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紫娟,唐俊珂,李 青,許 磊,3
(1.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9; 2.江蘇省絲綢工藝與材料研究開發中心,江蘇 蘇州 215009;3.江蘇省高端紡織智造工程研究中心,江蘇 蘇州 215009)
緙絲源于緙毛,其技法由回鶻人經絲綢之路傳至內地[1],伴隨著絲綢技術的發展,唐代時,緙毛發展成為緙絲,并形成了獨特的“通經斷緯、白經彩緯、直經曲緯”的特點[2]。緙絲作為國家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一個重大課題。本文旨在通過梳理與總結緙絲服飾設計歷史的革新與發展現狀,分析緙絲藝術中色彩、圖案及工藝審美特征,結合實例闡述緙絲藝術在服裝設計中的創新與應用,為緙絲藝術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型發展提供參考。
緙絲又稱刻絲,由于采用“通經斷緯”的技法,局部回緯織制,緯紗和緯紗之間存有間隙,因而在不同色彩或不同紋飾輪廓之間互不相連,猶如刀鏤刻狀,故稱緙絲[2]。
1973年出土的唐代女傭束腰帶是迄今為止比較完整的緙絲實物,目前館藏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3]。由此可知,緙絲很早就應用于服飾中[4],并一直沿用至今。
在遼代,緙絲是皇室和貴族主要使用的袍服面料之一,據《遼史》記載“小祀皇帝硬帽,紅緙絲龜文袍,皇后戴紅帕服,絡縫紅袍,縣玉佩,雙同心帕,絡縫烏靴”[2]。明代時,緙絲實用品主要為衣緞、補子和罩甲。明代緙絲中除了絲線、金線外,還使用了孔雀羽毛。嘉靖年間,緙絲袍服的制作已經有了相當的規模。萬歷皇帝陵墓出土《十二章福壽如意袞服》在金地上緙織279個“卍”字,256個“壽”字,301只蝙蝠和271個如意,十分奢華[2]。清代在乾隆時期,國力鼎盛,緙絲袍服大增,至今故宮博物院中緙絲除了書畫作品外大多為緙絲衣料、朝服、吉服袍、補服等。
除了服裝以外,靴子、圍巾、帽子和團扇等服飾品也有用緙絲面料制成。
目前發現最早的緙絲鳳紋女靴出土于遼代墓葬[2],上面緙織卷草紋和鳳紋,圖案寫實、線條規整;材質上除使用了桑蠶絲以外,還加入了片金線,可謂雍容奢華。與遼代靴子圖案的寫實風格不同,元代蒙古族靴套的圖案裝飾性強,具有圖案化風格[5]。
遼代緙絲佩巾出土于遼寧省法庫縣葉茂臺7號遼墓,該緙絲圍巾,中間為緙絲金,兩端縫制綺,設計獨特、圖案精美、工藝精湛[2]。
迄今為止,出土的緙絲帽子只有兩頂,一頂是高翅帽,高翅帽于1974年春出土遼寧省法庫縣葉茂臺七號墓,由中間的圓帽和兩邊的高翅組成,是契丹貴族婦女戴的一種冠帽[6];另一頂是緙絲水波地荷花摩羯紋棉帽,出土于20世紀90年代初內蒙古代欽塔拉,該帽子的緙絲面料以本色絲線作為經紗,藍、紫、褐、白絲線和金線作為緯紗進行緙織,圖案以藍色水紋為地,用金線刻出波浪[7],水面上漂著荷葉,魚兒躍出水面,畫面生動有趣。
宋代扇面形式的書畫十分流行,為元代緙絲團扇做了鋪墊[8-9],團扇將緙絲的雙面效應發揮得淋漓盡致,以至于流行至今已由最初的實用功能演化為裝飾功能為主[10]。
緙絲織物一般為平紋組織,在經緯紗線密度相同的情況下,其織物色彩由經緯紗的色彩融合得到。緙絲織物通常經紗較細,緯紗較粗,經紗一般為本白色桑蠶絲,因此織物的色彩比緯紗的色彩純度稍低一些,光澤柔和、風格典雅。
緙絲色彩與技法有關,具體而言,唐代出土的緙絲以色塊顯色,這是由于唐代緙絲的主要技法是平緙、勾緙,尚未出現長短戧、木梳槍等空間混色的技法。唐代緙絲帶顏色主要為綠、紅、白、綠、藍、橙、紫、天青、橘黃等。如唐代紅地小花緙絲帶[11]見圖1(a),以紅色為地,深棕、深藍、綠、淺藍、黃綠、白顯色花紋,純度較低、色彩和諧統一。宋代緙絲技法發展出長短戧、包心戧等新技法,可以產生暈色效果。宋代緙絲以宋人院體工筆山水畫為粉本進行摹緙,色彩雅致,圖案逼真。如趙佶繪花鳥圖(軸)[12]見圖1(b)色彩以暖色調為主,配色和諧,善用煙色、駝色、淺駝黃、綠色、黃色、淺黃綠、藍色、月白、淺月白等顏色的絲線進行緙織,畫面栩栩如生。
緙絲色彩與材質也息息相關,例如蒙元時期,緙金十分流行,該類織物的緯線常常采用金線即赤圓金線和淡圓金線進行緙織,給人以金碧輝煌的華麗感[13]。在佛像緙絲作品中,絲線與金線搭配,則顯示出柔和的美感,如緙絲地藏菩薩佛光部分見圖1(c),同時金色也是一種調和色,利用金線與其他線捻成一股線與經紗交織形成金色的地部,緯線與經線交織形成花部,這類色彩的搭配常常在緙絲團扇、龍袍中使用。明代以后流行以孔雀羽線作為緙織的原料,如此織出來的花紋金翠耀眼且不褪色[14],如緙絲云鶴紋補子的礁石及羽毛均為孔雀羽線緙織見圖1(d)。

