歷史故事,對見證參與重要歷史事件的當事人,組織口述采訪并錄音錄像,保留第一手資料,進行紅色抗戰文化資料的保護傳承。
為完善革命文物保護傳承體系,我們在挖掘文化內涵時應結合當地的自然資源、風俗民情,通過對革命遺址的規劃設計、共建共享,從文化傳承方面來創新紅色旅游產品。
云和縣小順軍民融合訓練基地項目的設計正是避免紅色旅游資源傳承方式單一,保護利用一體化的新形式。它突出了浙江鐵工廠革命遺址的特色與重點,擴建了廣場,既滿足村民休閑需求,又可供民兵早晚訓練,滿足民兵吃、住、學習及拓展訓練一體化的要求。正如云和縣石塘鎮駐小順村干部鐘麗麗所說:“目前云和縣民兵培訓基地位于小順村,為了滿足現代化訓練基地功能需求,為了穩定有序推進軍民融合走向深入,縣里提出了小順軍民融合訓練基地項目的建設。云和縣小順村(原小順區)是國共合作時期,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浙江重要堡壘;是云和縣小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小順浙鐵總廠是‘國共合作、共赴國難、抵御外敵’在浙江的一個縮影。小順軍民融合體項目的設計建造正是對小順紅色文化保護傳承的延伸和拓展”。(2021 年1 月27 日)
小順軍民融合訓練基地項目構建了科學規范革命遺址保護利用的新格局,使革命遺址的保護傳承獲得了健康、可持續的發展,不僅滿足了民兵訓練要求,還體現了濃厚的紅色革命情懷,將民兵軍事訓練與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教育、實踐能力教育相融合,將紅色文化保護傳承與鄉村振興相結合,加快了文旅融合的步伐,增強了紅色旅游的市場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