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天明
人工智能之類新技術的發展,在未來一定會帶來一場新的產業革命,進一步推動歷史發展的進程。
當前,科技已滲透進社會建設的每一個角落,成為企業生產力中最為活躍的因素之一。縱觀科技發展的軌跡,不難看出科技的每一次變革都會引起社會的顛覆。以AI技術為首的人工智能產業在未來的社會進程中承擔著舉足輕重的作用,10月14日下午,在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分論壇上,與會的青年企業家代表與嘉賓就“新基建、新發展、新機遇”話題展開激烈的探討。元禾原點管理合伙人費建江深刻剖析了后疫情時代國際政治環境、產業環境、資本市場環境的大變革,明確指出當前國家間的競爭在本質上即科技與資本的博弈。他的演講為在場的人工智能行業的企業家帶來了諸多啟發和思考。
亂花漸欲迷人眼
“牽一發而動全身。”在當今世界,每一個細小的變化都可能引起一場浩大的產業革命。在新技術浪潮的沖擊下,我們所面臨的外部環境主要有以下四點變化:
一、國際政治、經濟的變化。自2018年以來,美國對我國各大貿易行業采取了不同程度的打壓與制裁。諸多中國企業被無理由列入實體清單,美方對于我國新興技術出口的管制項目也從最初的14項增長至現今的37項,其中便包括人工智能產業。雖然受到了強烈的限制,但是從當前中國對美國的進出口金額數據來看,除2020年受疫情的影響,中美貿易存在降幅,其余年份中美兩國間的貿易往來長期處于穩定狀態,2021年更是有所上漲。
二、產業環境的變化。互聯網退潮,新技術興起。10年前,我們還處于互聯網時代;5年前,則處于移動互聯網時代;而現在,互聯網已經完全滲透到我們生活與工作的各個角落。近兩年,互聯網行業的發展達到峰值,開始出現跌落的趨勢。資本市場的數據顯示,2021年上半年,大部分互聯網上市企業的市值跌幅達到50%。在互聯網行業逐漸衰退的同時,新興科技正在悄然發展,時下正火的人工智能技術、量子通信技術等更是當前國家和大眾重點關注的新興產業。
三、全球消費市場的變化。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眾多實體產業的發展遭遇“滑鐵盧”。2021年上半年A股上市公司的數字報告顯示,國內企業的整體收入和利潤均呈現上漲,但這并不代表疫情對我國各個產業的發展影響甚微。其中,受疫情影響最為嚴重的是跟人與人接觸最直接相關的行業,如線下的消費行業以及勞動密集型行業。全球消費市場的變化,讓我們明白消費在線化、生產無人化、操作溝通遠程化在未來將成為一種新的常態。
四、資本市場的變化。資本環境寒冬回暖。2011—2021年H1中國股權投資市場募資投資情況顯示,我國的募資金額同比上升6.9%,募資數量同比上升58.2%,而投資金額與數量也分別同比上升了50.3%和26.0%。縱觀近十年中國股權投資市場募資和投資的情況,在2017年和2018年,市場投資基本到達頂點,直至近兩年才開始逐步回歸理性。然而2019年底由于疫情的影響,整個資本市場呈現下跌趨勢,那段時期亦被稱為“資本寒冬”。目前,為了應對“資本寒冬”以及中美兩國間的科技競爭,中國政府推出了科創板。科創板的推出是一劑有效“強心劑”,它提供了更多的產業機會,縮短了投資的輪次周期,使得大量投資機構的投資階段得以前移。
風險與機遇永遠并存。上述四點變化,對我國的產業發展既是挑戰,亦是機遇。在某種程度上,中美貿易摩擦以及疫情雖然對我國的經濟發展造成了一定影響,但也為部分后備產業提供了一個“備胎轉正”的機會。
任何新技術的發展都需要時間的沉淀,都是量的積累。當前,我國的新技術發展領域可歸為以下三方面:
一、人工智能。AI基礎設施逐漸完善,趨向于場景落地。近兩年,人工智能之所以被應用在各個行業,離不開算力、算法、數據三大核心點的不斷完備,它促使人工智能真正走向更為系統化的應用。
二、工業智能。以往工業場景中的信息孤島正在逐漸向信息串聯轉移,工業領域也正在從電氣化、自動化向智能化發展;人工智能的發展正在實現完全模塊化。
三、通信技術。從2G到5G,再到未來的6G,通信技術正在以更高效的速度更迭發展。當前,5G技術已逐漸投入使用,主要應用于環境監測、農業發展以及智能工廠的工業控制,這與5G“大帶寬、高速率”“廣覆蓋、低能耗”以及“低時延、高可靠”的特征密不可分。在未來,5G還將與不同的產業產生定制化結合,滿足各垂直行業對5G差異化的信息服務需求。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當今世界瞬息萬變,但不可否認的是,諸如人工智能之類新技術的發展,在未來一定會帶來一場新的產業革命,進一步推動歷史發展的進程。我們也更當重視新技術的發展,牢牢把握未來的經濟新命脈。
觀點集錦
韓東成(安徽省東超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當前,科技的發展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確實為民眾帶來很大的便利。作為一家主攻可交互空中成像技術的公司,我們的技術應用在了諸多領域,例如國防安全、衛生醫療以及公共安全領域。在疫情防控期間,很多地區因為存在交叉感染的風險,人們無法進行近距離接觸,這個時候我們的空中成像技術即可用來實現一些基礎的防疫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助力疫情防控。在我看來,國家始終是我們企業發展的強有力依靠,正是依托于基礎設施的完善,企業才擁有了更多的發展機會與前景。
劉健(江蘇中科君達物聯網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以我所在的智能制造行業領域為例,22年前,日本的無線技術和定位技術就已經達到了一個較高的水準,當時的我們還比較落后。而現在,我國的家電行業已經不再受到“卡脖子”技術的限制。有一件事情,我的印象特別深刻。18年前,當我第一次向企業家推薦我們的智能技術時,他們表示東西是好的,但是缺少懂電腦的人才。這句話讓我感慨頗深,換句話說,以前,我們不僅在技術上,而且在科技人才上都是非常緊缺的。現在的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的制造中心,未來,我認為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必須嚴格遵循國家法規,更重要的是,科技的發展也需要有人文關懷。我們必須時刻謹記“AI的發展究其本源是為了人類文明的進步而服務的”這一初心。智能技術應當因地制宜,而不是越先進越好。
李浩川(每日互動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自創業到現在,我們公司的理念始終都是“數據向善”,力圖在科技的發展中實現企業的社會價值。疫情期間,我們與李蘭娟院士的團隊合作,將流行病學與大數據、人工智能相結合,進一步解決了病源的追溯問題,實現精準抗疫。在后續的復工復產過程中,我們所提供的杭州健康碼技術后來也成為了全國健康碼的“鼻祖”。于我而言,“新基建、新發展、新機遇”依托的就是千千萬萬的民眾,因為技術始終需要堅持以人為本,這也是我們企業家在未來的發展中所需要遵循的根本。
王向導(上海大豈網絡科技有限公司CEO):關于創新創業,在我看來,不論是微觀層面的企業發展,還是宏觀層面的科技更迭,都要與時俱進。后疫情時代,線上技術成為全新的商業風口,如何在危機中尋找機遇是企業家們都應該思考的問題。疫情防控期間,由于無法進行線下面試,許多企業的招聘成了老大難問題,我們公司所做的就是利用微信這一社交平臺實現人與機會的匹配。這一技術顛覆了傳統的人力資源模式,有效提高了招聘效率,也為人才的適配提供了更為精準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