圖1 緙絲色彩審美特征
2.2.1 圖案體現時代特征
緙絲的圖案隨著時代不同而有所變化,體現時代特征。如唐代緙絲紋樣除了藍地十樣花紋、方格地花紋、草花菱紋以外,也有典型的陵陽公樣,如敦煌出土的白地寶花立鳥緙絲帶,圖案中心為一寶花中的立鳥紋樣,寶花上裝飾有四片花瓣及四朵花蕾,團窠采用二二錯排的形式,各團窠中的立鳥朝向不同,較為隨機。又如北宋時以裝裱用緙絲為主,裝飾花紋表現出圖案化、對稱化的風格,與當時的裝飾藝術風格相符。北宋后期和南宋時期,緙絲的圖案以摹緙繪畫作品為主。到了元代,圖案逐漸趨向裝飾性圖案,典型作品如緙絲紫湯荷花、緙絲蓮塘鵝戲圖。由此可見,緙絲圖案特征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與當代的經濟、政治、文化有關,其反映了那個時代的審美特征。
2.2.2 題材豐富多彩
緙絲服飾的圖案題材主要有花卉、動物、書法等?;ɑ軋D案一直是緙絲作品的主要題材之一,如唐代的緙絲藍地十樣花緙絲帶[2],做工十分精細,再如朱克柔的蓮塘乳鴨圖[2],均以花卉為主要題材之一。花卉往往和動物穿插在一起,形成鳳穿牡丹、鸞鳳花卉等圖案,在清代緙絲服飾中尤為明顯,如清光緒絳色緙絲三藍加金鳳穿牡丹紋便袍拆片[14],鳳穿牡丹紋便袍拆片見圖2。書法緙絲,如清乾隆時期的緙絲春夏秋冬詩卷、緙絲乾隆御筆心經冊頁等[15],然而書法題材的緙絲在服裝中應用得較少,偶爾出現在緙絲團扇中。

圖2 鳳穿牡丹紋便袍拆片
緙絲藝術最重要的工藝特征是“通經斷緯”,即在緙織時根據圖案需要,不同顏色的緯紗與經紗交織,遇到不同顏色時先不織,第1種顏色的緯線織完后再織第2種顏色緯線,由此產生“斷緯”,從而使得緯紗與緯紗之間產生空隙。在工藝發展過程中,緙絲的技法也是由簡單到復雜,且對色彩的表達也產生了影響。如緙絲技法最早的是平緙,即以緯紗與經紗交織形成的平紋,且以塊面形式表達,因此織物圖案通過不同顏色色塊表現;勾緙則可以通過顏色較深的線將輪廓勾勒出來,同時也可將色塊與色塊之間的區別表達得更清晰。在宋代時候,戧緙技法的已經發展的十分成熟,藏于故宮博物館的緙絲花鳥圖軸中充分應用了長短戧、木梳戧等戧色技法,同時還應用了合色線的工藝。戧緙的技法即通過2種以上的緯紗通過戧頭的互相伸展,起到色彩的渲染效果,即色彩混色的效果;而合色線則將花線進行劈線在混合在一起,形成混色花線,戧色和和合色線均是混色的方法。清代緙絲出現了由深到淺推移的“三藍緙法、水墨緙法、三色金緙法”等技法,這些技法均是使得表現的物體色彩更加富有層次感[16-17]。
目前,緙絲藝術已應用在一些高級定制服裝中,設計師將緙絲文化、緙絲圖案特色恰如其分地與服裝融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現代審美趣味的華服。2015年,陳冬梅設計師將3D立體裁剪技術與緙絲面料結合,設計出的緙絲服裝被中國絲綢博物館收藏[18]。2018年,緙絲世家第6代傳人王建江與海派旗袍設計師苗海燕跨界合作推出《千里江山翠履霓裳》緙絲系列作品[19]見圖3,該作品以宋代王希孟筆下的《千里江山圖》為藍本,禮服上半身采用緙絲制作見圖3(a),圖案為云氣山水,樹木流水,技法采用勾緙、戧緙等,同時加入了釘珠,增加了時尚感見圖3(b)。款式上,上半身為肚兜,下半身層層疊疊的流水造型,充分展示了東方美感。2020年7月,禎彩堂的緙絲旗袍在蘇州絲綢博物館展出,圖案主要為玉蘭花、高級灰的面料顯得高端大氣。

