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力 周靜
“雙碳”目標實現的過程中,零碳能源、綠色循環制造、零碳智慧交通、智慧零碳無廢城鄉建設等體系均孕育著重大機遇。
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扎實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各項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是一場影響深遠的社會經濟全面改革,需要系統考慮、整體謀劃、綜合施策。作為承載并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群體——企業,將是這場全社會減碳運動中的主力軍。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這場疫情啟示我們,人類需要一場自我革命,加快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地球。應對氣候變化提出的《巴黎協定》代表了全球綠色低碳轉型的大方向,是保護地球家園需要采取的最低限度行動,各國必須邁出決定性步伐。
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各國要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歷史性機遇,推動疫情后世界經濟“綠色復蘇”,匯聚起可持續發展的強大合力。
實現“雙碳”目標中外大不同
碳達峰是指二氧化碳排放在某一年度達到歷史最大值后平穩下降,或進入平臺期后再平穩下降。碳中和是指在碳排放大幅下降的基礎上,通過生態碳匯、碳捕集利用封存等措施抵消碳排放,最終實現“零排放”。
歐美國家碳達峰峰值往往出現在人均GDP2萬美元至2.5萬美元區間;后工業化階段來臨,服務業占比達到55%以上;城鎮化率在65%以上;能耗強度在0.35噸標煤/萬元的發展階段;經濟增速往往在5%以下。而中國則是在新能源革命背景下實現碳達峰,這是歐美國家所不具備的。
中國從2030年實現碳達峰到2060年實現碳中和只有30年過渡期,不到歐美國家一半,難度顯然更大。實現碳中和的前提是碳排放的大幅度削減(90%),需要高比例的可再生能源和產業技術的革命作為支撐。最后的10%碳排放,需依靠生態系統碳匯和CCUS(碳捕集、利用和封存)。
“雙碳”目標的實現意義重大,它事關守護地球家園、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現,事關一個國家的形象地位和國際話語權,事關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是中國推動高質量發展、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要求,事關國家核心利益,是我國技術進步新賽道、新優勢。當下,世界各國都將綠色低碳發展作為后疫情時代經濟復蘇的關鍵。
“雙碳”進程中孕育重大機遇
“雙碳”目標實現的過程中,零碳能源、綠色循環制造、零碳智慧交通、智慧零碳無廢城鄉建設、從農田到餐桌的農業、綠色科技創新、綠色金融這七大體系均孕育著重大機遇。
零碳能源體系中,隨著煤電轉型勢在必行,石油行業將逐步退縮,天然氣僅為過渡能源,可再生能源需不斷加碼,新一代核能需要籌劃,區外來電需持續強化。企業可以適度超前部署能源新型基礎設施。
綠色循環制造體系方面,在推動傳統產業深度轉型和工藝革命,實施傳統產業節能低碳改造升級中,推進產業園區和產業集群循環化改造,發展綠色工廠、綠色園區,推行綠色供應鏈管理,推動生物質煉化、氫能煉鋼、二氧化碳制備高值化學品等工藝革命。把節能環保、光伏、新能源汽車等優勢行業打造成為地標性產業。加快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裝備等戰略新興產業。
實施零碳智慧的交通戰略,要大力發展多式聯運等高效運輸方式,開發“出行即服務”的智能化解決方案,推動交通基礎設施智能化升級,加快部署充電樁、加氫站等基礎設施。到2040年實現全面禁售傳統燃油車,到2060年實現零碳交通。
智慧零碳無廢城鄉建設體系的構建意味著城鎮建筑減量化時代的來臨,綠色建筑不斷迭代升級,無廢城市建設全面開展,生活垃圾強制分類成為常態,碳普惠深得人心,綠色消費蔚然成風。
從農田到餐桌的農業體系方面,強調綠色化,即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打造“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生命周期綠色農產品質量管理體系。推進畜禽糞污、秸稈、農膜等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實現化肥、農藥等投入品的大幅度削減。強調特色化,即選擇地理特色鮮明、具有發展潛力、市場認可度高的地理標志農產品,形成一批以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銷售產業鏈為基礎,科技創新、休閑觀光、種養結合的農業產業集群。強調科技化,即積極發展智慧農業、精準農業模式,推進3S技術、自動化技術、互聯網技術、大數據技術等的綜合應用。促進疫病防控、生物種業、綠色投入品、農業機械、農產品加工等領域關鍵核心技術不斷突破,促進科技與農業深度融合。強調產業化,即大力提升農業設施水平和農業裝備水平,聯動農業觀光、科學研究、醫療保健、生態餐廳等產業發展。加大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聯合體,建設一批現代農業產業園。
在此背景之下,光伏、生物制造、智能電網、儲能、綠色新材料、綠色智能交通、碳捕集利用與封存這幾大產業鏈也會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如,光伏產業是長三角明星產業,“效率”與“成本”始終是光伏產業發展的關鍵詞,光伏組件轉換效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光伏發電成本就能降低6%以上,“光伏+”模式會很有市場潛力,“光伏+風電”“光伏+儲能”等都大有可為。
儲能產業鏈方面,未來10年將實現儲能由研發示范向商業化初期過渡,由商業化初期向規模化發展轉變,重點應用主要集中在可再生能源并網、電力調頻、電力輸配、分布式微網和電動汽車等領域。綠色新材料產業鏈上,綠色、低碳的新材料技術及產業化是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企業可聚焦和低碳發展相關的新能源、儲能、智能電網、交通工具輕量化等用途的新材料。
長三角地區“雙碳”發展總體設想
長三角地區可以以創新為動力,推動碳中和產業技術革命。依托江蘇雄厚的科技實力和產業創新活力,積極推動低碳、零碳、負碳重大科技攻關,推動電力、鋼鐵、石化、建筑、交通等行業顛覆式發展,并跑領新一輪國際低碳科技革命,塑造新一輪發展核心科技競爭力,打造全球綠色低碳科技創新的重要策源地。
以增長為根本,探索零碳經濟增長模式。圍繞提升經濟競爭力和深度脫碳的核心戰略目標,依托江蘇雄厚的產業基礎和創新資源,統籌協調經濟社會發展、能源資源支撐和生態環境保護,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互動雙贏。打造服務全國、輻射世界的綠色新興產業和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集群高地。
以智慧為特征,促進綠色智能高度融合。智能化和綠色化是21世紀全球創新兩大主題,促進智能化和綠色化“新兩化”融合,以綠色化帶動智能化、以智能化促進綠色化,從轉型融合中獲取新的核心競爭力,以提質增效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以循環為要點,實現資源循環高效利用。把循環經濟作為實現碳中和的關鍵舉措,推動能源梯級利用和產業耦合共生,引導可再生能源和次生原材料大規模使用,提高再生資源戰略地位,顯著提升主要品種再生資源對原生資源替代比例。
以協同為標志,實現天人合一的環境治理。能源氣候環境問題同根同源,通過綠色循環低碳發展來引領能源革命,提升空氣質量,實現減污降碳的協同,實現人與自然高度和諧。
在助力長三角低碳轉型的重點舉措上,城市層面要算好四本賬:經濟賬、民生就業賬、能源賬和生態環境賬。園區層面要注重綠色空間布局,強化“多規融合”,加強生態功能區保護,提高土地集約節約利用;做好綠色產業規劃,推行產業鏈招商,大力發展綠色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等。
風好正揚帆。隨著我國“雙碳”目標任務的推進,綠色低碳產業投資井噴已成必然,相關行業和企業將迎來更多機遇。對企業來說,唯有順應時代,主動求變,持續創新,才能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
(賴力系江蘇省戰略與發展研究中心能源資源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