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菁
在美國對中國半導體行業發展進行限制的背景下,國產芯片替代的需求愈加強烈,半導體行業迎來快速發展期。
芯片制造是全球半導體產業發展新的戰略高地。當前,美國及其伙伴國將一些關鍵材料、生產裝備列入管制清單,危及我國半導體產業和相關工業體系的安全,實現我國先進半導體材料、輔助材料、關鍵技術、重要裝備等的自主可控刻不容緩。10月14日下午,在集成電路產業分展分論壇上,與會的青年企業家代表與嘉賓就“國產芯片的替代之路”話題展開熱烈的探討。湖杉資本創始人、CEO蘇仁宏作了主旨演講,他詳細介紹了國內半導體產業的現狀,分析了半導體行業的發展脈絡和未來發展趨勢,從數據到實例,讓與會者充分了解中國半導體行業的投資新機遇。
半導體產業現狀與未來
在美國對中國半導體行業發展進行限制的背景下,國產芯片替代的需求愈加強烈,半導體行業迎來快速發展期,引領的新技術為5G、新能源汽車、智能技術應用等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從而帶動相關產業升級。
由于市場需求強烈,中國半導體行業快速增長,是目前中國少數幾個年增長20%以上的行業之一,未來5年復合增長率超過20%,遠超全球平均3%~5%的增長水平。中國是近10年全球半導體市場規模增長最快的地區。但是,半導體芯片設計國內自主供給率僅有30%,因此國產化需求強烈。2016年,我國集成電路消費市場規模為11986億元,但集成電路產業銷售規模僅為4366億元。
中國半導體產業鏈中,積累的優勢主要在于半導體設計應用上。這是產業升級、新技術要素帶來的機會。
在通信領域,每10年進步一代際,如今中國的5G技術引領了10年的產業革命。中國半導體設計在通信領域擁有很強的比較優勢,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與之相對應的應用端和市場也在國內。
在如今越來越依賴半導體芯片設計的智能汽車領域,也有這樣的特點,但不同的是,國內汽車產業中給設備廠商供貨的一級供應商(Tier1,Tier One)并不多。華為因其在通信、半導體設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技術優勢,成為目前國內為數不多的汽車產業Tier1之一。盡管國內Tier1并不多,但由于在汽車產業應用市場上擁有優勢,因此汽車產業中的半導體芯片設計未來將會出現可觀的成長。
總的來說,增量市場方面,5G、新能源汽車等將拉動半導體產業高速成長。
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現狀主要呈現以下四個特點:第一,市場驅動仍是中國半導體產業當前發展的主導動力;第二,通信、工業、汽車等領域國產芯片替代將帶動中國半導體產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第三,半導體行業特點是小、散、多;第四,行業中,格科微、矽力杰、晶豐明源、思瑞浦、卓勝微等細分龍頭逐漸形成。
盡管中國半導體產業已經獲得長足的進步,在應用驅動的數字芯片、AC-DC、DC-DC、LED驅動、電機驅動、PLC、高速接口、信號鏈、射頻開關、功放、TVS、功率器件等方面已出現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公司,但中國在GPU、CPU等存儲體系以及FPGA等核心組件和主要生產鏈條方面,依然高度依賴進口。
目前,全世界都“缺芯”。這并不是“炒”芯炒出來的,而是和芯片的制造周期有關——投入、技術研發都有周期。像臺積電這樣的芯片公司每年的研發費用都是以百億美元計的。
雖然有諸多困難,但機會與之相伴相生:一是國家政策、資本市場、產業發展需求、全球產業鏈再分工等核心因素助推半導體及周邊產業將在未來10年呈現高速發展,市場普遍預計半導體一級市場的火爆會持續至少5年以上。二是海外芯片行業離職潮將會帶起一波創業潮。國際半導體大廠為了維持市場地位和增長,加速整合,引發了離職潮,很多人才回國或自己創業。除此以外,還有一些國內大公司高管、政府領軍人才、科研院所技術人才,甚至半導體投資人加入半導體創業大軍。我投資半導體業的一大感受是目前半導體人才比10年前好太多,而且創業者的水準和素質也比10年前好很多,很多人都帶著資源創業,而且資本非常多,激發了創業熱情,給了“中國芯”更多機會。顯然,市場也更需要專業、專注的產業資源背景創投基金。
在芯片領域,人才是第一位的。但這也會帶來芯片產業中人才成本高企的問題。大家現在都有一個感受,就是“造芯”很貴,可能會影響到投資人的投資決策。但是不管怎么說,芯片制造有一個周期,可能5年,也可能10年,或者更長。
對于行業未來的判斷,我認為今后中國的前十大芯片公司可能都是系統公司,云端芯片的模式是“自研+大廠定制”為主。目前諸多創業公司開始去思考如何應用現有的工藝制程,減少資本的投資來獲取高性能計算(HPC),這是一個非常正確的方向,而要做到這一點就要多跟系統公司探討。
未來10年,芯片產業鏈將重構,傳統的模式越來越沒有效率。今后產業的價值是芯片+云+數據,因為今后的世界主要是芯片、云和數據所構建的世界。
觀點集錦
尚躍(上海聚躍檢測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芯片國產化是一定要走下去也必須走下去的一條路。走好這條路主要有三點:第一,利用好相關政策,以各項優惠傾斜政策促進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推動行業高技術研發的快速攻關;第二,培養好集成電路相關人才,加大高校基礎科學和微電子等專業的招生力度,改變目前人才奇缺的現狀;第三,企業和行業自身要在發展中彌補國內供應鏈和產業鏈的不足,在政策引導下,形成良性的行業競爭環境,以加快集成電路新技術的投資研發步伐。
周伊凡(合肥海圖微電子有限公司董事長):海圖微電子是應對美國“芯片禁令”而誕生的一家企業。當企業核心業務——高速攝影中的CIS芯片(攝像頭產品的核心芯片,決定著攝像頭的成像品質)全面被禁,我們便自力更生,從零開始,招攬全球人才,進入CIS芯片設計制造領域。盡管CIS芯片的應用場景廣泛,涉及手機、汽車、安防、醫療等領域,前景廣闊,但不得不承認的是,國內這一領域和國外頂尖技術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相信在我們齊心協力、共同努力的背景下,一定能解決行業的痛點和難點。
傅志偉(徐州博康信息化學品有限公司董事長):全面的芯片國產化替代是極其困難的,其中涉及的產業鏈是一個龐大的體系。所有領域都實現國產化替代很難,但可以在其中一些關鍵的具體細分層面實現替代。目前業內有一種聲音是,產業鏈中有一些關鍵的、用量不大、沒有被完全限制的領域,如光刻膠,可以不用費力地“突圍”。然而一旦這些領域被“卡脖子”,就會使整個芯片制造處于停產的狀態。所以無論是從業者,還是投資人,面對芯片制造時,都要有足夠的耐心,因為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無法“賺快錢”。
康立忠(蘇州金宏氣體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芯片制造過程中,不僅需要用到光刻機、蝕刻機、光刻膠、硅片等核心設備或材料,而且還需要用到一種特殊氣體,業內稱之為電子特氣。金宏氣體就是芯片產業中從事電子特氣研發制造的。由于會影響到集成電路的性能、集成度、良品率等關鍵指標,所以電子特氣對純度的要求極高。而較大的工藝難度,又導致電子特氣成為成本占比僅次于硅片的第二大材料。隨著芯片制程的微縮,半導體生產對電子特氣的純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進一步加大了中國企業在高端電子特氣領域打破海外壟斷的難度。