圖3 《千里江山翠履霓裳》緙絲禮服
緙絲藝術同樣也應用在高級定制鞋履中。2015年,正蹊堂以“跨界·新生機”為主題,將緙絲應用于高端定制布鞋中[20]。2018年,緙絲世家第6代傳人王建江與鞋履設計師李丹合作,推出緙絲高定女鞋[21]見圖4。鞋面線條流暢、色彩豐富,充分展示了緙絲表達圖案色彩與線條的優勢,同時這雙鞋將皮、絲、水晶等各種材質,營造遠山樹影的豐富層次、立體靈動效果。緙絲藝術在高定女鞋中的應用,充分展示了緙絲藝術隨著時代發展得到良好的活態傳承,同時體現了人們對優秀文化的熱愛和推崇。

圖4 緙絲鞋履
緙絲箱包包括晚宴包、拎包、錢包、枕包、通勤包等。主要有花卉、風景、建筑等題材?;ɑ茴}材包括寫實花卉和裝飾花卉,寫實花卉如玉蘭、睡蓮等。比如禎彩堂與蘇州博物館合作,將沈周畫作玉蘭與緙絲結合,形成一系列女士箱包[22]見圖5(a);裝飾花卉如《夢回敦煌》系列晚宴包[23]見圖5(b),將敦煌衣飾上的紋樣和肌理通過緙絲的技藝展示出來。風景題材如山水畫等,如蘇州工業園區仁和織繡有限公司將《憶江南·渡》景致應用于緙絲錢包[21]十分秀美,見圖5(c)。緙絲箱包是緙絲服飾品中受眾面較廣的產品。

圖5 緙絲包
緙絲團扇具有雙面效應的優勢,緙絲團扇自宋代出現到清代時候已經制作得非常精美。緙絲團扇發展至今,已成為彰顯文人情懷和踐行傳統工藝精神的載體。從形制上看,團扇不僅是圓形,還出現了方形、橢圓形、六角形、花瓣形、桐葉式、芭蕉式,以及其他異形。從題材上看,緙絲團扇以花鳥為主,色澤清淡。李超德[8]將人物文人畫應用于緙絲團扇,將繪畫、緙絲、制扇、紅木制作工藝完美地結合起來,是對緙絲團扇大膽創新。李超德書畫緙絲團扇[8]見圖6。

圖6 李超德書畫緙絲團扇
緙絲圍巾多以素地為主,通過直經曲緯的特色展示緙絲圍巾的紋理。如以漢代素紗禪衣為靈感的新創緙絲圍巾薄紗清透飄逸,緙絲圍巾[24]見圖7(a);也可將羊絨與桑蠶絲結合制作緙絲圍巾,其面料柔軟手感豐滿。緙絲領帶主要形式是將獨立花紋應用于領帶中,配色比較低調、內斂[19]。

圖7 緙絲圍巾及領帶
近年來,設計師將緙絲面料應用于緙絲首飾品中,在方寸之間將緙絲工藝與首飾工藝精妙結合,緙絲首飾品[25]見圖8。結合緙絲制作的戒指、耳墜、項鏈、胸針等首飾小巧精致,圖案既有抽象的山水也有具象的花鳥。

圖8 緙絲首飾品
緙絲藝術應用于服飾品中,既體現了緙絲工藝的欣賞性又充分展示了其實用性。緙絲服飾品為高端小眾產品,外觀精致、品質較高,是對緙絲藝術的創新性發展。
在材料應用上,緙絲服飾可拓寬設計思路,如改變經緯紗線的原料,將天然彩色羊毛纖維、天然彩色桑蠶絲、石墨烯等新型纖維應用到產品中,增加緙絲服飾品的附加值,拓展緙絲服飾品的功能。
在品類上,緙絲服飾品可再增加產品類別,提升產品外觀,增強緙絲服飾品的豐富性。如緙絲絲巾不僅在色彩和圖案上更加豐富,還可以增加緙絲絲巾種類,借鑒愛馬仕絲巾的外形,做成長巾、方巾、菱形巾、三角巾等。
在工藝上,將緙絲技藝與其他非遺手工藝的結合,如將非遺技藝植物染色扎染與緙絲融合,既能突出緙絲的技藝特色又能展示出扎染的朦朧美。在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道路上,緙絲技藝傳承人群既要堅持特色也要開放包容,吸收其他文化的精髓,創造出符合中華民族的審美要求的作品。
緙絲織造技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為響應國家號召,推動緙絲非遺的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化,本文在梳理緙絲藝術在服飾中的應用歷史、審美特征、現代緙絲服飾品種類及特點分析的基礎上,提出材料應用、品類、工藝等3個方面將緙絲技藝與現代服飾創新設計相融合,創新服飾設計中緙絲技藝的表達形式與呈現方式,以期現代服飾設計的文化底蘊和文化內涵,推動緙絲技藝在現代服飾設計實踐中的應用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